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語文﹕語言的謬誤 2008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楊千嬅在賑災活動中回應與丁子高傳婚訊時,表示「驚嚇程度」比「地震」更甚。語畢,這段話遭傳媒「炮轟」,結果身在美國的千嬅不得不馬上道歉。莎朗史東的「失言」更引來千夫所指:「我真是很不滿中國的做法!他們對達賴的態度太差,所以我覺得有些人對別人不好,然後現在輪到那些人(暗指中國)又有不好的事情(地震)發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因果循環呢?」結果,內地網民群起杯葛她代言的商品、電影等。在這麼一場世紀災難之後,當全世界的人都不分你我、不分國籍,本人類的「良知」合力救災,這樣的言論就難免予人幸災樂禍之感!
語言的使用都有特定的場合和對象,「打比方」時更要細細思量,否則後果堪虞!好像去年底某高級官員曾說:「發展民主要循序漸進,一旦走到極端,有可能演變成類似文化大革命的局面。」眾所周知,「文革」是一場公認的「大災難」,而「民主」是大眾所嚮往的,是公民社會的基本元素,怎能混為一談?就正如當年某局長推銷基本法23條時所說,「希特勒是由民主選出來的」,同樣叫人震怒!希特勒是二次大戰的罪魁禍首,是「魔鬼」,是獨裁、極權的化身,而民主是「天使」,這樣信口開河是難以令人接受的。
以上的名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用了「論證」手法,以增加說話的力量,但結果卻令自己陷於僵局,為什麼?常見的論證方法包括引用論證、舉例論證、類比論證及因果論證,其中類比論證在中國古籍中最廣泛使用。《墨子‧小取》說:「盜,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意思是盜是人的一種,所以可以說「盜,人也」,但在這兩個概念上同時增加一個新概念,兩者的關係就不能再寫成「A,B也」的形式了,所以「多盜,多人也」、「無盜,無人也」都是不對的。
「辦教育好似食白粉上癮一樣,雖然是辛苦,但當教到精靈的同學,便會忘卻辛勞,9月開學時又再辛苦一番。」人所皆知,「食白粉」是吸毒,是為害社會的,以「食白粉」比喻辦教育,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同樣地,某官員又以澳門賽狗比喻教師要為學生訂立「看得到」的目標:「好似澳門跑狗咁,前少少有隻電兔,等佢搏命追,只要努力少少就捉得到。」「賭博」荼毒青年身心是不爭的事實,而「學習目標」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因此,比喻是否貼切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怎能把一般人都認為負面的、不良的行徑,用來比喻公認是正面的、崇高的理想?
《呂氏春秋‧察傳》:「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如果有人通過以上的「類比」,說你像狗,你不跟他拚老命才怪!要知道,類比論證是一種實質論證,運用的是事物間或命題間的類似性,這樣所獲得的結論,只有概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因此在使用類比論證時,必須千萬小心,才不至於發生謬誤。
文: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曹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