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無題

人生是由無數個別離堆砌起來的過程。
握手道別,既熟悉又老套的形式,卻又最叫人戀戀不捨!別離的人,永遠無法確定是否有重逢的機會。於是,別離總帶點傷感、悵惘。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歸來總比別離更難以把握。紙短情長,鬱鬱之情又豈是千言萬語所能道盡?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但末來又確然會出現。憧憬正表示希望,而希望又難免落空,於是惆悵、孤獨、悽然!知音難求,知己難覓。求得了也不一定可以長存永保。時間和空間經常錯配。也因為錯配,傷感的時候多,歡愉的時候少。分離話別已成慣例,握手、擁抱也改不了困局。唯人喜樂不常、憂懼不絕,生命的醇度愈高。據說吃藥可以延展生命的長度,而飲酒可以增加生命的密度。人道是:「酒醉的滋味真好,醉心於人,醉心於事,又何妨醉於酒中!」怎樣才對得起有限的生命?生命裡最重要的是甚麼?一刻之歡愉,一生之痛楚,無數個孤寂的漫漫長夜……,白髮漁樵,慣看秋月春風。人容易變得冷漠,少了一份激情,與行屍走肉何異?最終,人需要承受巨大的撞擊,撞擊以後,朝陽下、夕照中,散髮扁舟只不過外表吧了!生命的本質依舊,依舊一笑人間之今古。至親永訣、情人遠去、知己難尋,人生苦痛莫過於此!但能痛、能哭、能歌、能嘯,則生命仍是活潑潑的生命,生命的火花仍在、燦爛仍在,只有這樣,人才能傲然頂於天而立於地。痛苦中的血淚已結成晶體,如化石、如琥珀,亮麗中把生命都凝住了。凝住了,那永恆,就在掌中。

2007年12月7日星期五

背影

背影可以讓人想起很多,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很多的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景物依舊、人面已非,背影就像一個謎,打不開、猜不透。想著想著,好像又到了昔日從前,以至於思潮起伏,百感交集……
如果說正面是人的現在,背影就是人的過去。沒有現在,不會有過去,而日子偏偏容易遠去。去日苦多啊!無數的過去加起來,擔子就愈來愈重了,當有一天,重得擔負不起時,人就頹然崩潰了!
在無端的街角上,看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背影,幻想那是自己的至親好友、知己愛人,然後看著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人群之中,或愈走愈遠,以至溶化在景物當中。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找到了,找到之後又怎樣?
誰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有一天,你會毫不猶豫地把這個背影拍下來,嘗試捕捉那已逝的一瞬,可是,馬上又會心生後悔。那可能是無可挽回的悲痛、甚至絕望!不是嗎?背影遠去,也許會有重臨的一天,雖然機會渺茫之至,希望仍然是有的。可是,當拍下來,它就給牢牢地鎖住,鎖住已逝的一瞬,於是每當拿出來再看時,一陣莫名的遺憾就會從心底冒起……
如果你有這樣一幀相片,還是把它從相簿裡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刪掉吧!至少也應該收藏在一個永遠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讓背影塵封在不可知的角落。
2007.11.7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文人、知己、情人

文人有很多種類,魯迅跟錢鍾書不一樣!于丹跟余秋雨就很不一樣,徐志摩和余光中也不一樣!不容易比較。
或者,學問跟做人沒有必然的關係,做學問要鑽進去,但也要鑽出來,看看周遭的人和事。鑽入了死胡同,走不出來,跟故紙堆雜架攤的爛書沒兩樣,那確然是存在過的,最終也只有走人歷史,永永遠遠埋葬在歷史當中。
從事學術研究麼,不一定「古為今用」,也毋須「經世致用」,但人的智慧、胸懷,與人的交往,誠摯與坦率,虛妄與狡獪,跟學問之多寡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交一個朋友,跟讀一本書完全是兩回事,好朋友、知己以至情人,可以令你戀戀不捨,可以令你日夜牽掛,這種感覺很浪漫、很溫韾、很甜蜜……
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個朋友、一個知己、一個情人,這個地方就與別不同,這個地方就值得一去再去,甚至比老家更令人魂牽夢縈!一個朋友、一個知己、一個情人,如果真到了那至真至誠的境界,恐怕不是地域空間可以阻擋得了的!

文人、知己、情人

文人有很多種類,魯迅跟錢鍾書不一樣!于丹跟余秋雨就很不一樣,徐志摩和余光中也不一樣!不容易比較。
或者,學問跟做人沒有必然的關係,做學問要鑽進去,但也要鑽出來,看看周遭的人和事。鑽入了死胡同,走不出來,跟故紙堆雜架攤的爛書沒兩樣,那確然是存在過的,最終也只有走人歷史,永永遠遠埋葬在歷史當中。
從事學術研究麼,不一定「古為今用」,也毋須「經世致用」,但人的智慧、胸懷,與人的交往,誠摯與坦率,虛妄與狡獪,跟學問之多寡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交一個朋友,跟讀一本書完全是兩回事,好朋友、知己以至情人,可以令你戀戀不捨,可以令你日夜牽掛,這種感覺很浪漫、很溫韾、很甜蜜……
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個朋友、一個知己、一個情人,這個地方就與別不同,這個地方就值得一去再去,甚至比老家更令人魂牽夢縈!一個朋友、一個知己、一個情人,如果真到了那至真至誠的境界,恐怕不是地域空間可以阻擋得了的!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廣告的魔力

在公共汽車上,少女手舞足蹈地跟你說,她很快便減了十五磅,叫你不得不趕快去纖體。女星跟你訴心事,說美麗的秘訣是用了某種護膚品,五年後可以跟現在一樣美麗,連照片也可以不用修飾了。難怪有人說年齡是女人最大的秘密,而窈窕,永遠是淑女的專利!
廣告有鉤魂懾魄的魔力,令大眾俯首稱降,背後少不免有一張皇牌,它的名字叫「誇張」。誇張又名誇飾,顧名思義是用誇張的手法來修飾文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白髮三千丈」、「邊庭流血成海水」等,都是經典的例子。
有人以為詩文固然可以誇張,歷史是寫實的,自然與誇飾無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項羽本紀》記項羽和秦軍對戰,曰楚兵呼聲動天,卻沒有予人虛誕之感。因為,平鋪直敘,無法把相如的危急、秦楚交鋒之凶險盡現眼前。
誇飾是跨文體、跨媒體的常用表達手法,它一方面需要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以引發讀者的共鳴;另一方面,擴大或縮小時須掌握好分寸,否則易流於荒誕。「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形容舟行速度之快、境界之闊大,可謂傳神之至。這種通過字面意義直接誇大或縮小的寫法,叫「直接誇張」。而借用比喻、比擬等手法的,稱為「間接誇張」,例如祝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取其福壽無窮之意;在銀色月光下,握一枚鑽戒,向情人說「海枯石爛,至死不渝」,怎不令人甜在心頭?再誇張一點也不會計較了!
廣告爭分奪秒,所以一般都用誇張的手法吸引觀眾。為抓緊年青人滿臉暗瘡的苦惱,廣告女郎在白滑的臉龐上,滑雪似地一瀉而下,暗瘡膏的功效可謂不言而喻。護膚品中,女郎以「剝了殼的雞蛋」來形容自己的臉,由於質感和顏色都接近,比喻貼切,雖略帶誇張,仍符合一眾女士對素顏美肌的渴望。同樣地,成功的小說都少不了帶點誇張,《射雕英雄傳》以「白膩如脂」、「肌光勝雪」來描繪黃蓉那白皙的肌膚,以「柔若無骨」形容其柔軟之玉臂,由於郭靖不知黃蓉是女兒之身,故頓感詫異,於是誇張也就顯得合乎情理了。
當然,目下更多誇張失實的廣告。美白廣告說「美要由體內開始」,誰料口號是「美白轉眼間展現」,難道吃了就白?實在令人震驚!近年流行低腰褲,瘦身女郎從各方襲來,纖體廣告推波助瀾,用盡各種誇張形容詞,麒麟臂、豬腩肉,務必令人視肥胖為洪水猛獸,結果令進食失調症個案節節上升。唉!這真是過度誇張的後遺症。雖然,誇飾是故意言過其實,不過,仍須「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意料之外,也須在情理之中。
所以,即使你有玉環西施的美態,也得穿高跟鞋以突顯高佻的身段;即使你膚如凝脂、冰肌肉骨,在晚宴的鎂光燈前,也得頻頻添妝補粉,才能顧盼生姿。其實歲月並不偏私,它早已悄悄地在每一個人身上留下印記。在螢光幕前展示的所謂完美身段、天使臉孔,都得靠廣告誇而飾之,好讓我們陶醉於美麗的謊言之中。
其實,只要懂得商人的誇張伎倆,就不會輕易墮入陷阱而不自知了。
原載《明報.生活語文》2007年11月29日

2007年11月20日星期二

無題

人生是由無數個別離堆砌起來的過程。
握手道別,既熟悉又老套的形式,而別離的人,永遠無法確定是否有重逢的機會。於是,別離總帶點傷感、悵惘。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歸來總比別離更難以把握。紙短情長,鬱鬱之情又豈是千言萬語所能道盡?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但末來又確然會出現。憧憬正表示希望,而希望又難免落空,於是惆悵、孤獨、悽然!
知音難求,知己難覓。求得了也不一定可以長存永保。時間和空間經常錯配。也因為錯配,傷感的時候多,歡愉的時候少。分離話別已成慣例,握手、擁抱也改不了困局。唯人喜樂不常、憂懼不絕,生命的醇度愈高。據說吃藥可以延展生命的長度,而飲酒可以增加生命的密度。酒醉的滋味真好,醉心於人,醉心於事,又不妨醉於酒中?
怎樣才對得起生命?生命裡最重要的是甚麼?一刻之歡愉,一生之痛楚,無數個孤寂的漫漫長夜……
白髮漁樵,慣看秋月春風。人容易變得冷漠,少了一份激情,與行屍走肉何異?最終,人需要承受巨大的撞擊,撞擊以後,朝陽下、夕照中,散髮扁舟只不過外表吧了!生命的本質依舊,依舊可以嘯傲江湖,一笑人間之今古。
情人遠去、知己難尋,人生苦痛莫過於此!但能痛、能哭、能歌、能嘯,則生命仍是活潑潑的生命,生命的火花仍在、燦爛仍在。那人才能頂於天、立於地,才叫山川草木平原曠野俯首低頭。痛苦中的血淚己結成晶體,如化石、如琥珀,亮麗中把生命都凝住了。凝住了,那永恆,就在掌中。
掌中卻充滿溫暖,尤其在,零度以下的氣溫!

2007年11月18日飛機上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花間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月下獨酌》

花前月下是不少愛情故事的起點,不幸地,也是多少恩怨離合的終站。
從前滴酒不沾,如今偶然舉杯買醉,也不過在歌筵酒席間尋一夕之歡愉。人生苦短,年壽有盡,是聖賢豪傑的悲哀。對於平凡的小人物,原沒有任何牽掛,故人皆以逍遙為樂,樂於沉湎笙歌管弦之間,以忘卻塵世的苦惱!古往今來,常人皆嘆惜去日苦多,形役終日,在讀書考試之餘舞文弄墨;在教學和研究之餘談文說藝。就這樣,匆匆廿載,不得不嘆一句逝者如斯。一個明月高懸之夜,睡不著,像有甚麼未完未了的心事似的,重看二十年來的詩文,堆積如荒塚,叫我重拾已逝的青春。「這是我寫的麼?」一張張既熟悉又陌生的臉孔,那是充滿熱情充滿企盼的歲月,一幕幕已逝的光景如影隨形,鬼魅似地攪亂我的心思!
花間獨酌,既傷感又逍遙的一瞬,永恆已在彼岸,正等待你我到臨!
雲漢不遠,星星可作小舟。月兒也不會孤單,只要有人在月下,它永遠是光明的信徒。花間獨行,無非在尋找一個未完的故事……

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問津者

在全球代的大趨勢下,人類面對著激烈的競爭。競爭可以帶來進步,但我們必須擁有與時俱進的知識,否則,在風高浪急的漩渦裡,只有被時代洪流捲走的命運!

在香港這個日趨貧富懸殊的社會,每天正上演一幕又一幕慘絕人寰的悲劑,它們被包裝成「新聞」,向匆匆路過的途人搔首弄姿!儘管我們多麼不願看、多麼不願聽,但時代的喪鐘已經敲響,誰願意繼續扮演那個掩耳盜鈴的傻瓜?

現代社會,知識已不屬於個人。我們應該有廣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古時候「學在官府」,知識被貴族層層壟斷,孔子、孟子所以備受尊崇,因為他們能夠刻苦自厲,以生命的齒輪,奮力推動教育,最終成就不朽的百年大業。今天,學習已不再局限於課堂,傳授知識的不一定是在課堂上正襟危坐、說話有條不紊的好老師。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令遙距學習成為時尚,正好彌補了課堂學習的不足。

不過,環顧四周,好的網站多如星斗,但值得一再造訪的,依然是鳳毛麟角!

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有幸獲得正規的傳統學校教育,在社會上擔當著各種重要的或不被重視的崗位。可是,人的價值應該由誰來衝量呢?當社會上仍然有一個失學的兒童,我們都應該感到羞恥!因為,只有通過教育的鍛煉,孩子才擁有未來。

推動「終身學習」不再是高官們掛在口邊一句冠冕堂皇的口號,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都有日常的職業,以賺取賴以糊口的生計。在工作之餘,也會聽聽音樂、閒聊幾句。但我們不會滿足於此!我們堅信:「知識就是力量」。

我們的力量不多,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們明白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這個學院,這個網站就是一份小小的心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始。在建構的過程當中,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其實得來不易,盼望有心的同行者可以加入我們的行列,讓這棵理想之樹繼續開花、結果!

