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9日星期二

一輩子的路



《揚芬集》是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中文詩創作比賽十周年優勝作品集,收錄十年來的三甲作品,近體詩和新詩各六十首,都為一集,以「揚芬」為名,取藝海揚芬之意。集子的作品大都是學步之作,距精金美玉之境尚遠,但詩藝承傳,端賴青年學子筆耕不輟。唐詩存六萬餘首,如今流行的本子卻只有三百,大概是二百選一吧!依此推論,集中的詩篇能否流傳下去尚屬未知之數。不管怎樣,我們也盡力編好這本詩集,十年來千挑萬選,為的是「香海留痕」,以傳詩藝之香火。看看同輩作者怎樣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而眼高手低也實在所難免。集中的作品都經過評判略加點評和潤飾,可供初學者切磋問難,以期更臻善境。身為編者,重讀集中作品,不無感慨,願略陳個人數十年來之讀詩心得,供一眾學子參考。

《書》曰:「詩言志。」《記》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三百篇,雖有美刺之別,而都是詩人內心情志之所寄。在三千餘篇的古詩當中,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有一股不能自已之情,故謂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在王道衰,禮義廢的時代,詩又有「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的特點,故云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古代沒有政論,沒有時評,世事之污隆,政事之得失就得靠詩去反映,故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說法。

時移世易,詩作為文學之重鎮,我們固不必強求詩是甚麼經國之大業,也未必以永垂不朽為最終之目的。然而詩有數千年的傳統,也就必然有它的使命,故詩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詩、詞、曲俱屬韻文,是一代之文學,然而美學特質並不相同。詞以曲折深隱、富於言外之意為美;曲子則以痛快淋漓為佳構,你一唸,氣勢盛,則動人耳目;詩呢,當以能引起讀者之感發為妙。

五四新文化運動揭櫫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新詩即伴隨著白話文學而來,由於是初生之犢,從內容、題材到形式、格律,曾經引發無數論爭,各以所長,相輕所短,從理論探討的角度而言是相當精彩的,可是,如此一來卻令初學者有無從入手之憾!目下所見,一些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之作,大抵連「牙痛文學」的資格也欠奉,因為牙痛至少是真的,而打著「朦朧」為旗幟的詩篇,說到底,不過一大堆無病呻吟的口號吧了!最為人詬病的,也許是「散文斷句便成詩」了。誠然,創作自由是可貴的,但一首內容空洞、無聊透頂的「詩篇」,一旦離開了特定的時空,就無法令人產生共鳴,其意義就很值得懷疑了。這些詩作的流傳價值也就值得商榷了。

或曰:「詩緣情而綺靡」,詩是情的載體,故宜於抒情寫志。詩在興觀群怨以外,也可以寫閨房兒女之思,不是甚麼倫理道德的樊籬可以困得住的。詩也長於賦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堪稱詩國的奇葩。《文心雕龍》云:「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既然情以物興,辭以情發,景語、情語也實在糾纏得難分難解,故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詩之佳者,也可以滲透人生哲理:「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事、景、情、理相交融,是時光的流逝,生命的盡頭,還是大時代的終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是宇宙人生永恆不盡的思考,好一闕悲壯纏綿的輓歌!「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物境心境,凝聚了無數學習體驗的精粹。詩技、詩藝、詩道,境界高下有別。一句詩,有時候比起洋洋灑灑雄辯滔滔的政論文,更能顯示其永恆不朽的魅力!

前人謂「詩有別才,非關學也」。古往今來,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者有之,不好讀書而好塗脂抹粉者亦有之。詩作的好壞跟作者才學之多寡不一定有絕對的關係,但詩畢竟是最最精煉的語言,又有誰會相信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可以七步成詩?聰慧如六祖慧能,機鋒所至,在神秀的詩篇上改動幾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翻新出奇而自成格局,自有了悟,卒成一代宗師,引為千古美談。對於沒有慧根,沒有法眼的一眾凡夫俗子,還是好好讀書,積學儲寶,方為正途。

前人云:「愁苦之詞易工,歡愉之詞難好。」有道是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傷春悲秋、涕淚交零幾乎成了古典文學的同義語。詩人不妨多寫「春風得意」之作,也可以轉悲為喜,「化作春泥」,不彈前人的陳腔濫調。更何況,詩人亦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雖非刻意求新,而終不至於千篇一律。在詩國詞苑中尋不著幾聲笑語的話,何妨找來幾首唐末五代的小令細細賞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詩既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其生命力自可與永恆拔河。不信?就從閱讀這本詩集開始,再從頭翻一遍三百篇、楚騷、古詩十九首,再從李杜、王孟、蘇黃一直讀下去,有一天,拿起筆,在藍墨水的下游,詩就會跟你走完一輩子的路!

從提議編輯詩集至落實編輯工作期間,彷彿一直看到青年學子伏案作詩的身影。我一直希望青年人在學時能多讀詩、談詩、寫詩,「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詩可以變化氣質,《論語》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記載,師生一起作詩談詩,如切如磋,情境歷歷如在目前。孔子最重詩教,吟詠作品當中有大量的詩篇,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這薄薄一卷《揚芬集》是興學藝、育英材的起點,揚厲無前,芬芳有譽,期待各方專家共同努力,編輯更多詩集,呈獻更多佳作供大家細細品嚐!
丁亥初夏曹順祥序於香港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