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嘗試以探究式方法教學,並以參觀博物館為例,帶學生參觀了一個名為「禮樂之邦」的文物展,展覽由河南省博物館借出珍貴的文物,顧名思義,河南夏商周文物展把三代歷史文化壓縮在一瞬間,讓稍有歷史文化常識的朋友足以發思古之幽情。
學生是各中學現職老師,大都有教文化科的經驗,我相信展覽令他們日後對文化教學有更多的思考。果然不出所料,在參觀後的課堂上,我安排了分組討論,討論前,我先拋磚引玉,提出個人的一點思考,例如從古今地理、風物、民族角度看楚國浪漫民風,展品中最突出的是一尊青銅神獸,有同學認為看不出如何浪漫,也有同學認為浪漫就是豐富的想像力。如此說來,我也是浪漫的人了。而昔人以為燕趙多美女,又說甚麼鄭衛靡靡之音,可惜現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能從《三百篇》的文本一窺當年雅鄭之不同了。
展品中保存大量玉器,想起禮記「君子於玉比德焉」,果然不錯!至於貨幣之形式,從前在書上看,刀布貝幣之外,也不知蟻鼻錢真的如此細小。一些習用的成語、諺語,例如「鐘鳴鼎食之家」,終於有了註腳,鼎是用來煮肉的,簋是用來存放穀物的,一言九鼎也就解釋得令人信服了。此外也有編鐘,高中低音,造型很美!同學還可試敲呢,不過那是仿製品。
中國人向來重視生死,喪葬文化也必須一談,出土古董陪葬物品甚多,可以見出先民重視祖先崇拜,著名的婦好墓出土,保存的不僅是實物,還有對先人的崇敬之情,不忘本也。而古人的審美水平之高,衣服、髮型之外,佩飾如青玉夔紋梳、七璜組玉佩、鳳首形骨簪、青玉鳥形佩,令人嘆為觀止。「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証明所言非虛。工藝美術方面,青銅器的紋飾和獨特造型,地下文物及陪葬品的精巧和豐盛,反映出殷人尚鬼的整體面貌。至於向來為人樂道的中國酒文化,從眾多酒器名稱可見。古人云,國家大事,唯祀與戎,鼎、簋的數目又是等級制度的分明標記,而戈、鉞、劍、矛……,林林總總,干戈不息,可憐眾生皆苦!
古人把合約條文刻鑄在盟書上,足見一諾千金外,亦需憑証以為信守。人言為信,現在是沒有信用的年代,難怪信用卡多如牛毛!古書上對於「夔一足也」曾有過爭論,看完展覽,疑慮盡消,因為鑄在青銅器上的夔,真的只有一足。這是考古學對書面做出解釋的最好示例了。
參觀後,想起一大堆成語:唇亡齒寒、一言九鼎、權衡利害、饕山餮水,在在印証書本上的知識。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首次看見秦始皇頒令天下的「權」,字體大小不一,鑄在弧形的權上,細看是小篆,線條優美。剛於四月在西安看完兵馬俑,現在又看到商代的人殉圖,令我想起,人類的早期以活人殉葬,十分殘酷,怪不得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以前跟考古家林壽晉教授讀上古史,對於古虢國所知甚少,想不到二十年後可親睹這一批由老師發掘的文物,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我終於有一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