晉太元中,武陵人發現了桃花源,村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既出,處處誌之。尋向所誌,迷不復得路。我不是捕漁人,也不是劉子驥,但願有緣到訪的各位高尚之士,可以帶來更多的問津者……

2007年9月29日星期六

月的聯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巴士的電子屏幕上看到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才驚覺中秋已近。月亮、中秋、月餅,從月的意象所衍生的情,遍及親情、愛情、鄉土之情等。月餅有不同的品種和餡料,而月亮也可以令人產生不同的聯想。

從月的圓滿想到「人月團圓」,由物聯想到人。「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無論杜甫與至親離別,還是白居易兄弟離散,望月思念家人,都是人情之常!大才子蘇東坡也不例外,在丙辰中秋懷念弟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成絕唱!詩,是最最優美的歌曲,詩經、宋詞、時代曲,都注滿了歷代文人的情愫;月,是最最永恆的象徵,蘇軾、鄧麗君、王菲,都牽繫著千載人類的心扉。

月亮跟愛情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輪明月是多少愛情故事的見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千四百年前的詩句依然楚楚動人。詩詞善用比喻,往往取其相似之處:「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别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現代通訊發達,視像電話可以滿足南北東西有情男女的需要,儘管短訊話音排山而來,但想象力是文學的靈魂,精煉的情詩還是具有不朽的魅力!

月亮也是鄉情的最佳註腳。「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滿載多少遊子的心聲?當珠三角的烏煙瘴氣飄然而至,萬丈高樓拔地而起,閃爍的霓虹燈光令人目眩神惑,擡頭所見,月亮只得從烏雲背後探出頭來。當嫦娥一號也登陸月球,你大概不會再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欲上青天攬明月」也顯得荒唐可笑!但人總有悲歡離合,而月亮,也有陰晴圓缺。聯想是一匹千里馬,幅度愈大,空間愈廣,是銅牆鐵壁也擋不住的。

當懂得分辨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後,不妨運用想象力創造新穎獨特的比喻。除了從相似角度構思之外,也可運用對比開展想象的翅膀。如果說「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有點懾人心魄,余光中從「最甜的牧地」想到「最鹹的海」,則教人措手不及,出乎意料之外。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

人生苦短

最近讀了一首詩,頗有啟發。在計劃未來的同時,人也應活在當下,珍惜目前!
宋 高翥 《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這是無法改變的定律。人也應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那是成大學問、成大事業者所必備的。細想來,這也無妨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例如家人朋友,所以我說活在當下,是指在忙碌的生活中,何妨尋出一點空隙,與至親摯友歡聚片刻。畢竟世事難料,唯有好好把握今天,才有更美好的明天。詩意本身可能有點灰,但我更珍惜美好的時光,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普通話教中文


普通話教中文
今天到一所小學主持教師工作坊,主題是「淺談普通話教中文的發展趨勢
及教學模式的轉變」,我從近年普通話教中文在大學談起,一直談到中學小學幼稚園,加上教育當局和學者院校的調查為証據,說之以理;也從學生學習的效益入手,說明四個研究都肯定以普通話教中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正面的影響,包括文章篇幅較長、口語成分較少和整體寫作表現較好等。 教師似乎都感興趣。
據語常會的統計,目前全港共6700名普通話教師達基準,但懂得普通話不代表能用普通話教中文,即本港能用普通話教中文的教師有多少,只有教育局才知道!
接著,我嘗試從他們的角度,指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於『教中文』的能力,其次才是『用普通話教』的能力。如果把「教師口語」及「課堂語言運用」作為對推行普通話教中文學校教師的要求,是把「普通話教中文」跟「教普通話」之間的差別混淆甚至等同起來了。
據學者的觀察,一般香港教師在轉用普通話教中文後,大都依然使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即所謂「授受式的教學」,令教學成效大打折扣。於是我指出教師的課堂教學取向及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需要在教學上作出相應的改變,而我們深信這些改變可以令普通話教中文的成效提升,從而令普通話教中文的優點得以盡量發揮,同時盡可能減少由此而產生的負面效應。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簡短的分組教學設計活動,讓教師想一想,以普通話教中文的課堂怎樣教一首唐詩。
從大家匯報的情況看,我們前線的老師已逐步改變傳統「授受式」的教學模式,但要真正把握靈活的教學法以配合普通話教中文的需要,恐怕仍要走一段漫長的路!

2007年6月27日星期三

書介兩篇

《小鮮集》
作者: 潘銘燊
出版社: 楓葉出版社
推介者: 曹順祥老師
推介:
老子說 : 「治大國若烹小鮮」。作者從日常生活中發掘無窮無盡的題材,往往以小見大,舉一反三,叫人自省自勵。文字活脫精彩,睿智盈篇,光彩照人。

《紫荊賦》
作者: 余光中
出版社: 洪範書店
推介者: 曹順祥老師
推介:
余氏在香港中文大學,寫下三本詩集,此為壓卷之作。「十年歸來賦紫荊」,在西子灣頭西顧香港,在一片水藍的此岸和彼岸,印證了作者眷眷之情,為永恆的山與水,寫下了永恆的詩篇。

《惠風文訊》第一期序

山谷云:「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矣!」學生既以作文為苦差,於是擲筆三嘆者有之,掩卷搖首者亦有之。何則?門外躑躅,彷徨無計,年年月月,暮暮朝朝,文章甘苦,蓋不足為外人道也。

夫綴文者了然於胸,奮筆疾書,倚馬可待,如有神助者,非虛妄也。古人云下筆千言,不能自休,信焉。余執教於惠僑英文中學,匆匆五載,而人事倥傯,不無悵惘之嘆。平生所好者,曰詩、書、畫、樂而已,而寫詩作文,尤能快吾耳目,馳騁太虛,作物外之遊。曩者佩琴嘗語余曰:「汝文不肖其人。」吾語之:「英雄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人皆有所不能忍者,死別生離,時不我與,何者不怨?是非不分、忠奸莫辨,何者不怒?鬱積心中而欲宣之泄之,則半畝方塘,自有源頭活水,積學儲寶,實璉瑚之器也!

或曰:「惠風」之義出何典?曰:「羲之《蘭亭集序》嘗言:『……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者,信可樂也。』」願此創作之風不絕,行於所當行處,豈不快哉! 《惠風文訊》付梓之際,囑予為之序,謹以寥寥數語,贈以來者。

是為序。


曹順祥序於沙田

大棠大棠─與師生往大棠旅行有感

鐵索橫江從此岸到彼岸
湛藍 一髮青山
海與天 天與地
回頭,車正往洞裡鑽
盡頭處,不是驛站,沒有過客
征途未半
廣告標語在耳邊掠過
巍巍 電纜變壓器 一座座
沒一點血肉 嶙峋地
巴士是一匹巨獸
疾馳而來
「法國婚紗攝影」─好漂亮的臉龐
一瞬間已在風中
救護車在分岔路切線而來
沒有嘶鳴沒有吼叫
鋅鐵木屋,圍欄外
野藤纏一座老房子
一堵磚牆、一口老井
就這樣一生一世
木橋與阡陌
衛星天線旁
「偉記士多」在等待……
「民生鋼鐵」為民生?
樹叢中,廢棄的四門房車
「周生生集團」建起了幽雅別墅
遠山如帶,山谷依然
小屋零星散落
大棠 大棠
哪裡去找一株大棠?
農夫 農夫
哪裡去找人灌溉一片沃土?

山外正升起
一縷炊煙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三日定稿

《惠風文訊》序

《惠風文訊》第二期序

《惠風文訊》第二期快將出版了。
劉蓉《習慣說》認為「君子之學貴慎始」。作為一個小小的開始 ,《惠風文訊》創刊號有許多不足之處。作為編輯新丁,如果寬容一點的話,大概可以拿取及格的分數。可是,作為一本刊物,似乎難逃大雅君子的法眼。無論怎樣藏頭露尾,如何移步換形,紕漏瑕疵之處,委實不少。這是作為編輯的我難辭其疚的。
三省吾身之後,結論依然是:辦下去!辦下去!辦下去!而且還要一期比一期豐富,一期比一期進步,不管怎樣貽笑大方,如何捉襟見肘。
作品是刊物的靈魂,它給《惠風》以血肉和生命。
荒漠甘霖,識者譏之曰杯水車薪;大石橫道,勇者目之為成功之階梯。我珍惜每一篇來稿。當我從學生手中接過作品,我的心跳正在加速──那是最最真摰的一份誠意啊!炯炯眼眸,充滿自信,充滿期待,充滿盼望……
《吶喊》也好,《猛虎集》也好,《台北人》也好,《金鎖記》也好……,似乎都比不上手中薄薄的一本《惠風》。

辛巳歲仲春二月曹順祥序

京華舊夢─記辛巳歲北京之行

蘆溝橋上,石獅井然矗立,左一行,右一行,雙目炯炯,姿態輕狂;蘆溝橋下,永定河一道枯腸,多少征人家眷哭斷腸?「蘆溝曉月」─等不到月出,太陽毒焰馱背上。
勒馬長城,馬達捲起風塵,登城難?守城更難。有道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登城不望月,極目處,邊塞近、京城遠。滾滾黃沙,冉冉烽火,小販道:「長城,一塊錢一個。」
天安門,毛主席微笑,在縱軸線上;抬頭,風箏爬滿天穹─眼鏡蛇、毒蜈蚣、粉蝶、蜘蛛,雄獅、猛虎、禿鷹……,禽獸漫天,偌大廣場,為何冷落一旁?
天壇不摩天,迴音壁聽不到迴音,怎麼崇天抑地?地安門在哪?地壇在何方?天圓地方─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天為父地為母,乾天坤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
「多子多田多福」─康熙御筆親題,孝思處處。恭王府內,和珅當國,萬民遭殃,十年賦,一人享。主人步步高陞,萬千人命泡湯!
「德勝門」,門云得勝又何妨?舉頭但見關山月,千里孤墳枉斷腸。

另一版本(改稿)
蘆溝橋上,石獅井然矗立兩旁,雙目炯炯,姿態殊異;蘆溝橋下,永定河是一道枯腸,多少征人家眷哭斷腸?「蘆溝曉月」─等不到月出,太陽的毒焰已馱在背上。
勒馬長城,馬達捲起了風塵,登城難─守城更難。有道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登城不望月,極目處,邊塞近而京城遠。滾滾黃沙,冉冉烽火,小販道:「長城,一塊錢一個。」
天安門,毛主席在縱軸線上微笑,抬頭,風箏正爬滿天穹─眼鏡蛇、毒蜈蚣、粉蝶、蜘蛛,雄獅、猛虎、禿鷹,禽獸漫天,偌大的廣場,反而沒人注意。
天壇不能摩天,迴音壁聽不到迴音,怎麼都崇天而抑地?地安門在哪?地壇在何方?天圓地方─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天為父地為母,乾為天坤為地……天地成而萬物生。
「多子多田多福」,康熙御筆親題,孝思處處,和珅當國,萬民遭殃,十年賦,一人享。
「德勝門」,門云得勝又何妨?舉頭但見關山月,千里孤墳枉斷腸。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杜少陵集》讀後


《杜少陵集》讀後 曹順祥
【下平聲‧麻韻】

風破茅蘆不思家

誰來牽藤又種瓜

霧濕雲鬟兒女夢

浣紗溪畔獨尋花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詩法和書法(上)



最近為詩集寫序,重讀十年來公開組和學生組的詩作,也勾起不少回憶,記得第一次作詩是在大學二年級,選了佘汝豐老師的唐宋詩選,老師出口成詩,陳紹棠老師說他三句話中至少有一句是詩,一點沒有誇張,平日上課,老師在黑板上疾書,硬朗而矯健,是我見過的粉筆字當中最漂亮的,字體在行草之間。由於我學過一點書法,一般都看得懂,於是成了師生的橋樑,專門負責把行草轉為正楷,作即時傳譯。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在往後一兩年花了點時間學行書,算是有點成績,在畢業前拿了個中文大學毛筆書法比賽冠軍。
只是,「詩選」修畢以後,大學的最後兩年也再沒有作近體詩了。
在中學教的是中文、文學、文化和普通話,也用不著作詩,只有出外交流時偶爾獻技,也不過打油詩而已!數年前應中文詩主委之邀,出任中文詩創作比賽評判,才又再一次接觸詩,不過,仍主要出任新詩組比賽評審。如果不是負責編輯《揚芬集》,相信也不會把十年來的各組作品重讀。也許大眾對過去的得獎作品仍有一點記憶,然而人的記憶始終有限,只有出版詩集,才有機會把這些作品「重現」在有心人的面前。綜觀作品的水準還是十分參差的,但既名為「青年學藝」比賽,貴在學習和嘗試,而且年青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正如我在面見得獎者時指出,只要堅持不懈寫作,總有進步的一天。記得其中一位參賽者就已連續數年獲獎,可見青年學藝比賽確實已栽培出不少人材。
作為編輯,為求編好這本詩集,我最近翻查了不少新舊詩集,找到錢鍾書的《槐聚詩存》,參考過排印格式後,再讀錢老的詩,感慨甚深!且引錄比較喜歡的兩首供好此道者參考:
《老至》(1974):
徙影留痕兩渺漫。如期老至豈相寬。
迷離睡醒猶餘夢。料峭春回未減寒。
耐可避人行別徑。不成輕命倚危欄。
坐知來日無多子。肯向王喬乞一丸。
《閱世》(1989)
閱世遷流兩鬢摧。塊然孤喟發群哀。
星星末熄焚餘火。寸寸難燃溺後灰。
對症亦知須藥換。出新何術得陳推。
不圖剩長支離叟。留命桑田又一回。
字有字體,書有書法,而詩亦自有詩法在。像錢老的詩,不落前人窠臼,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可堪細味!(待續)

2007年6月24日星期日

常人說夢



不知是甚麼原因,近年做夢少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莊周夢蝶」的故事,也最能啟發哲學思維。原文云: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人生是一場大夢,知死生如夢,大而化之,乃可物我兩忘。一般做夢的人一般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因此,醒來時因夢之不同,或悲或喜。與故人久別重逢,夢醒時叫人唏噓不已!遇上意外、危難之事,醒來抹一把冷汗,慶幸乃是虛幻的夢境!
據說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為王占夢的記載,而且數量相當多。《周禮》說周代設有占夢一職:「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詩‧小雅‧斯干》更明明白白有以下的句子:
乃寢乃興,乃占我夢。其夢為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六章)
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七章)
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八章)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禓,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離。(九章)
如今,「夢熊有兆」已成為常用的成語典故,而「弄璋弄瓦」更成為歷來討論男女地位的確鑿「証據」!據學者統計,《左傳》就有二十七個記載夢驗的故事,分佈在不同的時期。其中大部分在夢中出現的人物是亡靈,當中部分是做夢者的先人,也有向第三方復復仇和報恩的夢,甚至有做夢者預示著自己的死亡。從而可以進一步印証上古時代巫史不分的社會情況。
要之,夢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非西方心理學研究的專利。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從古代文化中找出一些有趣的現象和例子,或者可以在流行的飲食文化之外,尋幽探勝,嘗遢開拓出更多康莊大道。

