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4日星期一

標語和對聯



學界流行比賽,當中以徵文和標語創作居首。以前是中學中文科主任,所有比賽的簡章海報文件,都經我手。朗誦、演講、辯論近年也開始流行,論數量,仍以徵文和標語為主流。為甚麼是徵文和標語創作?我想,學界改革頻繁,平日工作已積壓如山,朗誦、演講、辯論花的時間多,找評判也不易,因為動輒得花半天時間。徵文麼,可以先作篩選,評判不用看所有來稿,自然可省下時間。而且,各位評判可以分別打分,由主辦單位總其成,除非分數十分接近,否則三甲高下立判。不過,既然是徵文,也得有五六百字以上,加起來也不是小數目,於是,近又流行標語創作。
在印象中,以前標語創作在小學較為流行,不過,近年中學也熱中舉辦。
有一次,由於主辦者多番催促,我作為科主任,自然鼓勵中文老師推動推動,於是印了數百份廣發全校學生參加,結果收回來的作品大部分都不堪入目。後來適逢學校中文周,期間有對聯比賽,上聯標出平仄聲調,由學生作對句。結果令人喜出望外,雖然平均作品的水準也不算高,但個別對句意思尚算工整,只是平仄有誤。我們也明白,學校從來沒教學生平仄,很難怪責學生不懂!前輩楊老師教誨,指對聯有三要:一要對類對狀對聲調,一要煉字煉句煉意趣,一要切時切地切人事。學生從小學階段起學單字詞匯,積句成篇,用語法學的專用術語去教學生,是否合適?曾經見過有一本教讀寫障礙學生學習語文的書,就用上了語素詞素等。我總覺得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至於甚麼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光是補語已經有很多分類,學習母語,是否有此必要?對聯容易朗朗上口,又有「對類對狀」、「煉字煉句」的好處,我認為不妨在中小學推廣,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從而辨別詞性特點。至於煉意趣,假以時日,相信也不難做到。古代小孩八歲入學前已懂得對對子,也是通過記憶大量詞匯達到的,例如《笠翁對韻》的句子,「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雁,宿鳥對眠蟲」,容是記誦。如今新課改也強調「積累」,我想,前線的語文教師不妨教學生寫對子。
謹以楊老師的對聯作結:「寫方塊字怎可東歪西倒,學普通話何妨北調南腔」。前者強調字體端正的重要,後者在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大膽開口說普通話,在目前重視兩文三語的大趨勢下,是很有心思的一副對聯,值得大家給學生作示例。不過千萬要小心,如果對句改成「教普通話何妨北調南腔」,教統局和語常會可不會放過你啊!而這不就是對聯的精妙之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