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4日星期日

常人說夢



不知是甚麼原因,近年做夢少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莊周夢蝶」的故事,也最能啟發哲學思維。原文云: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人生是一場大夢,知死生如夢,大而化之,乃可物我兩忘。一般做夢的人一般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因此,醒來時因夢之不同,或悲或喜。與故人久別重逢,夢醒時叫人唏噓不已!遇上意外、危難之事,醒來抹一把冷汗,慶幸乃是虛幻的夢境!
據說早在甲骨文中就有為王占夢的記載,而且數量相當多。《周禮》說周代設有占夢一職:「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詩‧小雅‧斯干》更明明白白有以下的句子:
乃寢乃興,乃占我夢。其夢為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六章)
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七章)
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八章)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禓,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離。(九章)
如今,「夢熊有兆」已成為常用的成語典故,而「弄璋弄瓦」更成為歷來討論男女地位的確鑿「証據」!據學者統計,《左傳》就有二十七個記載夢驗的故事,分佈在不同的時期。其中大部分在夢中出現的人物是亡靈,當中部分是做夢者的先人,也有向第三方復復仇和報恩的夢,甚至有做夢者預示著自己的死亡。從而可以進一步印証上古時代巫史不分的社會情況。
要之,夢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並非西方心理學研究的專利。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從古代文化中找出一些有趣的現象和例子,或者可以在流行的飲食文化之外,尋幽探勝,嘗遢開拓出更多康莊大道。

給同學的信


2004年香港國情教育研習班在北京舉行,同行的有香港教育統籌局及各校校長、主任等,我是組長,帶領及指導香港各校學生代表在首都北京學習。期間朝夕相對,感情甚篤,臨別依依,寫了一封信,表達對人民大學金雪、楊娜同學以及香港同學的一份情。謹附於後,以作紀念。

各位同學、金雪、楊娜:
您們好!十一天的課程很快便過去了,但我認為它還沒有終止。沒有終止的是我們的學習,沒有終止的是我們的一份情,更加沒有終止的是我們都將展開人生新一頁──新的旅程已不知不覺地展開。
在北京十多天當中,我發現你們都是有朝氣的年青人。我雖比你們年長,卻從不敢以為自己就代表真理。人往往是愚昧的,因為即使一個人讀過不少書,也有一定的人生經歷,但在面對失意時,依然顯得軟弱,依然會手足無措。與此同時,在面臨抉擇時,也顯得猶豫不決,以至拖拖拉拉。但這也不妨是學習的過程,即如分離惜別,覺得黯然神傷、不想面對,但事實上,沒有分離又哪有重聚的歡愉?古人長亭折柳,但柳枝終有枯萎的一天;現在我們總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保持連繫,但需要的是一份情,一份不為甚麼的情。而現代人最叫古人看不起的,也許就是「寡情」。在機場那一天,我被你們深深打動了,平日慣於掩飾慣於隱藏的都市人,竟也有在別人跟前流淚的一瞬。記得一位散文家就過──生命是馳過的一瞬,纏綿的永恆。在人生的浩翰汪洋之中,分離不過短暫的一瞬,而彼此之間的默契和思念,卻可與永恆相終始,但要記住:誰願付出多一點,誰的收穫也更多!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但願我們都學懂珍惜,互相支持、努力向前。
順祝
學業進步、身體健康
曹老師
200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