給同學的信


2004年香港國情教育研習班在北京舉行,同行的有香港教育統籌局及各校校長、主任等,我是組長,帶領及指導香港各校學生代表在首都北京學習。期間朝夕相對,感情甚篤,臨別依依,寫了一封信,表達對人民大學金雪、楊娜同學以及香港同學的一份情。謹附於後,以作紀念。

各位同學、金雪、楊娜:
您們好!十一天的課程很快便過去了,但我認為它還沒有終止。沒有終止的是我們的學習,沒有終止的是我們的一份情,更加沒有終止的是我們都將展開人生新一頁──新的旅程已不知不覺地展開。
在北京十多天當中,我發現你們都是有朝氣的年青人。我雖比你們年長,卻從不敢以為自己就代表真理。人往往是愚昧的,因為即使一個人讀過不少書,也有一定的人生經歷,但在面對失意時,依然顯得軟弱,依然會手足無措。與此同時,在面臨抉擇時,也顯得猶豫不決,以至拖拖拉拉。但這也不妨是學習的過程,即如分離惜別,覺得黯然神傷、不想面對,但事實上,沒有分離又哪有重聚的歡愉?古人長亭折柳,但柳枝終有枯萎的一天;現在我們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保持連繫,但需要的是一份情,一份不為甚麼的情。而現代人最叫古人看不起的,也許就是「寡情」。在機場那一天,我被你們深深打動了,平日慣於掩飾慣於隱藏的都市人,竟也有在別人跟前流淚的一瞬。記得一位散文家就過──生命是馳過的一瞬,纏綿的永恆。在人生的浩翰汪洋之中,分離不過短暫的一瞬,而彼此之間的默契和思念,卻可與永恆相終始,但要記住:誰願付出多一點,誰的收穫也更多!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但願我們都學懂珍惜,互相支持、努力向前。
順祝
學業進步、身體健康
曹老師
2004年7月26日

2007年6月21日星期四

題【清】朱彝尊《曝書亭集》



其一
研經博物有窮時
小簟輕衾不可期
賦得風懷二百韻
寧拋金石碎宗祠

其二
國朝御筆浙西詞
日講起居鬢有絲
鴻詞博學何足論
靜志撫琴且誦詩

其三
四十無聞釣魚師
一丘坐臥欲何為
嶺北雲朔滄海泛
白頭亂髮任風吹

【註】朱彝尊,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金風亭長,小長蘆釣魚師,浙江秀水梅會里人。在詩歌方面與王士禎齊名,在詞學方面與陳其年齊名,朱氏編纂了《詞綜》,為浙西詞派之首。朱氏為當世知名經學家,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旋即充日講官,知起居注,為康熙文學近侍,有《曝書亭集》《經義考》《靜志居詩話》及長詩《風懷詩》等傳世。朱彝尊有一首《桂殿秋》,詞云:「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蕙風詞話》推為清詞之冠冕。

2007年6月19日星期二

一輩子的路



《揚芬集》是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中文詩創作比賽十周年優勝作品集,收錄十年來的三甲作品,近體詩和新詩各六十首,都為一集,以「揚芬」為名,取藝海揚芬之意。集子的作品大都是學步之作,距精金美玉之境尚遠,但詩藝承傳,端賴青年學子筆耕不輟。唐詩存六萬餘首,如今流行的本子卻只有三百,大概是二百選一吧!依此推論,集中的詩篇能否流傳下去尚屬未知之數。不管怎樣,我們也盡力編好這本詩集,十年來千挑萬選,為的是「香海留痕」,以傳詩藝之香火。看看同輩作者怎樣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而眼高手低也實在所難免。集中的作品都經過評判略加點評和潤飾,可供初學者切磋問難,以期更臻善境。身為編者,重讀集中作品,不無感慨,願略陳個人數十年來之讀詩心得,供一眾學子參考。

《書》曰:「詩言志。」《記》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三百篇,雖有美刺之別,而都是詩人內心情志之所寄。在三千餘篇的古詩當中,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有一股不能自已之情,故謂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在王道衰,禮義廢的時代,詩又有「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特點,故云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古代沒有政論,沒有時評,世事之污隆,政事之得失就得靠詩去反映,故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說法。

時移世易,詩作為文學之重鎮,我們固不必強求詩是甚麼經國之大業,也未必以永垂不朽為最終之目的。然而詩有數千年的傳統,也就必然有它的使命,故詩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詩、詞、曲俱屬韻文,是一代之文學,然而美學特質並不相同。詞以曲折深隱、富於言外之意為美;曲子則以痛快淋漓為佳構,你一唸,氣勢盛,則動人耳目;詩呢,當以能引起讀者之感發為妙。

五四新文化運動揭櫫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新詩即伴隨著白話文學而來,由於是初生之犢,從內容、題材到形式、格律,曾經引發無數論爭,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從理論探討的角度而言是相當精彩的,可是,如此一來卻令初學者有無從入手之憾!目下所見,一些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之作,大抵連「牙痛文學」的資格也欠奉,因為牙痛至少是真的,而打著「朦朧」為旗幟的詩篇,說到底,不過一大堆無病呻吟的口號吧了!最為人詬病的,也許是「散文斷句便成詩」了。誠然,創作自由是可貴的,但一首內容空洞、無聊透頂的「詩篇」,一旦離開了特定的時空,就無法令人產生共鳴,其意義就很值得懷疑了。這些詩作的流傳價值也就值得商榷了。

或曰:「詩緣情而綺靡」,詩是情的載體,故宜於抒情寫志。詩在興觀群怨以外,也可以寫閨房兒女之思,不是甚麼倫理道德的樊籬可以困得住的。詩也長於賦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堪稱詩國的奇葩。《文心雕龍》云:「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既然情以物興,辭以情發,景語、情語也實在糾纏得難分難解,故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詩之佳者,也可以滲透人生哲理:「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事、景、情、理相交融,是時光的流逝,生命的盡頭,還是大時代的終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是宇宙人生永恆不盡的思考,好一闕悲壯纏綿的輓歌!「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物境心境,凝聚了無數學習體驗的精粹。詩技、詩藝、詩道,境界高下有別。一句詩,有時候比起洋洋灑灑雄辯滔滔的政論文,更能顯示其永恆不朽的魅力!

前人謂「詩有別才,非關學也」。古往今來,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者有之,不好讀書而好塗脂抹粉者亦有之。詩作的好壞跟作者才學之多寡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但詩畢竟是最最精煉的語言,又有誰會相信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可以七步成詩?聰慧如六祖慧能,機鋒所至,在神秀的詩篇上改動幾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翻新出奇而自成格局,自有了悟,卒成一代宗師,引為千古美談。對於沒有慧根,沒有法眼的一眾凡夫俗子,還是好好讀書,積學儲寶,方為正途。

前人云:「愁苦之詞易工,歡愉之詞難好。」有道是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傷春悲秋、涕淚交零幾乎成了古典文學的同義語。詩人不妨多寫「春風得意」之作,也可以轉悲為喜,「化作春泥」,不彈前人的陳腔濫調。更何況,詩人亦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雖非刻意求新,而終不至於千篇一律。在詩國詞苑中尋不著幾聲笑語的話,何妨找來幾首唐末五代的小令細細賞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詩既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其生命力自可與永恆拔河。不信?就從閱讀這本詩集開始,再從頭翻一遍三百篇、楚騷、古詩十九首,再從李杜、王孟、蘇黃一直讀下去,有一天,拿起筆,在藍墨水的下游,詩就會跟你走完一輩子的路!

從提議編輯詩集至落實編輯工作期間,彷彿一直看到青年學子伏案作詩的身影。我一直希望青年人在學時能多讀詩、談詩、寫詩,「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詩可以變化氣質,《論語》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記載,師生一起作詩談詩,如切如磋,情境歷歷如在目前。孔子最重詩教,吟詠作品當中有大量的詩篇,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這薄薄一卷《揚芬集》是興學藝、育英材的起點,揚厲無前,芬芳有譽,期待各方專家共同努力,編輯更多詩集,呈獻更多佳作供大家細細品嚐!
丁亥初夏曹順祥序於香港教育學院

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揚芬集》序


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凡朝代變易之際,政局世風驟變,故吳宏一師稱「世變」有二義:一指江山易主,時代更替;一指世風丕變。香江適逢十載回歸,港人歷九七之「世變」,加之以金融風暴、非典、海嘯之災,復有廿三條、普選方案之爭議,治世之音、亂世之音相激相盪,文變染乎世情,歌詩合為時而著,故流感風雨、南亞海嘯可發而為詩者也。

詩以言志,情發乎中而成於詩,故詩以情真為貴,以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文心雕龍》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故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詩之至也!惜乎為文造情之作多矣,魚目混珠,將遂訛濫,如七寶樓臺,炫人眼目,雖玉砌金雕,仍不過畫屏金鷓鴣而已!

夫言有物以為先,言有序以為後,詩文亦然。蓋詩以含蓄蘊藉為尚,詩之佳美者,必有不能自已之情,而非徒字烹句煉而已矣!王靜安謂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境界全出矣。屈賦杜律所以名垂千古,其情在千秋萬世,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境界大小殊方,故《花間》《草堂》之未足貴也!

近體上接《詩》《騷》,下啟詞曲,唐宋以還,可資借鑑者亦多矣。新詩為近世之體,未及百年,雖不乏佳作,而可資取法者亦寡矣!嘗聞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近世之詩人,極貌取物,窮力追新,爭姘鬥巧,唯尚險怪,固不足取也。竊以為新詩之作也,當沿波討源,以唐之小令、中調為法,下及南宋慢詞,葉嘉瑩氏所謂「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與「賦化之詞」者,學子苟能沉吟細味,積學儲寶,其格自高,而其境自遠矣!

《揚芬集》之編纂,乃輯錄近十年中文詩創作比賽之上佳者,以示作詩之途不孤也!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橫行天下




學生飯堂最近出現了標語,大意是反對家政科零學額,中文直排,我依習慣從右至左讀:「家政科零學額,反對二零零七至零八年度」,令人費解,從左至右讀才終於明白。換了是英文,大概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平日在學校視導,發現大部分均從左至右,橫行書寫,偶然看見有老師板書時直行書寫,但從左至右,總覺不合傳統,而老師對這個問題似乎不太在意。印象中,只有少數傳統中文學校,例如培正中學的作文紙是用直排的,大部分已轉為橫行,今日的學生,明日的老師,也難怪直行書寫的老師已成鳳毛麟角。
大學時曾跟名師學過幾年書法,柳公權、文徵明的楷書和行草寫得最多。可能是習慣吧,總覺得中文字直行書寫較自然,字體也較美觀,因此,教學時板書一般都用直書,微軟中文視窗系統也提供直書橫書以供選擇,不過,由於大部分人都用橫書,目下所見,平日收到的文件已極少用直書,只有登入台灣網站,才跟久違了的直書打個照面,很有一種「似是故人來」的親切感覺!
首先,我國傳統的書籍都從右至左,直行書寫及排印,看一看宋版書或名家書畫就會明白,問題是,現今是「橫行」的天下,書籍、報刊、雜誌,以至網頁、廣告,就很少見到直排的。這也許是大家不習慣直行書寫的原因之一。此外,書法沒落了、由讀書人必備的知識變成「藝術」。每年的學界書法比賽,已變成「寫字」比賽,大抵有「法」的並不多。毛筆組參加者愈來愈少,硬筆組有席捲天下之勢。
最近出版十周年中文詩集,就有評判認為近體詩必須直排的問題。其實,新詩和近體詩都可以直排,只是一般書籍是A5或32開居多,橫排可節省紙張,從閱讀言,橫排來回的幅度較小,據就對閱讀有幫助云云。另一種觀點認為,現代人可用英語入詩,如新詩有英語或外語,橫排也較方便。最後大會通過,以直排方式印行,也是對傳統的執著和堅持,不過,下一個十年,如果再出詩集的話,恐怕只有橫排的了,大家且拭目以待。
無論如何,目前是「中文橫行」的時代,要抗拒這股潮流並不容易,還是台灣一直堅持用直排印刷書籍,香港麼,早已「淪陷」了,記憶中,從華僑日報結業以後,香港再沒有直排的報刊了。
手上有一段中學時期參加公開徵文比賽的獲獎的剪報,直排,由上而下,一層又一層,像梯級,拾級而下,才把文章讀完,現在恐怕成為歷史了。
想起目前流行談全球化,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化,英語是強勢語言,可是,如果像大部分人所預言,二十一世紀的是中國的時代,那麼,中文取英語而代之,成為另一強勢語言,屆時,中文直排會不會成為另一股潮流?
最近簡化字成為聯合國官方文字,繁體字優勢已一去不復返,漢語和普通話熱潮亦已風靡全球,下一步會是中文橫排直排的論爭麼?

