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教院「正名」,理據何在?

原載《信報》2009年3月2日
香港教育學院 中文學系 教育政策論壇

教資會「否決」教院正名,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
一直以來,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的資源,董特首固然「絕不手軟」,曾特首也以教育樞紐為願景,均見出主政者不乏高瞻遠矚的思維,為教改傾心盡力,令人欽佩!可是,如今教資會「否決」教院正名,卻與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正名」失敗,原因何在?教資會指「發展多學科的教學環境」和「強化院校的研究能力」為箇中關鍵。教院既未達標,落選自是理所當然。本文謹就以上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
首先,香港絕對需要一所教育大學。強如北京師範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如果沒有「大學」之名,恐怕也沒有今天的成就。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是一顆世界級的明珠,而竟沒有一所教育型大學,在人材培訓上交一張白卷,無論如何都難以自圓其說!繁榮如香港,沒有一所教育型大學,基礎教育如何辦得好?要成為國際人材薈萃之地,幾近緣木求魚!
其次,儘管「發展多學科的教學環境」和「強化院校的研究能力」是師訓院校「主流轉型路徑」,難道教院就不可以朝著「非主流的轉型路徑」發展?教育是百年大業,今日之主流,恐為他日之末流,實難定論。一個多元而開明的社會,本來就該有容納不同類型大學的胸襟氣度,而非強求劃一、削足適履。正如立法會應有不同黨派,社會應有多元文化一樣。教協會長張文光開宗明義就指出:「教資會過往為八大院校分工,教院被分工全力做師訓,但現時卻以教院學科單一作為拒絕正名理由,對教院不公平。」依此,教院理應按其本身的優勢,發展成一所獨具特色的教育大學。教院由前身的羅富國師範、葛量洪師範、柏立基師範合併而成,深厚的傳統、豐富的經驗,不容否定。只要繼續在師訓教育、學校支援的已有基礎上,致力提升研究實力,三頭並進,才更有利於本港獨特的教學文化生態。
再者,人材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教育大學」正是人材培訓的搖籃,而人材培訓跟職業技能訓練絕對不能等量齊觀!人材培訓者目光遠大,是未來社會的明燈,只有「教育大學」才能吸引尖子、壯大優良的師資隊伍。王安石〈材論〉說:「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教院有大學之實,而無大學之名,實至而名不歸,收生能力已吃虧,人材不足,如何發展研究實力?即使能開辦多學科,在大學收生競爭中只能處於下風。今天,傳道、授業、解惑以外,更多更多的任務都落在老師的頭上,非優秀之材不足以勝任課改之重任,沒有優秀人材,即使當局投入再龐大的教育資源,只能事倍功半;沒有優秀的教師,最好的課程也不過紙上談兵而已!
最後,香港位置優越、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語言上有「兩文三語」的優勢,文化上有中西交匯之利便,如能樹立一所專注發展教育的大學,必能進一步提升教育在香港社會的地位,才有可能帶領香港成為真正的教育樞紐。今日的香港,昔日的長安,都是國際學者、人材薈萃之地!在光纖時代,「時機」尤須好好把握。如今教院既已上下一心,士氣高昂,發展又具見成效,主事者倘能早著先鞭,助其「正名」,對於香港未來的教育發展實有百利而無一害!
古語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必先有伯樂確認其的身份,給予應有的名份、上好的飼料,「實至名歸」的千里馬才會力足氣盛,才能昂首挺胸、日行千里!

教學語言和兩文三語

在「母語教學」政策下,目前有兩類學校:一類以廣州話教中文(粵教中),一類以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也就是說,連官方也認同「母語」已包括了粵語和普通話,但微調方案對「普教中」隻字不提,刻意避開了母語的定義問題,沒有面對大中小學正施行「普教中」的現實,無視這個需求和趨勢,是否對得起正試行「普教中」百多所的小學和數十所中學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除了語常會及教育局提供的有限服務外,絕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只得孤軍作戰。
眾所周知,國際上的「漢語」,指的就是普通話,普通話才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香港如果真的要成為地區教育樞紐,而不是一個「方言小社區」,教學語言必須是國際語言。因此,教學語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是馬虎不得的,官方宜從速訂定清晰明確的「語言政策」,減低「方言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海話、潮州話、福建話、四川話都不可能成為教學語言,為什麼廣州話可以?「母語」指的是是民族共同語,語言學家的討論早已塵埃落定,在中國大陸是普通話,在台灣是國語。
香港的教學語言為何論爭不斷?因為「語言政策」向來是個燙手山芋。以「兩文三語」為例,兩文指中文、英文,三語指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本來只是個語言現象,並非「政策」,但由官方說出來,就似乎是一項默認的政策。由於中文的基本概念太複雜,結果引致各種問題叢生。香港的「中文」包括古代漢語(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白話文),文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也因此,近年才出現的「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就令人費解,英國人從來不會說「以英語教英文」,口語絕對不會跟書面語分家的,因為那是天經地義的,毋庸爭辯的。語文本身就包括「語」(口語)和「文」(書面語)兩部分,合則兩利,方言教學一般只是一種特殊的安排,所以內地、台灣最終都以共同語(普通話、國語)教學。可是,香港獨取方言教學,令本來已經複雜的語文問題更形複雜。學生自然而然「我手寫我口」,中文科的聽、說訓練都用廣州話,結果方言夾雜、中英混用,書面語言蕪雜不堪令語文教師百上加斤。
1935年擁有全球各大學共35個名譽學位的胡適先生,就曾大力批評用廣東語編寫課本和用廣東話教學,認為廣東語只是地方語言,流行地區狹小。大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國語」未見普及,「港式中文」更變本加厲,在「潮語」、「火星文」、短訊和網絡交談進一步推波助瀾下,令語言污染問題達至前所未有的極點!學生的「書面中文」跟粵方言口語無異,與「標準漢語」背道而馳。目前,倡議「言(口語、普通話)文(書面語、白話文)一致」的教學,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有望可以正本清源,讓語文教學重回正軌!
原載2009年2月23日第554期《教協報》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554/teacher_plac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