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不少公營醫院醫生流向私營市場,醫管局早前建議,增加醫科生應付需求,但醫學會等團體表示,本港的醫生比例較其他先進國家為高,更有數年前畢業的醫科生找不到醫療相關工作,須轉行做保險。
記得小時候很多人心目的的理想職業是醫生,如今大學最熱門的科目是商科、經濟、金融。人力市場很難把握,十年前科網熱,如今不少從事科網的找不到穩定的職業,我有一位朋友轉行賣相機。現在又流行當教師,據說跟政府加薪挽留人材,提供學券資助幼兒教育有關。
曾經離開過教育,如今又從事師資培訓,也許有生之年也以教育為終身職業了,想當年大學畢業也不是以當教師為首選。為甚麼?也許當時認為教師是一個太穩定的職業,而男孩子該冒冒險,於是教了兩年,還了部分學生貸款,便轉了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卻幹得不錯,剛滿兩年便升職,第三年再升職,到第四年不幹了,又重執教鞭。
天天面對一群又一群職前老師和在職老師,總覺得他們缺少了甚麼似的。有時候,提問沒有反應,討論也提不起勁,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是我們的老師太疲累嗎?是長時間的活在壓力下的結果嗎?自己也曾在中學十多年,從早上七時許到晚上八時,天天如是,偶爾星期六也要當值或帶隊,試過有一次心跳得很厲害,停下來,喝一大杯冰水,是太緊張了吧!教師被喻為春風化雨,應該像孔子和學生在春日出遊一樣,心情輕鬆,跟學生聊人生,論古今,目下桃李春風不再,有的是急風苦雨,教師行色匆匆,天天拖著疲乏的身子,哪來閒情跟學生談學問、論世情? 最近教在職進修課程,學員都是很有經驗的老師,從他們的臉上,我彷彿看見自己當年的影子,而如今,雖然工作崗位不同,但仍能體會他們的辛酸!每年九月是敬師日,而三百六十五天,就只有這麼一天有人提「敬師」,我們的社會真的尊敬老師嗎?正如從前大家都十分尊重醫生,但近年醫生經常被病人投訴,斷錯証、開錯藥,甚至賣非處方藥物、非禮女病人等。
我想,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要別人看得起你的行業,先拿出自己的本領、表現應有的素質。王安石的《材論》提出任用人材之道,香港有一批有經驗、有能力的退休教師,有些六十歲還未到,國內有反聘制度,協助學校培訓接班人,我們則大力推動「肥雞餐」,著其提早退休,好騰出教席讓予超額教師。在經濟不景氣時也無奈接受了,如今經濟向好,是不是可以考慮把這些有心有力的前線老師召回合適的崗位,以便壯大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質素?
嗚呼!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
《材論》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樑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終身無天下之患,材之得失無補於治亂之數,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於敗亂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謂吾之爵祿貴富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戚在我,吾可以坐驕天下之士,而其將無不趨我者,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養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為天下實無材,則亦卒入於敗亂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為患則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猶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蓋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焉,此其所以異於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夫馬之在琥也。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啼齧,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唯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騕褭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簇以百鍊之精金,羽以秋鶚之勁翮,加強弩之上而之千步之外,雖有犀兕之捍,無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決勝覿武之所寶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則無以異於朽槁之梃。是知雖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於是銖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強者弱者無不適其任者焉。如是則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後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於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能復先王之法度。能復先王之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並世,而籌畫戰鬥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