2007年6月9日星期六

大專普通話教學前瞻





大專普通話教學交流會剛結束,我有幸參與其中。
早上十時多從上水家長會趕往會場,十時四十五分,剛開始分組討論。細心聆聽各位前輩的高見,發現大家的看法十分接近。我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以「功能性」來組織教學內容的局限,以及提出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問題,沒想到竟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積極的回應。
我提出著重「功能性」的大學普通話課程怎樣跟中小學課程的接軌和延伸,又提出加入戲劇對話及情境模擬等作為教學活動和評核模式,與會者不獨贊同,也認為目前的交際性功能十分局限,除了內容不斷重複,令師生的教與學均缺乏應用的變化外,也有同工提出思維層次的問題。是的,普通話不是外語,也不是完全的第二語言,用「對外漢語」的教學模式顯然有欠周延,以日常交談為例,目前的教學仍停留在低層次,學生一般無法就特定的課題進行高層次交談和討論,更遑論思辯。最後大家幾乎得出一致的結論──普通話課程應結合學科來教授,例如中文課程以普通話教學即為最典型的例子。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已走在前端,數年前已率先推行,其他院校還在探討階段。
普通話課程以聽說為訓練重點,在過渡至全面以普通話作為授課語言之前,獨立的普通話科宜重新考慮它的內涵,以朗讀和對話為主要模式的課程設計,是時候作出改變了。

作者未必然




詩界歷來都是最寂寞的,想不到連比賽也不例外。

中文詩公開賽初選結果選出優勝作品,大會近兩年均安排面試,原先的作用是確定得獎人身分,看看有沒有請人代作或抄襲成份,自去年舉行以來,各評判均認為值得繼續。此項安排當時是由我提出的,而這兩年我都參與其中,從初選到面試,兩年來,新詩公開組和學生組均由我和另一評判主持。

去年可謂風平浪靜,沒有甚麼「異象」。今年可不同了,經面試後,發現很多作者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不容易就此定奪作者請人代作,但畢竟令人生疑。其次,部分作者無法解釋自己所作的句子,甚至以「我也不明白自己為甚麼這樣寫」,或以「當時想到甚麼就寫甚麼,不知道怎樣解釋」等作為「理由」敷衍了事,令一眾評判都無法接受。這裡邊就觸及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首先,談創作態度。創作雖然是很個人的事情,但如果連作者也不知其所以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關係到作者是否認真創作的問題。這樣的創作態度本身就有不值得恭維,如果再以「朦朧」作為藉口,任意驅詞遣字,恐怕只會愈走愈遠,以至迷途而不知返。此其一。

其二,談創作水平。作者嘗試解釋自己的創作動機以及詩作內容,結果花上三四分鐘才說個明白。我提出疑問:「要花數分鐘才說得清楚的東西,你用一句詩就能交代清楚了嗎?」眼前的不是大詩人,不過還很自信的說:「我覺得這樣寫是合適的」。這是言不盡意,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三,談創作對象。詩是用文字寫成的,而文字是用來溝通的,語言可以不斷變化,而作家也有權創造新詞匯,但仍應以能達意、能溝通為目標,也必須讓讀者看懂──至少受過正統中文系訓練的的高級讀者看得懂。歷代的大詩人都在創造新詞上作過貢獻,這毋庸多說。但那是經過長期錘鍊磨厲的結果,詩人在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又一顆丹來,非一朝一夕可成。面前這位「詩人」卻把一些陌生化的詞匯搬來弄去,連自己也為之語塞,無論如何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當然作家可以關起門來創作,但只要你的作品公之於世,必然有讀者,有讀者就須考慮讀者是否可以解讀作品,那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以上是綜合各人面試所得出的整體結論,當然也有水準相當不錯的作品。最後,各組名次來了一個乾坤大挪移,初選的冠軍給降了三級,變成優異,亞軍給降了兩級,也變成優異。除了面試因素以外,如果就詩論詩,我們一致認為,有一篇作品顯然連詩的資格也欠奉。這又出現另一個問題,即新詩的形式和內容的問題,即甚麼是詩的老問題。但無論如何,詩應有詩意、詩眼,有詩的語言和形象性,這是無可置疑的。如果一首「詩」,只是幾組順口溜組成的標語和口號,雖然唸起來也朗朗上口,雖然也有切合題旨,內容也合乎題目的要求,但跟詩也許還是有很大很大距離的。

後來晚飯時,問起近體詩組的情況,評判也表示名次經過調動,啊!難道真箇是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這夜,我久久不能入睡。心想,未來的詩壇會怎樣發展下去?

漢語熱潮




中國的崛起帶動學習漢語的風潮,在官方語言多達十七、八種的印度,大學裡學習漢語的學生逐年增加,除工商界外,據說早年在台灣和中國學佛的印度和尚,因為學會說漢語,竟還俗改做觀光導遊云云。
印度國立德里大學東亞問題研究學系在二千年之前僅有三十名左右的學生,現在已增到三百多名。 畢業生成為工商界爭相聘請的對象自是意料中事。由於漢語人才求過於供,學生尚未畢業,各大機構已爭先羅致。目前一名漢語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在兩萬盧比(五百美元)左右,十分吸引。可見的未來,漢語熱潮勢不可擋!
最近香港公開大學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簽署合作協議,同時宣布成立普通話教育及測試中心。 記憶中,本港的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等,如今再添一所,校長梁智仁且開宗明義提出:「本校的全日制學生、兼讀制學生、畢業生及教職員皆需要獲得普通話水平認可,所以舉辦普通話培訓和測試以迎合需求。」梁校長同時指出該校博士研究生的論文方向亦包括普通話教學,而且屬下的教育及語文學院獲教育統籌局委任,對香港普通話教師語文能力評核綱要進行研究和修訂。該項目即將完成,其研究成果將對今後香港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能力評核有很重要的影響。凡此種種,足以說明漢語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普通話水平作為「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相信在未來一後日子仍為主流,可是,目前本港的普通話教學仍未突破「第二語言」的教學範式,白白看著人家超前,英國、韓國、印度等國的漢語課程均如日方中,而我們的教學語言論爭仍在膠著狀態,實在堪憂!

洛陽紙貴?



中小學教科書年年加價,引起社會人士關注。
出版商否認書價逐年上升,反指營運成本近年不斷增加,經營出現困難,包括租金、工資、紙價等,加上學生人數劇減,教科書印刷量相應下降,導致成本大增,又指教科書價格還包括電子課本、教師用書及售後服務等成本,並非只支付課本的費用。更有出版商表示,教統局審查課本的門檻甚高,一旦課本不獲通過,投資便化為烏有,損失可高達數百萬至千萬元。鑑於投資風險高,但回報速度慢的結構性問題,以致出版商經營有困難云云。
另一邊廂,據聞教統局則敦促出版商以低成本方法印製課本,對於其他問題似乎並沒有作出具體回應。
書價貴不貴這問題姑且不談,教科書經常改版,令家長學生無法用舊書,哥哥的書不能給弟妹用,十分浪費!教科書改版是否有必要,還是「習慣」性改版,以求「打撃」二手市場?從家長的角度考慮,教科書不應經常改版;從環保的角度考慮,教科書不應經常改版;從學生學習的的角度考慮,教科書不應經常改版。
至於說教統局審查課本的門檻甚高,「投資」風險論更是一派胡言。眾所周知,教統局只是近年偶然不通過一些教科書,據知都是一些十分粗劣之作,通過的話,遺禍甚烈!就知情人事說,一般是寬大處理的佔大多數。就個人觀察,反而是有時候批得過寬,例如某教科書把一般「天書」(即供學生專用的參考秘笈之類)的賣點都加進去,例如大量的會考題型及「標準答案」,以及表解、語譯及歷屆試題等。不得不令人想起,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教科書,以中文為例,除了一些基本的作者題解註釋內容及作法分析以外,學生都跟老師學習,上課時隨聽隨記,把黑板上的粉筆字一字不漏記下,這是真正的「筆記」。今天,學生不用抄筆記,因為一般學生課本已經應有盡有,老師也無暇、無力再找出更多的補充,於是部分老師不得不淪為教師匠,成為教書機器;部分老師不得不淪為教師書商的奴隸,凡事唯教科書馬首是瞻,教學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等而下之,淪為電腦的隨從,成了教學電子簡報的忠心僕人,按完了簡報教完了書本,還沒下課嗎,播一段電影或歌曲,更找到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利用資訊科技教學云云!
上學期到一所小學觀課,老師教實用文,就幾乎完全依樣葫蘆,把書商提供的實用文電子簡報用走馬看花式地一口氣教完,看她教完後那份躊躇滿志的神情,我不敢打擾她,不過,幾乎給嚇得目瞪口呆。當我離開的時候,回頭看看在座的學生,習慣不聽書的且不用說,稍為專注的同學都一瞼茫然!
是誰令教師陷入這樣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是誰令教科書年年改版?是誰令教科書印刷得過分豐富、過於精美?是誰要教科書提供一些很少教師採用,耗費大量成本,卻又吃力不討好的支援網站和電子課本?
最近看學生的教學設計,俗稱「教案」,即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好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當然也包括練習和評估等。他們有的是職前的中小學準教師,也有在職的中小學老師,部分更是十分資深的老師,也有來自名牌中小學和國際學校的老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就是教案十分接近,大部分內容跟出版商「建議」的一模一樣,有的改頭換面,化了妝,畫了眼線,差點認不出來;有的夏妝換成冬裳,長裙變了短褲。教師用書如今連「教學設計」也代勞了,難怪「成本」上升了,「投資」容易虧本!
教學是一門藝術,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那才是讓學生佩服的好老師,可是現在誰來當老師也一樣,真有學問的老師愈來愈少,有風采、有風格、有風範的老師更是鳳毛麟角!
現在,是時候停止再爭論「價格」問題,大家該坐下來,想一想,我們的教科書該怎樣編?我們的老師該怎樣教?

家長不好做





這是我第一次以講者身份出席家長講座。
講座的話題是「我手寫我口」,談中文科以普通話教學,以及與學習中文的種種問題。
走了十來分鐘路,坐下來,抹掉滿頭大汗,已有三十多對眼睛期待著我給予答案。是的,也許家長都抱有各種各樣的期望。我嘗試拉近彼此的距離,要家長們把今天的期望寫下來,看看在講座結束前是否都一一得到答案。我這要求當然是近乎緣木求魚的,因為,印象中,幾乎從來沒有一個講座讓我有過完全滿足的經驗。不過,我還是這樣要求,因為我相信,他們會從而思考到自己的位置──家長的角色。
於是我又談到如何協助子女學習中文的話題上去,比方說在家中設置小型圖書角,經常到公共圖書館借閱大量益智有趣的圖書等。這樣,家長開始投入了,專注於聽我講中文科以普通話教學,以及與學習中文的種種問題。在講座接近尾聲時,有家長提出怎樣教學生學習拼音的問題,我把她引導到作為家長的角色上去,教學是老師的責任,家長麼,責任在於鼓勵和督促學生完成,如此而已!這時,一雙雙充滿疑惑的眼睛左顧右盼,我知道校長和老師都在場,我便再作解釋。首先,家長沒可能甚麼都懂,即使懂得,假如家長長時間幫學生完成或改正功課,老師永遠不知道學生到底是不是已經完全學會了。我引用孔子的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必與習配合,方可有成。而學生回家完成功課,溫故知新,是鞏固學習的重要過程,可是,現在的家長不是過分依賴補習,就是提供過多的「指導」,結果學生養成依賴的習慣,教師也無從得知哪兒是學生在學習上真正的難題。到考試時發現學生學不會,也許已來不及補救。前面的課程學不會,隨之而來的又跟不上,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留級的名額又奇貨可居,年年升班的結果,不少學子在會考時才恍然大悟,自己十多年的學習原來是一場夢!一場不折不扣的惡夢!
很多事情可以從頭做起,當然學習也不例外,不過,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更何況,十歲以前的學習關乎一生,尤其是語言習得,家長們得好好為子女安排。因此,我提出「犧牲論」,要家長與子女一同閱讀,特別在晚飯後一起閱讀圖書,交流交流。「犧牲」三年時間去培養孩子,讓他一生受用不盡,這項「投資」應該是十分超值的吧!為了讓家長們心安,我還提出一些合乎期望的建議,例如一起唱歌、一起看電影──最好是普通話版本,以提升他們的語感。至於太太們愛看的連續劇,假如真的非看不可的話,我建議錄下來,留待子女上學後在家中看。這也許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不過,我相信,只要家長持續看書七天以上,慢慢地,她們都會陶醉在書香的世界裡,那些影音媒體自會退居次要的位置。
一句話,現在的家長不好做!

2007年6月7日星期四

怎樣的作文題目最好?



聽說文革期間內地高考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里」、「宏偉的目標鼓舞著我」,文學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剪而不斷,欲理還亂,而結語用上幾句口號,也是卒章顯志的慣常手法。
接下來是一九八六年的「樹木、森林、氣候」,環保問題引發大眾的思考,一九九四年的「嘗試」,以至二零零零年要求考生根據三角形等四個幾何圖形,談談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就是強調「思維教學」的轉向麼?二零零三年的題目:「感情的親疏遠近對認知的正誤深淺的影響」,是對價值和倫理的反思,也可加強學生的思辯能力。今年上海以「必須跨過這道坎」為題,中國入世後各方尋求突破的集體呼籲麼?偏偏北京以「對春夜喜雨的不同評論」為主題,讓考生自擬題目,算是很有新意的了。「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有聲」,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稱為「卓然名句,千載不朽」。細雨濕衣,閑花落地而都是詩人體察入微之處,唯有「看不見」才顯出雨之細,唯有「聽無聲」才見出花之閑。在目下影音澎湃的年代裡,「五色令人目盲」,人的觀察能力一天一天下降,我不期然想起「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心嚮慕之,是王維的名句,試問現在,能夠欣賞這種境界的人有多少?
[原作]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複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君去若逢相識問,春袍今已誤儒生。
附:各地高考題目
2007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題目為:必須跨過這道坎…
2007年廣東高考作文題目為話題作文:傳遞…
2007年江蘇高考語文作文題: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
2007年山東高考作文題: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
2007年全國高考江西省語文作文題目為:《心中的一泓清泉》或《要說愛你不容易》…
2007高考湖南卷作文題:詩意的生活。結合自己的經歷以詩意的生活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2007湖北高考作文題:根據以下材料的理解和體會,寫一篇作文。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針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寫一篇作文。
2007北京高考作文題為:給材料作文,劉長卿《別嚴士元》兩句詩「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有聲」,好多人對這兩句詩有評論,根據這些評論材料,寫作文對春夜喜雨的不同評論--題目自擬,體裁不限,800字以上。
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題:行走在消逝中…
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題:季節…
2007遼寧高考作文題:以「我能」為話題寫篇作文…
2007陝西高考作文題:看圖作文。場景:一個小孩跌倒了,周圍站著三個人,分別代表了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人異口同聲地說「出事了」…
2007年寧夏高考作文題:材料作文:機遇與堅持不懈的精神…
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為話題作文:一步與一生…
2007年天津高考作文題:有句話常掛在嘴邊…
全國卷Ⅱ:關於「幫助」。給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反面叢飛幫助別人,別人沒幫他;另一個是正面例子白血病小學生幫助別人,別人也幫助了他…
2007年海南高考話題作文:論科學家的創新與創造…
2007年重慶高考作文題:酸甜苦辣說高考。根據恢復高考30周年來寫…
2007年廣西高考作文題:《摔了一跤》。一幅圖:一個小男孩摔跤了,三個人在旁邊,社會家庭和學校他們都說了同一句話:出事了吧…
2007年安徽高考作文題:提著籃子看媽媽…

2007年6月6日星期三

終身職業


近年不少公營醫院醫生流向私營市場,醫管局早前建議,增加醫科生應付需求,但醫學會等團體表示,本港的醫生比例較其他先進國家為高,更有數年前畢業的醫科生找不到醫療相關工作,須轉行做保險。
記得小時候很多人心目的的理想職業是醫生,如今大學最熱門的科目是商科、經濟、金融。人力市場很難把握,十年前科網熱,如今不少從事科網的找不到穩定的職業,我有一位朋友轉行賣相機。現在又流行當教師,據說跟政府加薪挽留人材,提供學券資助幼兒教育有關。
曾經離開過教育,如今又從事師資培訓,也許有生之年也以教育為終身職業了,想當年大學畢業也不是以當教師為首選。為甚麼?也許當時認為教師是一個太穩定的職業,而男孩子該冒冒險,於是教了兩年,還了部分學生貸款,便轉了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卻幹得不錯,剛滿兩年便升職,第三年再升職,到第四年不幹了,又重執教鞭。
天天面對一群又一群職前老師和在職老師,總覺得他們缺少了甚麼似的。有時候,提問沒有反應,討論也提不起勁,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是我們的老師太疲累嗎?是長時間的活在壓力下的結果嗎?自己也曾在中學十多年,從早上七時許到晚上八時,天天如是,偶爾星期六也要當值或帶隊,試過有一次心跳得很厲害,停下來,喝一大杯冰水,是太緊張了吧!教師被喻為春風化雨,應該像孔子和學生在春日出遊一樣,心情輕鬆,跟學生聊人生,論古今,目下桃李春風不再,有的是急風苦雨,教師行色匆匆,天天拖著疲乏的身子,哪來閒情跟學生談學問、論世情? 最近教在職進修課程,學員都是很有經驗的老師,從他們的臉上,我彷彿看見自己當年的影子,而如今,雖然工作崗位不同,但仍能體會他們的辛酸!每年九月是敬師日,而三百六十五天,就只有這麼一天有人提「敬師」,我們的社會真的尊敬老師嗎?正如從前大家都十分尊重醫生,但近年醫生經常被病人投訴,斷錯証、開錯藥,甚至賣非處方藥物、非禮女病人等。
我想,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要別人看得起你的行業,先拿出自己的本領、表現應有的素質。王安石的《材論》提出任用人材之道,香港有一批有經驗、有能力的退休教師,有些六十歲還未到,國內有反聘制度,協助學校培訓接班人,我們則大力推動「肥雞餐」,著其提早退休,好騰出教席讓予超額教師。在經濟不景氣時也無奈接受了,如今經濟向好,是不是可以考慮把這些有心有力的前線老師召回合適的崗位,以便壯大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質素?
嗚呼!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


《材論》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焉,此其所以異於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夫馬之在琥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齧,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唯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騕褭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簇以百鍊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弩之上而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之所寶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王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標語和對聯



學界流行比賽,當中以徵文和標語創作居首。以前是中學中文科主任,所有比賽的簡章海報文件,都經我手。朗誦、演講、辯論近年也開始流行,論數量,仍以徵文和標語為主流。為甚麼是徵文和標語創作?我想,學界改革頻繁,平日工作已積壓如山,朗誦、演講、辯論花的時間多,找評判也不易,因為動輒得花半天時間。徵文麼,可以先作篩選,評判不用看所有來稿,自然可省下時間。而且,各位評判可以分別打分,由主辦單位總其成,除非分數十分接近,否則三甲高下立判。不過,既然是徵文,也得有五六百字以上,加起來也不是小數目,於是,近又流行標語創作。
在印象中,以前標語創作在小學較為流行,不過,近年中學也熱中舉辦。
有一次,由於主辦者多番催促,我作為科主任,自然鼓勵中文老師推動推動,於是印了數百份廣發全校學生參加,結果收回來的作品大部分都不堪入目。後來適逢學校中文周,期間有對聯比賽,上聯標出平仄聲調,由學生作對句。結果令人喜出望外,雖然平均作品的水準也不算高,但個別對句意思尚算工整,只是平仄有誤。我們也明白,學校從來沒教學生平仄,很難怪責學生不懂!前輩楊老師教誨,指對聯有三要:一要對類對狀對聲調,一要煉字煉句煉意趣,一要切時切地切人事。學生從小學階段起學單字詞匯,積句成篇,用語法學的專用術語去教學生,是否合適?曾經見過有一本教讀寫障礙學生學習語文的書,就用上了語素詞素等。我總覺得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至於甚麼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光是補語已經有很多分類,學習母語,是否有此必要?對聯容易朗朗上口,又有「對類對狀」、「煉字煉句」的好處,我認為不妨在中小學推廣,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從而辨別詞性特點。至於煉意趣,假以時日,相信也不難做到。古代小孩八歲入學前已懂得對對子,也是通過記憶大量詞匯達到的,例如《笠翁對韻》的句子,「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眠蟲」,容是記誦。如今新課改也強調「積累」,我想,前線的語文教師不妨教學生寫對子。
謹以楊老師的對聯作結:「寫方塊字怎可東歪西倒,學普通話何妨北調南腔」。前者強調字體端正的重要,後者在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大膽開口說普通話,在目前重視兩文三語的大趨勢下,是很有心思的一副對聯,值得大家給學生作示例。不過千萬要小心,如果對句改成「教普通話何妨北調南腔」,教統局和語常會可不會放過你啊!而這不就是對聯的精妙之處麼?

2007年6月2日星期六

一級國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三十二件屬一級國寶的古代書畫精品,以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在香港藝術館分兩期展出。「國之重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展」焦點自然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代汴京城的繁華,現代人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幸虧畫家以精妙的工筆畫法描繪將當時店鋪、人物、市肆風情細緻描繪,據說畫中出現的人物就有八百多,也因此出現大量摹本,是歷史、風俗、文化的綜合體。

香港一向標榜商業,如今有這樣一批珍貴的文化藝術來港,老師們一定要帶學生去看一看,上一課活生生的文化課、歷史課、美術課,探究一下北宋的歷史和風物。
  據說《清明上河圖》曾七次被偷走離開宮廷,包括有太監收起偷出宮外,由金至清朝多次被畫師摹本後偷走,最後一次是末代皇帝溥儀偷至中國東北,後被解放軍尋回帶返故宮。總計《清明上河圖》真蹟只有三次離開故宮,首兩次是到上海及遼寧,第三次便是到本港。我們能不好好珍惜嗎?
  除《清明上河圖》外,其他珍品還包括唐代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北宋趙佶《祥龍石圖卷》、晉代王珣《伯遠帖卷》、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卷》及南宋李嵩《骷髏幻戲圖頁》等。相傳王羲之《蘭亭序》真本已被唐太宗陪葬;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是摹模王羲之的真蹟,也是一眾摹本上最貼近原作的作品。
在一眾電腦字體充斥屏幕的時代,可以靜下來細賞書畫家也難得一見的墨寶,不是甚麼最新的立體動畫特技可以媲美的啊!

此外,王珣與王羲之齊名,其作品《伯遠帖卷》是代表作之一。南宋李嵩風俗畫的《骷髏幻戲圖頁》,畫作以骷髏比喻人生變化無常,是風俗畫所罕見的。在一片電影電視漫畫動畫充斥的時代,當甚麼都讓步於影音多媒體時,連文學也要攪攪新意,有所謂多媒體文學,不妨在長幅橫披之中流連半天,也許有意思不到的收穫!

2007年6月1日星期五

名字作詩


今天跟幾位同事吃午飯,談起對聯,系中高手林立,楊老師是前輩,曾在某大報章寫專欄十年之久,送給我的幾篇,談對聯寫作。我未及細賞,話題談到寫詩作詩的問題上,我的詩作不多,對聯更少,論分量,不及百分之一,但覺得不是很難的事。為甚麼?數年前跟一位朋友到杭州,在湖畔有小攤檔,寫著名字作詩,收費十元起。心想,十塊錢作一首詩也是很不錯的啊!於是決定光顧。
我們想好了,給他寫下朋友的名字。看書法家在拿扇面,游說我們用好的扇,七十元,最後五十元成交。之後,書法家徐徐在扇面上寫下絕句。
我和朋友都會作詩,書成後一看,平仄諧協,書法工整秀麗,詩麼,雖算不上突出,但在短時間寫出來,中規中矩,我們也滿意地收下了。
付過錢離開,跟朋友說,書法家的詩可以在短時間內寫成,大概是經過訓練的,問題是,有甚麼秘訣。
談論後,我們得出幾乎一致的結論。
那就是,姓名作詩,離不開百家姓,陳李張黃何……,絕詩四句,第一句不難。第四句不用想,有很多百搭的現成句子可用。剩下來的是第二三句。人名跟別的詞匯不同,一般選褒義詞,男的是偉、是傑、是俊、是賢;女的是詩、是韻、是淑、是芬。只要把這些常用的名字想好,配詞成句,積句成篇,一首詩也許就可以如願誕生了。
現在很多人抱怨中文難學,而中文的構詞能力是相當強的,教師不妨以姓名作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中文,也許可以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學為人師



社會需要怎樣的老師?
報章以「教院報讀人數創新高」為題,指出:「被官員以至坊間視為稍遜一籌的教育學院,一吐烏氣,報讀人數創新高,由○六年的一萬七千人升至今年的二萬人,上升兩成一。以教院為首選的學生,由二千六百人升為二千八百人。報讀教院與中大合辦師訓課程的人數,由千一人增至千二人,以此為首選的則由一百六十七人升至一百九十一人,上升一成四。」 有人認為政府去年斥資三十多億元增加學校資源,擴充教席,並計劃今年八月起新入職教師加薪三成,以及九月起推行幼稚園學券制等均起了推動作用,認為這是中七生投身教育界的「原因」。
報讀人數上升,真的代表學生對「就業前景樂觀」?前幾年的縮班殺校的陰霾,真的就此煙消雲散?
中國內地十分重視教育,因此豁免師範大學學費,加強師資培訓。內地也十分尊重老師,一位內地教授曾對我說,一天他的兒子因成績欠佳要見家長,作為教授的父親一聲不響,對於小學老師的訓示全部接受,沒有異議。如果此事發生在香港,恐怕只有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了。
眾所周知,只有良好的教育,才是解決貧富懸殊的根本辦法,在內地,教師的待遇比不上香港,但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是相當受尊崇、相當穩定的職業。香港政府空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寧願花在增加教師起薪點,卻不願從根本入手解決教師問題。
過去,八十年代至九七年,香港經濟一片繁榮,教育界在挽留人材方面困難重重,大學英文主修的學生不是當官便是從商;中文系出路狹窄,加上教師在當時仍算安穩,於是每年有大部分畢業生加入教師行列。但二千年教改課改如廬山瀑布一瀉而下,不少中文系畢業生寧可加入出版業或投身商業,也不願執教鞭,更何況教鞭已失,剩下的只有聲嘶力竭的一張嘴巴而已!

近年香港出生率持續下降,伴隨著出生率下降而來的教改課改,令縮班殺校進一步加劇,教師職業的金鐘罩從此消失。

從九月起,加入教師行列的大學畢業生有二萬元工資,實在是非常吸引的。尤其現在人人熱衷炒股,利字當頭,難保沒有人為此而投身教育。這樣一份厚祿吸引到的人才,到底有多少是以教育為終身職業呢?再下一輪的殺校浪潮來臨前,也許部分人已賺個夠,足以衣錦還鄉了。但可憐的是一眾莘莘學子,課改不斷,令教師人心不穩,哪有心情跟學生聊天?哪有時間關注學生成長?

教育是育人的職業,教師是良心的工作,你可以準時下班,也可以忙到八時九時,工資一樣。有時候還要買點小禮物鼓勵鼓勵學生,花時間額外為成績稍遜的學生補課……。比不上商界的是:教師沒有雙糧花紅,沒有報銷制度,沒有勤工獎,沒有超時補水,現在,甚至連唯一剩下來的「安全感」也一併失去!
教師容易生病的行業,而事實上,學校是人多聚集的地方,生病的教師應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傳染給學生。可是,聞說有人濫用病假,結果連累真正有病的老師。病後尚未完全康復,回校又要補回課業,又要「優先」代堂,結果又再次病倒,年年月月,體質只會一天比一天差。

未來的教師水平是否因報讀人數增加而得以提升?關鍵是整個社會是否有一套長遠的方案,讓教師隊伍穩健成長。教師隊伍穩健成長有賴職業的穩定性,正如今天有一位中學校長說:「教師是個不會發達的行業。」是的,夢想當教師會發達的人是個傻瓜,跟百喻經中要造三重樓的人,一樣愚不可及。而夢想不給予穩定的職業保障,通過商業競爭理論,以「市場主導」的方式引入競爭,從而促使「生產力」得以提高,是不是唯一的良方?在教育這窩大盤菜上面,一大把一大把的鹽不斷加進去了,還有多少人能吃得下?

師資培訓跟一般的職業訓練不同,教育是百年之大業,是志業;一般的職業訓練,英文是job,而志業是career。香港的師訓機構不一定都叫「師範大學」或「教育大學」,卻必須是一所廣受社會大眾尊崇,能吸引高質素學生報讀的高等學府。

有一天,當所有師範同學都以自己的志業為傲,教師真正成為廣受社會大眾尊崇的行業。我們的教育改革就離成功不遠了!

藝術和青春



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昨日開鑼,「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分高價的畫作以接近估價成交,吳冠中畫作《北國風光》,以三千一百六十八萬元成交,成為昨日最高成交價的作品。
法國華裔畫家趙無極的抽象油畫,估價在五百萬元至八百萬元之間,二千九百四十四萬元成交,高出估價約三倍,並且創出畫家本人作品拍賣紀錄。在這幅作品之前,趙無極作品的拍賣最高成交價是一千八百萬元。
到底是甚麼因素令畫作大幅升值?我並非行內人,不得而知。想起數年前一次北京之行,帶同幾位朋友到琉璃廠買字畫。朋友不是畫家,但覺得放一幅畫在家或辦公的地方可添雅氣。我幫他挑,自己也在選。朋友問,哪一幅較佳?我答,你認為哪一幅看上去有感覺,如果價錢合理,就買下來。朋友問,作者的名氣不重要嗎。我說,人家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習畫,你買去的就是人家十年二十年的功力,是人家十年二十年的心血。花的不過一二百元而已!你還要計算甚麼名氣嗎?我們不是收藏家,排在牆上,比那些用印刷機大量製造的好多了。而且,畫作跟攝影最大的不同是:畫作永遠只有一幅,即便是作者馬上再畫,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攝影麼,可以不斷翻印。曾跟本港著名畫家習畫,也跟著名書法家學過幾年書法,那是我的機緣和榮幸,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對於像我這樣興趣廣泛的人,永遠敵不過時間的操弄。書法沒寫十多年了,畫麼,荒廢的日子更長!每次看到家裡掛著十多年前的兩幅畫,驚覺時光匆匆,逝者如斯!

那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在畫展上,一位知名畫評人覺得他的畫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老師說他頗能繼承自己的畫風,也因此曾經有過飄飄然的感覺,也彷彿回到了青春的歲月……

十七年了。我不知道我的畫作是否有人喜歡,但肯定的是,那是我最最名貴的收藏品,是我一直引以為傲的。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真正習畫的時間,算來也不過半年。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千斤擔子兩肩挑


昨天出席中文詩比賽評審會議,評審本年各組參賽作品,我負責新詩學生組。大會原定有十個獎項,但各評判只選出六篇「佳作」,後來幾經商議,再增選兩篇,合共三甲及五名優異獎。
原本獎項多少並不重要,反而是作品質素每況愈下,令人憂心。
記得詩人余光中說過,好的詩需要尋找讀者,而詩永遠是少眾文學,是極少數人懂得欣賞,極少數人參與創作的業餘活動。尤其在香港,文藝本來就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如今的語文教學重應用,詩,與應用似乎沾不上邊。老師不教,學生不寫,偶然有學生大膽嘗試,胡亂塗鴉,似散文者有之,似口號者有之,忘了詩有詩本身的特質,例如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等。另一邊廂,看來近體詩組情況也未如理想。
會後大家一同晚宴,同桌的何沛雄教授有感而發,認為現在的語文課程出了問題,但也無法力挽狂瀾。我提及十年前到台灣去,在台南遇到兩名大學生,唸理科,卻都喜歡現代詩,尤其是余光中的作品。三年前在台北教育局,門前就大大小小地掛滿了中學學生的毛筆書法。我不是說香港的教育比不上人家,而是有些東西我們也許忽略了,而人家正愈來愈重視,同桌的廖女士不以為然,她在台灣長大,認為是距離的不同所產生的「誤會」。我認為先發現人家的優點,再想自己是否也可以做好一些,總比凡事都以為自己比人強要好一點。當然台灣的教育也不見十全十美,但對於國粹的保存,我們的關注足夠嗎?以書法為例,日本也有書道,而目前香港各界舉辦的書法比賽,以水準言,很多只能稱為寫字比賽,書法麼,當中有「法」,學子連基本的筆順也未弄清,「法」又從何談起?職前老師不重視板書,平日也「無暇」學習書法,加上過分依賴電腦,學生沒有多少機會好好寫字練字。觀課所見,板書漂亮的中文老師愈來愈少,打扮漂亮的中文老師愈來愈多!

至於詩詞,在單元教學中已成為單元目標的工具和附庸,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許就只學習甚麼「借景抒情」;一篇《醉翁亭記》也許就只學習甚麼「步移法」,如此而已!過分注重「能力」訓練的結果,出現了另外一種不足。我已很久沒有聽到準教師優美的朗讀。讀包括朗讀和閱讀,好的朗讀確然是一種享受,是閱讀的前奏,也是深化閱讀的手段。可是,除了個別學生獲選參加朗誦比賽外,大部分學生都不重視朗讀。但據研究,大部分孩子天性都喜歡唱歌,都喜歡手舞足蹈,配合節奏的朗讀最易激發學習的動機,可惜大部分教師都沒有把朗讀有效地帶進語文教學當中!

我十分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加入探討改進的行列,否則可以預言,下半世紀將是書法死亡的時代,是詩歌死亡的時代!

同桌的評判,大都兩鬢蒼蒼,年逾半百,不少更是耳順古稀之年,都是我的前輩,以及前前輩了。我麼,算是年輕一輩了,也許,未來的任務得落在我們的頭上,肩上的擔子一點不輕。想起離校時唱新亞書院院歌─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伴向前行……
然而,這樣的同道究竟有多少?我不得而知!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情話


情話

網上有「最多人抄襲的情話」,周星馳在《月光寶盒》中向朱茵的表白入選了,內容是: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再給我一個重來一次的機會的話,我一定對她說出那3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段愛情上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1萬年。

這段話因為電影賣座而風靡海內外,風頭一時無兩,如果細心想想,其動人的程度不見得有多少值得討論的地方。網上也有「最讓人動情的話」,入選的中國古詩詞不少,特別是詞,抄錄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江城子》)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柳永《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毀,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溫庭筠《菩薩蠻》)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溫庭筠《夢江南》)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姜夔《暗香》)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生查子》)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敦煌詞)
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裡(敦煌詞)
暗裡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像背人先過水(李旬《南鄉子》)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馮延巳《鵲踏枝》)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烏夜啼》)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錢惟演《玉樓春》)
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錢惟演《玉樓春》)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範仲淹《蘇幕遮》)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範仲淹《御街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範仲淹《御街行》)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張先《天仙子》)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歐陽修《踏莎行》)
笙歌散進游人去,始覺春空(歐陽修《采桑子》)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
殘睡覺來人又晚,難忘,便是無情也斷腸(晏幾道《南鄉子》)
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晏幾道《生查子》)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蝶戀花》)
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黃庭堅《望江東》)
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影偷移(晁元禮《綠頭鴨》)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秦觀《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觀《滿庭芳》)
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秦觀《滿庭芳》)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王詵《憶故人》)
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趙令峙《清平樂》)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青秋節(柳永《雨霖鈴》)
此去經年,應是良晨好景虛設。便縱有千鐘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寬盡春來金縷衣,憔悴有誰知(魏夫人《武林春》)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周邦彥《滿庭芳》)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周邦彥《蘭陵王》)
故鄉遙,何日去(周邦彥《蘇幕遮》)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彥《少年游》)
只有關山今夜月,千裡外,素光同(謝逸《江神子》)
萬裡雲帆何時到?送孤魂,目斷青山阻。誰為我,唱金縷(葉夢得《賀新郎》)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朱淑真《減字木蘭花》)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朱淑真《清平樂》)

「最讓人動情的話」,為甚麼是「詞」居榜首?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最近讀了葉嘉瑩《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詞學家對此種特質之反思與世變之關係》,很同意她的講法,文云:

「小詞之參差錯落的形式一種屬於女性化之語言,此種語言與詩歌之句式整齊的男性化之語言,在美感特質上有著很大的不同,詩歌之整齊的句式,宜於表現一種直接感發的氣勢之美;小詞之參差錯落的句式,宜於表現一種低徊宛轉的姿致之美。這是形成了小詞之要眇幽微之特美的第一點因素。」

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既指出了詩和詞的不同之處,也說明了詞所以易於傳情,是由於詞原是寫給歌伎唱的,「此類歌伎酒女既完全脫離了社會倫理之關係,而只以美色與愛情為其突顯之特質,因而遂於無意中產生了一種引人生託喻之想的作用。」再者,「小詞之作者原是屬於詩人文士一類的男性之作者,因此當此一類男性作者在敘寫女性的傷春怨別之情思時,遂往往也無意中流露了自己內心中的一份失志不偶的哀傷。」
近日有學者指出背誦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我認為像上面這些好詩好詞,多背誦一些,積累起來,既有助增加詞匯量,對文學、文化的體會也更深,而思維的空間也得以拓展。古詩詞的世界處處是精金美玉,而記憶是進入寶山的鑰匙,正如蘇文擢教授所言,讀古典文學須「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一語道破了學習語文的訣竅;語文文學世界的事、景、情、理,既不是多做幾篇閱讀理解練習就可以深切領悟的,也不是甚麼「奪命四式」的考評方式可以準確評量的。

想起王國維以三首詞概括為人生的三個境界,在獨上高樓之前,也得先鍛煉筋骨,而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學者們應該細加玩味!

2007年5月26日星期六

情人


談中國文化,很自然觸及一夫多妻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一夫一妻是合理的,公平的,而對於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大加鞭撻,我以為,這種評論無視歷史和傳統社會的特質。

中國是最多戰爭的國家之一,有歷史學家作過統計,中國分裂的時間較大一統的時間為多,而中國談戰爭的詩文也蔚為奇觀,不信嗎,在香港語文文學課程當中,跟戰爭有關的就已不少,《兵車行》、《曹劌論戰》、《弔古戰場文》、《國殤》……,如果真要選一個必須教的「單元」,恐非戰爭單元莫屬。

然則,戰爭多跟一夫多妻有何相干?
在父權社會中,戰爭中死者都是男子,花木蘭也就只有一個。所以杜甫有「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的名句。家中的孤兒寡婦誰來管?在沒有公援、沒有公益金、沒有捐款熱線的年代,女子也沒有謀生的能力,只好依附在高門大宅之下,為婢為奴、為妻為妾。一夫多妻漸漸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並非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女子受教育成為「女強人」,一妻多夫的出現也許指日可待。君不見現在的女孩子不婚不嫁,以裙下之臣眾多為榮,以定於一尊為落伍,以獨身為時尚,以同居為常態嗎?曾經聽一位年青朋友說,現在很難找女朋友,我問明原因,原來他想找一個沒有拍拖的女孩子,以便展開追求。結果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他依然是天涯孤客,芳草麼,依然在斜陽外。
話說回來,內地高官包養情人,情況是否如報章所言,不得而知。只是貧富懸殊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問題,不少女孩子也慨嘆找不到「好男兒」,一些有權有財的人,自然是受歡迎的人物。因此據說現在的狀元都棄醫從商去了,甚麼法律、醫學、建築靠邊站。
如此說來,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也得從解決貧富懸殊問題著手,方為上策。
嘗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人一輩子找不到好伴侶,也有人天天換情人。
禁不住要問:到底還有多少現代男女在追求真正的愛情?

2007年5月25日星期五

江湖夜雨十年燈


今天在學校講禪宗,時間所限,未能暢所欲言,曾引用黃山谷《寄黃幾復》詩云: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1.寄雁傳書謝不能-想要託雁傳遞書信,卻很遺憾做不到。古有鴻雁南飛,不過衡陽之說。黃幾復所居之地四會遠在衡陽之南。謝,謝絕。
2.桃李春風一杯酒-想當年春天相聚時,桃李盛開,兩人歡聚共飲。
3.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年來流落江湖之間,獨對孤燈夜雨。黃庭堅、黃幾復於西寧九年(1076)再京城短暫歡聚,至今已一別十年。
4.持家但有四立壁-喻黃幾復家道清寒。四壁立,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傳》。但,只。
5.治病不蘄三折肱-讚美黃復幾有治理政事的才能,不須經過多次試用,就能熟悉為政之道。「三折肱」典出《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一語。蘄,求。
6.隔溪猿哭瘴溪藤-猿猴隔著溪水啼哭,瘴氣瀰漫在溪邊的藤蔓上。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人認為有禪意,如果以「接受美學」角度看,「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只好強作解人。

我以為「桃李春風一杯酒」是寫人生喜樂,「江湖夜雨十年燈」寫人生的悲愁。喜樂不常,而愁苦纏身,是喜與悲的對比。我們大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人生的喜樂有客觀的現實,也有主觀的體會!禪宗不立文字,故據聞禪門有三個境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第一境界訴諸直接經驗,第二境界需要抽離,而第三境界已進入深層體驗。禪宗是宋以後佛教的代表,滲透入各個領域,而佛經訴諸藝術想象,通過渲染、誇張等手段,啟發哲學思維,論者認為中國文學中可與之相比者者僅《莊子》一書而已。曾讀過一首詩,忘了出處,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平白如話,卻有禪意。跟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謂異曲同工。蘇東坡也羨慕閒人,以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然則目下忙人多而閒人少,我的樓下有水池,平日我最愛繞道而行,藉流水淙淙,體會「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境界,在繁忙的生活中總算尋出一絲悠閒,而悠閒的根源是不可執著,執著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空與有,存乎一心,而人生正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春風桃李,淺酙低唱也好;江湖夜雨,孤燈獨對也罷。細細尋繹,人生真締,也許就在其中。妙哉!妙哉!

2007年5月24日星期四

《揚芬集》瑣談


承中文詩創作比賽主委及評判團厚愛,委託我主編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之中文詩創作比賽十周年紀念得獎作品集,詩集暫名為《揚芬集》,那是評判團初步商議後的名稱。我曾提議《青絲集》,因為作者皆為本地青年,也暗用李白「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典故,一則配合青年學藝以推動學子創作的一貫宗旨,二則有時光荏苒,勉勵青年珍惜奮發之義。席間有評判認為其音與「清詩」同,易生混淆,遂作罷。我個人並不固執,當然沒有堅持。

《揚芬集》聲韻鏗鏘,陽平陰平加入聲,與《青絲集》兩陰平加入聲的組合,各擅勝場。不過回去查一下,發現《揚芬集》已為台灣的詞學家林玫儀教授所用,也許,集名須再行酙酌。此書由三部分組成,即近體詩、新詩、評判感言,前後有序、跋。初定總頁數為144頁,版面以A5或略小之方形為構想,插圖用中國傳統書畫,作者皆當代英傑,轉載自許灼勳先生的書畫集《過眼雲煙錄》,部分為扇面,令十周年詩集增幾分雅氣!

每次開會評審得獎作品,總覺歲月催人,我是當中最年輕者,而評判多已年逾古希,詩藝承傳不易為,看來還是努力做好詩集,讓後繼者知所遵循。

2007年5月23日星期三

時光倒流二十年



上網瀏覽,無意中找回20年前的記憶。

時惟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合唱團第七屆週年音樂會,我是合唱團成員,從1986年或加入起計,一唱四年。在中學時期曾是學校管樂團團員,學過薩克斯風、長笛,喜歡低徊要眇的感覺,有一點底子,但起初還是有點困難,特別是看五線譜,不過,終於克服過去。當老師以後,一直沒有在學生面前吹奏任何樂章,也從沒提起,只間中在班上唱《再別康橋》而已!直至離開中學前一年,在畢業典禮上客串,那是唯一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公開表演了吧!

話說回來,跟大夥兒合唱的感覺真好,我因而認識了不少好友,特別是嚴力耕兄。他年齡比我稍長,是前鳳凰衛視主播,沉厚的聲線早已風靡內地和香港,而沒有太多人知道,早在1987年,他已負責合唱團的男低音獨誦,是團中的靈魂!女作家西茜凰稱他為俊男,誠非過譽。嚴兄為人重情,有一個近乎完美的家,曾潛心佛學及中國文化,近年從事催眠治療,正向人生另一高峰進發!

如果時光倒流二十年,我相信,我還是會加入合唱團的,我還是會跟嚴兄成為摯友的。

記得嚴兄最喜歡引用的兩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紀錄如下: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合唱團第七屆週年音樂會

1987/10/14 8:00pm
大會堂音樂廳
伍玉嬋(女中音)李守信(男中音)嚴力耕(男低音、朗誦)古逸珊、麥慧潔(鋼琴)
伍德榮指揮中大合唱團
伍德榮指揮觀塘兒童合唱團*

節目
Herbert Howells: Magnificat
Giovanni Palestrina: Mass
-Dies Santificatus
-Kyrie
-Hosanna
-Benecdictus
-Agnus Dei
Henry Smart: The Lord is My Shepherd*
Ralph Vaughan Williams: The Song of the Tree of Life*
Sebestian H. Brown (arr.): Li David Play on yo' Harp*
Thomas Ford: Since first I Saw Your Face
Thomas Morley: My Bonny Lass She Smileth
Thomas Weelkes: Hark, All Ye Lovely Saints
John Wilbye: Weep, O Mine Eyes
Albert Hay Malotte: The Lord's Prayer
Gabriel Faure: Libera Me
John Rutter: 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Again
林福裕:夜思*
葛順中(編):你送我一支玫瑰花*
黃友棣(編):雞公仔
葉惠康(編):月光光
黃自/林聲翕:長恨歌

音樂顧問:黃永熙博士
名譽音樂總監:李冰女士

第七屆週年音樂會籌委會名單
主席:陳友傑
副主席:翟兆財
秘書:吳秀蘭
財政:杜祖鸚
宣傳:張敏裕、梁秀媚
場刊:鄒鳳梅、吳綺年
票務:趙偉江
節目安排:伍德榮
後台主管:黃天厚、羅若瑩

職員會名單
主席:胡佩君
副主席:陳友傑
秘書:湯敏兒
財政:趙偉江
宣傳:吳秀蘭
總務:黃偉健
指揮:伍德榮

團員名單(*聲部長)
女高音
馮曼瑜*
吳綺年*
黃嘉慧
杜祖鸚
王慧敏
劉敏兒
鄭玉嬌
羅惠珍
張秋君
譚慧文
湯敏兒
徐淑菁
胡佩君
姚月梅
梁斯娣
曾秀玲
張穎嫻
楊雪筠


女低音
鄒鳳梅*
梁秀媚*
劉燕玲
盧笑蓮
楊素茵
蘇美珍
蘇桂珍
邵錦嫦
吳秀蘭
張敏裕
徐美
陳佩華
戚寶瑩
譚娟萍


男高音
馮本明*
何耀光
趙偉江
羅士廉
翟兆財
潘傑華
朱鏡祺
周志佳

男低音
蘇慧倫*
魏飛國
嚴力耕
蘇淑成
楊頌德
陳友傑
黃偉健
曹順祥
李文超
尹志明
區浩榮

下廚小記



昨天與幾位好友晚膳,是地道的潮州菜館,點了烏頭、鹵水拼盤及兩道小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言談間提及做飯,朋友問我會否下廚,我不得不把真相說出,我不獨會煮菜,而且做得出色。還記得中六時已在校內拿過烹飪比賽冠軍,當然,那是「小圈子選舉」而已!不過,平日事忙,只偶然下廚,但每當我進廚房,不消半小時,幾道小菜就熱呼呼端在桌上,家人都讚不絕口。

我想跟小時候的練習有關,也跟我的學習態度有關。是的,記憶中,只要是我真感興趣的東西,學習起來總是得心應手,以文科生而言,我的電腦知識算是不錯的,也曾教會不少系內同事,偶爾還幫朋友解決一些頗為惱人的電腦問題。騎自行車不算很棒,但曾經在三十分鐘內教同學學會騎自行車,該同學說曾跟無數人學過,總學不會。細想來,以目前運用得最多的普通話來說,也沒有很正規地上過甚麼課,現在竟負責兩門普通話課,算是令人有點意外吧!

機緣巧合,下個月我會在一個市政局的公開講座上揭開我學習普通話的神秘面紗。教普通話已有十多個年頭了,正式談自己的學習歷程還是第一次,因此,心情難免興奮!

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

讀音和文字


報章以「病態讀音 顛覆建制」為題,指出「年輕人隨口拈來的口頭禪,在網絡上百花齊放,帶領本地次文化急速演變」,《親情》裏的周潤發的「係咁先!」,周星馳的「坐低飲杯茶、食個包,慢慢傾」,已成歷史,但這些口頭禪至今仍深印港人腦海。,「巴士阿叔」短片由於在YouTube上播放,成為熱潮,一句「你有壓力,我有壓力」,釋放了多少壓力不得而知,但人人有壓力也確然是事實。因此,語文污染問題已不是學校教師可以完全解決,只盼社會上的文字工作者首先以身作則,以規範的文字寫作,至於網上文字,表面上無計可施,而事實上,香港的粵音正讀還在爭議當中,書面語的規範化工作也不足,教統局、語常會的工作多矣!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舊約與金瓶



近日有人在 舊 約 聖 經 找 出 羅 得 與 兩 名 親 生 女 兒 性 交 亂 倫 懷 孕 的 情 節 等 , 發 起 網 頁 簽 署 向 影 視 處 與 淫 審 處 投 訴 聖 經 不 雅 。

看來,此事已從校園風波一步一步演變成宗教文化的討論。

筆者昨日跟朋友聊天,談及投訴的「有心人」為甚麼不找來《金瓶梅》《素女經》?

果然不出所料,今天就已有多 部 文 學 巨 著, 包 括 《 金 瓶 梅 》 《 格 林 童 話 》 《 莎 士 比 亞 全 集 》《 美 女 與 野 獸 》 等先 後 被人 投 訴 內 容 不 雅 , 而影視處已 決 定 不 會 把 以 上 文 學 作 品 及 《 可 蘭 經 》 送 審 。

宗教文獻、文學世界與新聞媒體是各自獨立的範疇,《文心雕龍》早就有「設情以位體」的說法。不同的體裁,就有不同的創作目的和寫作對象,表達手法也不盡相同。撇開宗教問題不談,文學範疇中同屬韻文的詩、詞、曲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近日大學生的「情色風波」衍生出一個很好的討論話題,就是不同文體的特色和作用。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有文學、文化及新聞媒體等選修單元,由於各單元獨立,學生未必把握各範疇之間相涉相通之處,既然「情色風波」已觸及以上三大範疇,在職的老師不妨以此為題,在學校設立網上討論區,藉此加深學生的的批判性思考,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老師們應好好把握!

2007年5月18日星期五

學生運動


談起學生運動,大家都會想起五四。

今年的五四很平靜,想不到六四未到,又熱鬧起來了!

剛收到內部電郵,知悉學生會為此舉辦「從六四事件看學生運動」論壇,引述如下:
昨日民建聯主席馬力否定「六四事件」有坦克壓人變肉餅,又指教師不應指「六四事件」為屠城。「六四事件」已經發生了差不多十八年,究竟當年發生了甚麼事?作為準教師的教院學生又怎樣看待「六四事件」?現在教院面對的種種風波,作為學生又有甚麼可從「六四事件」中學習?學生應以甚麼態度面對呢?

大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從大是大非著眼,以社會公義為目標,才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基礎。近日各大傳媒爭相報導中文大學情色版爭議,教院學生會值六四紀念和馬力的言論發起討論,值得大家參與,那是學習思辯的良機。先秦諸子有九流十家,香港的學界也應有不同的思想派別。門戶之見不值得提倡,但不同的意見相激相盪,是推動社會向前的齒輪。

五四運動之後,六四也何妨運動運動?至少動動我們腦袋!

我們期待香港創造社、文學研究會、新月派……

我們寄希望於大學生,希望他們切切實實辦一份像樣的《新青年》。

定風波


近日友人見面,談及寫網誌事,語多勗勉,嘗謂人皆有志,唯時不我予,清風明月之不可期也。竊以為人生固虛幻如泡影,而凡事乃本心之一念。雨具先去,東坡不覺狼狽,乃有《定風波》之作,此亦余以為網誌之因也。生本無名,果能名逾金石之堅乎?滿眼蓬篙,為之奈何?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圖片慾和文字獄





報載「今年泳灘除了禁煙外,也禁止市民進入!皆因金黃細沙與悠悠綠水地帶已變為嬌美粉肩、圓渾胸肌、火辣纖腰、裝甲腹肌等一眾超人男女的最新戰場。」看罷為之語塞!游泳是最健康最持久最便宜的全身運動,我一向喜歡游泳,從來沒想過海灘是時裝和身段的競賽場地。

在高度商業化的香港,難得假日到海灘消暑,只望大家多留一點私人空間,讓人生多一分樂趣,少一分比試,少一分壓力。難怪每逢夏日,必然是廣告商大力宣傳優美身段的好季節,而不符標準的男男女女只能望瘦興嘆!美女們為展示瘦身成果,衣服布料愈見緊絀,剪裁極盡誇張觸目之能事,該露的毫不保留,不該露的隨便放點甚麼稍作遮掩,像大衛像的一片綠葉,暴露程度遠超乎李蘊妹妹的透視裝,意識大膽程度足可與中大學生的情色版爭雄。不信嗎,只要隨便買一本最暢銷的某周刊,三四頁之內總有一位女郎在向你招手,柳耆卿的滿樓紅袖統統給比了下去。香港人愛看圖片,特別是獵奇式的走光偷窺,早已享譽國際,奇怪的是,從來不見衛道之士大聲疾呼,如今卻要拿聖經送審,豈不怪哉?這樣說來,《素女經》、《金瓶梅》固然難逃一劫,大抵查大俠筆下的人物也隨時遭殃。

圖片也管不了,文字又要管管管,這樣下去,文字獄又要復興了。

2007年5月16日星期三

文學與文化



主講文化專題課程第三周,今天讓學生分組,到圖書館去討論探究的題目。回來一看,六組當中,只有一組選「思想與文化」,其餘五組都選了「文學與文化」,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文學是感性的,喜歡語文的朋友大都從文學世界當中獲得美感享受。感受、欣賞,永遠比理性分析更接近人的本性。文化的定義向來是有爭論的,偏偏近年又流行談飲食文化,把五千年文化凝縮成那麼狹、那麼小,學子哪裡瞧得起?於是東拉西扯,無的放矢,文化科的定義愈見模糊。

話說回來,同學的題目未定,但探究範圍已初見眉目,例如詩詞中月的文化意義、詩詞中水的文化意蘊等,相信同學在往後的討論中會有進一步的探索,而這種種的探索會改變目前以授受式教學為主導的模式,也期望他們可以為文化教學重新劃界,例如從文學角度切入,讓教學更近乎人的本性,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此,文化教學才有出路。

昨天到一所中學看示範課,課後跟科主任及四位中文老師交談近三小時,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容或未盡善盡美,卻可能已盡了力,而即時浮現在腦海的是,課程改革,對學與教的支援是否足夠?前線教師的教學法是否足以面向新高中的課程理念?教科書的編排怎樣配合?學校是一個教研的群體嗎?一籃子的問題加起來足以拖跨整個教改課改,百分之二十五的入職增薪並不是萬應靈丹,而教師的空間畢竟有限!心中的憂慮油然而生,而個人的能力也有局限,「支援」也只能盡力而為了。

六月份要到一所小學,為學生家長舉辦講座。我想聽聽家長的聲音,遠多於要向他們講話,不過,也樂於有這麼一個機會,是對話的平台。然而,主持課改的一眾高官,又有幾位曾用心聆聽過教師和家長的聲音呢?

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念天地之悠悠




近日嘗試以探究式方法教學,並以參觀博物館為例,帶學生參觀了一個名為「禮樂之邦」的文物展,展覽由河南省博物館借出珍貴的文物,顧名思義,河南夏商周文物展把三代歷史文化壓縮在一瞬間,讓稍有歷史文化常識的朋友足以發思古之幽情。

學生是各中學現職老師,大都有教文化科的經驗,我相信展覽令他們日後對文化教學有更多的思考。果然不出所料,在參觀後的課堂上,我安排了分組討論,討論前,我先拋磚引玉,提出個人的一點思考,例如從古今地理、風物、民族角度看楚國浪漫民風,展品中最突出的是一尊青銅神獸,有同學認為看不出如何浪漫,也有同學認為浪漫就是豐富的想像力。如此說來,我也是浪漫的人了。而昔人以為燕趙多美女,又說甚麼鄭衛靡靡之音,可惜現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能從《三百篇》的文本一窺當年雅鄭之不同了。

展品中保存大量玉器,想起禮記「君子於玉比德焉」,果然不錯!至於貨幣之形式,從前在書上看,刀布貝幣之外,也不知蟻鼻錢真的如此細小。一些習用的成語、諺語,例如「鐘鳴鼎食之家」,終於有了註腳,鼎是用來煮肉的,簋是用來存放穀物的,一言九鼎也就解釋得令人信服了。此外也有編鐘,高中低音,造型很美!同學還可試敲呢,不過那是仿製品。

中國人向來重視生死,喪葬文化也必須一談,出土古董陪葬物品甚多,可以見出先民重視祖先崇拜,著名的婦好墓出土,保存的不僅是實物,還有對先人的崇敬之情,不忘本也。而古人的審美水平之高,衣服、髮型之外,佩飾如青玉夔紋梳、七璜組玉佩、鳳首形骨簪、青玉鳥形佩,令人嘆為觀止。「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証明所言非虛。工藝美術方面,青銅器的紋飾和獨特造型,地下文物及陪葬品的精巧和豐盛,反映出殷人尚鬼的整體面貌。至於向來為人樂道的中國酒文化,從眾多酒器名稱可見。古人云,國家大事,唯祀與戎,鼎、簋的數目又是等級制度的分明標記,而戈、鉞、劍、矛……,林林總總,干戈不息,可憐眾生皆苦!

古人把合約條文刻鑄在盟書上,足見一諾千金外,亦需憑証以為信守。人言為信,現在是沒有信用的年代,難怪信用卡多如牛毛!古書上對於「夔一足也」曾有過爭論,看完展覽,疑慮盡消,因為鑄在青銅器上的夔,真的只有一足。這是考古學對書面做出解釋的最好示例了。

參觀後,想起一大堆成語:唇亡齒寒、一言九鼎、權衡利害、饕山餮水,在在印証書本上的知識。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首次看見秦始皇頒令天下的「權」,字體大小不一,鑄在弧形的權上,細看是小篆,線條優美。剛於四月在西安看完兵馬俑,現在又看到商代的人殉圖,令我想起,人類的早期以活人殉葬,十分殘酷,怪不得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以前跟考古家林壽晉教授讀上古史,對於古虢國所知甚少,想不到二十年後可親睹這一批由老師發掘的文物,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我終於有一點體會。

楊瑞生先生對聯




順暢如心文耀世
祥和稱意力興群

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

贈別對聯兩則



秋風送墨客,功業從來非一日
山色醉紅塵,良朋歡聚不多時


註:贈劉秋山兄

洪恩普暢存仁義
焯著功勳耀國邦

註:贈龍洪焯總警司

薯條太少了


最近讀到一則報導,說「台灣青年大陸參訪團」成員參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大陸高校時,不少台灣學生發現,大陸高校的圖書館全部坐無虛席,學生惟恐離開一會座位被人搶去,其勤奮刻苦的情境讓人動容。「從北京到南京到哈爾濱,從幼稚園到大學,大陸的學生像一盞盞不願熄滅的燈火」。團員的形容相當生動。
讓團員感觸頗深的是,幾位陪同他們遊覽的清華學子在遊覽間隙仍不忘讀書,而且閱獵面相當廣。本來就是中國各省高考翹楚的清華學子,為何仍需如此辛苦?一位清華學子的回答是:「知識經濟時代,若不努力,一回頭已是萬丈深淵。」是的,經過富裕生活的習染,人的鬥志逐漸消磨。
我想起李後主,「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如果沒有亡國之恨,恐怕就寫不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境界闊大之作了。想來讀書也一樣,需要有動力。現在教育界好談學習動機,由於學生都缺乏學習動機,結果每一堂都得想想,用甚麼方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正如梁啟超說,學問必須經過沉浸,歷經痛苦的階段才會體會到甜蜜的滋味。「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都不是偉人,不一定都要苦其心志,餓其體膚,但習慣張口,不願付出的年青學子,連一點點苦都受不住,怎跟祖國大地上一大批一大批窮孩子比?當山西、湖南的孩子手捧著四大名著、唐詩宋詞苦讀尋思之際,香港的孩子麼,他們不是成群結隊在逛街上網打機,就是靠在麥當勞的軟坐上吃套餐,還嫌空調不夠,薯條太少!

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朋友寄來的賀卡,我第一眼看見,閉目,那是我一直很渴望、很想去的地方,然後想,誰會坐在我的身旁?一擡頭,淡淡的夕陽,映照得大家的臉都通紅了!而一絲微風,一丸夕陽,叫人陶醉。黃昏之後,該好好享受那寧靜自由的晚上啊!我麼,白天是屬於工作的,屬於理性的;而晚上呢,沒有必然的事,自然是屬於感性的,也才真正完全屬於自己,才是個完全自由的人!當心有所思時,沒有耳語,沒有獨語,沒有一點聲音,那時候,一切話語都是多餘的。

2007年5月10日星期四

粵音正讀


曾上過何文匯博士的課,當年選修詞選,何博士要求所有修讀的同學必須辨明粵音平仄,以便分好平上去入四聲,作為填詞的基本功。結果我在粵音標音部分取得滿分。大學時期也曾為學弟學妹們補習粵音,他們也因此改掉了多年來的懶音和錯音。在多年的教學中,重視讀好粵音,不讀懶音是我的座右銘。這些都是鐵一般的事實,試想,社會上如果人人不重視讀音,甚至隨便以一句「約定俗成」去敷衍了事,不獨是語文教育的倒退,甚至嚴重影響傳情達意,問題叢生。因此,我非常支持語文教育界同工合力抗衡這一股歪風,努力教好學生,以行動來証明胡說八道者之非!

茲將原文引錄如下:

 《請不要再拖語文教學工作的後腿》  一群語文教師

  近日在本地流行文化刊物及網上,流傳著一種教人講話發音無所謂對錯的言論,這種錯誤的語文觀念透過傳媒漸次散播到社會上,不但誤導了公眾,也對我們在校內的語文教學工作有不少負面的影響。以《蘋果日報》 五月六日 副刊生活名采版文化動物園專欄內《挑戰何文匯》一文為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看後就實在感到非常不快,我們認為十分有問題的,是受訪者藉著傳媒一再在社會上散播錯誤的語文觀念,比如在文章內所指出的:
.「讀音在考試是沒有準則的」
.「沒有正音不正音之分」
.「方言無所謂『正』」
和同行們說起,大家對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都相當氣憤──我們一班語文教師,天天在努力教導學生要寫好讀好中文,但社會上卻有人利用傳媒,去推廣這些學習語文可以不辨是非的觀念。大家最氣憤的是這些破壞語文教學工作的言論,竟然假借「希望做點教育工作」為名,還說「我們認為應尊重番老師所教發音」!
唯一同意這篇文章的是其中「老師、家長都有學問,都讀過書」這一句──正因為我們都讀過書,所以都知道所謂廣府話救亡的說法,其實一直都在胡說八道,誤導著社會大眾。以這篇文章內提到的「廣府話共有9聲,倘依照廣韻,則只有五聲,豈不是要廢去《廣韻》所無的聲調?」為例,便知所提出的完全是一派胡言。假如有一本《廣韻》在手,便不會有如此荒謬絕倫的想法。《廣韻》何來有五個聲調?至少我們一班語文訓練出身的教師,就只知一向作為粵音對應標準韻書的《廣韻》,只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可以的話勞煩向提出這說法的人請教一下,究竟那一本《廣韻》會有五個聲調出現?
連《廣韻》以四聲為綱這樣基本的語文常識都欠奉,其他「豈不是要廢去《廣韻》所無的聲調?」和「何以獨取《廣韻》為標準?」等簡單的語文問題,更是連國文系一年級學生都不會鬧的笑話。最可憐的是我們的學生和家長,在這篇文章中竟被形容為「學生讀完返屋企,會突然發現老竇讀o左幾十年o既字好多都讀錯,但係咪讀錯o左呢?」──事實上不少家長都讀過書,都未必會讀錯字。將學生和家長醜化,再將學校和家庭放在對立面,以「破壞家庭和諧」作理由推銷自己一套理論,對家長、學生和我們一班校內的老師來說又是否公道?
遺憾的是有些學生在網上看到這些以為粵語是方言,講的時候可以漫無標準,或者讀粵音根本沒有正音不正音的歪論後,竟相信考試讀音可以完全沒有準則,回來學校時對我們在課堂上所教的讀音抱著懷疑的態度。作為多年來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心痛的是這種不學無術的次文化,可以藉著傳媒散播到社會上,不但為今後語文教學工作平添了困難,而且實質上否定了我們多年來教學上的努力。
會考中國語文科口試期近,希望本地稍有一點社會責任感與良知的文化人,可以真的為教育做點工作,至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請不要再拖語文教學工作的後腿。

楚腰纖細掌中輕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的名句。然則酷愛纖體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平日大街小巷,一抬頭,冷不防給性感的少女壓住眉睫,動彈不得!幕牆上掛滿了巨幅橫披,壯觀如清明上河圖,而尤令人目眩神惑!海底隧道入口是商家必爭之地,各人氣女星穿得性感冶豔,衣著單薄得叫人噴嚏連連。手如葇荑,膚如凝脂的少女攔腰擋路,叫衛道之士搖頭掩面而過,不過,請小心開車啊!

聽聞外國不少交通意外的肇事皆由美女海報而起!香港麼,前年有人偷了某牌子內衣在地鐵的大型廣告海報,以女性模特兒展示非凡魅力,証明是成功了。回頭想,廣告的對象是女性還是男性?如果顧客是女性,那擺出一副誘惑的眼神,以及窈窕的胴體,銷售的到底是有形的內衣,還是大膽的意識?

談到意識,目下爭議最大的是中文大學學生報增加「情色版」,一時成為城中熱話。「人獸交」、「亂倫」公開討論,是否合適?且按下不表。我不是保守派,但認為在大學討論亦宜小心處理。你可以在學府探討同性戀,能夠從文獻學角度找出我國同性戀的証據麼?屈原跟楚懷王是否好此道者?儘管你不同意,有人嘗試拿出証據來。你不認同的話,又來一個論証,這才是像樣的討論,才是學術的探討。「情色版」的主編有沒有理論依據?有沒有文獻探討?沒有的話,還是好好地多讀幾本書,無謂再糾纏於人家對你的批評。請各位大學生看看胡適,他要推動白話文運動,不是口舌招搖而已,人家寫了厚厚一部《白話文學史》。我們的大學生又可以怎樣?

香港九成以上是中國人社會,道德有一定的禁忌,社會有一定的規範。要保持個人的自主,不隨波逐流是不容易的。正如時下小姐們不惜一切纖纖纖,為的是一條小蠻腰,有道是「楚王愛細腰,國中多餓死」,想起埃賽俄比亞的饑民,那是真正的纖腰,不過,又有誰願看到一具具骷髏在你跟前走過?夏日將至,電視、報章、廣告無孔不入,「一寸脂肪一寸金,寸金難解寸脂肪」,少女們以梁詠琪、張柏芝為典範,瘦風襲港,已成時尚。太太小姐們且別上當,這是商人的玩意,男人大概不會認為女伴腰纖如蛇才是美。

目前流行的是露露露!低腰褲令人想入非非,股肱之後,連肚臍也失守了。再下去已不敢想象!所以,男士們買鞋時得小心,以免給人誤會你在偷窺。其實,穿著是個人自由,不過既然選擇了,也得接受春光乍現的風險,正如少女們在地鐵坐下來,拉拉裙子,也不過是心安理得而已。反而是男子漢們,得學會目不斜視,甚至視而不見,難度甚高也!

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寫於西安回來之後



四月的西安遍地花海,桐樹成蔭。看完了兵馬桶、華清池,與好友登上了華山,險峰如刀削,方明白國畫山水景致之不虛也!

從西安回來後立心要開始寫博客,又名網誌。有很多事情想做,總覺時間不夠用,結果很多事情不了了之。現在想來,人生不過一場大夢,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何須執著?

天天事忙,難道就不能完成一樁心事?每天,總堅持寫一篇,有時候真的寫不出來,也只好把部分舊作拿出來。重讀之際,又勾起不少回憶,往往重讀再三,不覺夜已深沉……。

那是意想不到的收獲了。最近,特別是幾首舊詩,竟在無意中找到,如果不是寫博客,也許就從此消失,想來也覺有點可惜。如今,把博客傳給新知舊雨,昔日的情懷今天的思緒,可坦率地向各好友展示,在忙碌中算是最大的慰藉了。

我如今正埋首工作,有時忙得連喝水的時間也省了!每天只好用寫網誌的方式向各位問好,在香港,雖然大家都忙碌,知道朋友的情誼是不會斷的,打開網誌一看,有一點共鳴,想起一個朋友,應該也是十分愉快的吧!

2007年5月7日星期一

恭賀南京市二十九中學六十周年校慶


弘文建業八斗才。
華夏薪傳六秩開。
勤學力行應致遠。
崇德篤志莫徘徊。
石城虎踞情不絕。
鐘山龍蟠客自來。
鳳凰本具凌霄志。
龍江玉泉再舉杯。


註:致遠、鳳凰、龍江、玉泉是南京廿九中學四個校區;勤學、力行、崇德、篤志是該校校訓。

恭賀南京市二十九中學六十周年校慶


六十載耕耘建業樹人育德名重華夏
廿九中設教石城講武修文聲播維揚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聯語二則



香江設杏壇 勵德樹聲揚海外
石城振木鐸 育材建業耀四方


惠澤香江卅載薪傳勇毅鑄就千秋業
僑居海隅八方擁戴忠勤堪為百世師


註:勇毅忠勤為該校校訓

黃山共醉後贈劉博士﹝打油詩﹞



送往迎來西復東
天上人間喜相逢
杯杯酒來杯杯醉
醉臥樓臺煙雨中

遊黃山和陳校長對對子


吾曹順天應民祥和紫氣生玉海
汝陳偉績豐功佳作紛呈滿容芳

贈陳校長



偉事偉人偉功偉業千秋偉績
佳山佳水佳風佳月絕代佳人

贈劉博士﹝打油詩﹞



劉伶酒醉千秋名
偉哉僊客功業成
榮華富貴不足論
佳人翠袖已心傾

上海衡山路與諸友共醉後作



金色年華醉夢中
今宵一別各西東
千杯酒來皆不醉
人間何處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