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中文科重設範文的喜與憂

曹順祥

(前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高級專任導師、中學中文科主任)

201441

 

文言文選材 量大於質

教育局最近公布,文憑試擬在中文科重設範文,令人亦喜亦憂!回顧舊課程中四、中五兩年共26篇範文的年代,古文的數量(詩詞除外)11篇。現在以通行的某教科書為例,高中三年的「講讀」、「導讀」篇章中,文言文只有14(註:按比例應增至16-17),另加18篇白話文,7首詩詞,課文共39篇。當中尚未計入「閱讀理解」和「自習篇章」21篇。換句話說,這60篇構成高中閱讀的基本「養」。現引述該出版社「編輯說明」如下:

「講讀」篇章由老師講授,讓學生精讀,以深入掌握學習重點;「導讀」篇章由老師啟導學生主動學習,鞏固講讀所學;「閱讀理解」篇章供學生自學及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導讀」篇章由老師啟導學生主動學習。何謂「啟導」,要不要老師詳解?這似乎是留給教師去決定。此教科書文言篇章中,〈曹劌論戰〉(左傳)、〈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和〈范進中舉〉(吳敬梓),均置於「導讀」篇章中,根本不可能不由老師「講授」。如果將全部「講讀」篇章(文、白、詩詞加起來)合共是24篇,數量並不少,可老師怎麼教?目前一般學校中文教節每周只有67教節,每節35-40分鐘,除「閱讀」外,尚須處理另外三卷:寫作、說話、聆聽綜合,以及2-3個選修單元和批改大量「校本評核」的「課外閱讀」習作。師生都忙於追趕課程進度,正如鄭燕祥教授提出的「樽頸」效應,即使是教學「高手」,怎樣才能教好這些篇章?

 

中文水平下降,原因何在?

某報教育版第一句說「近年,學生的中文水平下降」。中文水平下降,不始於今日。如上所述,學生的閱讀量未必比以前少,但閱讀作品的質素則顯然下降了。語言源於思想,沒有良好的思維素質,哪有清晰而具條理的思考?如何建構高階「語文能力」?眾所周知,學習經典是提升中文思維能力的良方,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亦非空中樓閣。前人如何思想和寫作?關鍵是閱讀,而最好的「教材」就來自經典,最重要的莫過於世人公認的儒、道、墨、法四大家。

 

文言文選材出了問題

如上所述,文言文份數量比前輕了,同時,選材也出了問題。新舊兩課程共同點是偏重於「儒家」,道家只有〈庖丁解牛〉(舊課程)和〈知魚之樂〉(新課程某教科書),後者亦非道家代表作,至於墨家、法家則並未選入。這樣的輕重失衡,是造成中文課程本身的先天性不足的主因。前人公認儒、道、墨、法四家為主要思想,雖說儒家屬「正統」,但從學習角度而言,「多角度思考」更為重要,過於偏重的結果是思想的營養不良。

 

此外,前人公認「唐宋八大家」是古文典範,舊課程只有〈醉翁亭記〉(歐陽修)、〈六國論〉(蘇洵)、〈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新課程(某教科書)則有〈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醉翁亭記〉(歐陽修)、〈六國論〉(蘇洵)、〈伯夷頌〉(韓愈)、〈遊褒禪山記〉(王安石),是個進步,但仍欠三家,即蘇軾、蘇轍和曾鞏。

 

剛公佈的「範文」有〈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也〉(孟子)、〈勸學〉(荀子)、〈逍遙遊〉(莊子)和〈五蠹〉(韓非子),道家選了有分量的作品,也加入法家,是個進步,四家中,仍沒有墨家的影子。古文八大家也只有〈師說〉(韓愈)、〈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和〈六國論〉(蘇洵)三家而已。

 

目前所學無法應付公開試

任何教育都必然有課程:古代的四書,今天的課程綱要,都是課程。中文既是香港人的母語,學習母語跟學外語明顯不同,除實用文外,當中的文學、文化、品德情意、自學思維,都是學習最基本、最重要元素。如果連目前最多學校採用的一套中文教材,當中都沒有法家和墨家的篇章,那麼,學生能完全「解讀」法家《五蠹》(考評局2012題目)和墨家《公輸》(考評局練習卷)的可能性有多高?

 

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文言文只須「選佳句背誦」,這固然沒有錯,但古人寫文章,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才成為名篇,當中經過無數評論家認定,等於擁有「Q嘜」認証。背誦佳句固然有助寫作上「引經據典」,但文章本身的結構,即起承轉合的「章法」,以及文章的「氣勢」等等,恐怕不是零星背誦佳句可以達致的,只背「佳句」也無法融入學生的生命當中,實在令人惋惜!

 

有論者認為新增的範文分數只佔全卷的百分之六,比以往的聆聽卷還低。佔分高低固然顯示其重要性,但現實的情況也許是:至少這百分之六是「有得讀」,可以穩取的分數。可以想見,這個必考的「範文」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選好、選對「範文」是目前更重要的任務!

 

為何要學習文言文?

台灣詩人、教授余光中曾說:「我寫過的文章,如果把成語及文言句法有關的詞藻拿掉,那作品一定變得鬆懈、冗贅、沒有文采。」是的,學習源於模仿、背誦,學習文言的好處,毋須在此多說。只是當單元「能力」的說法早已成為公認的「定律」,加上取消範文後,「功利」目的影響下,學校的「背默」減少了,考試只考「能力」,默書似乎變得可有可無,其結果是學生的中文基礎更加沒有根柢,少了默書,連帶錯別字也增多了。

 

余光中強調「文章若避免選讀深奧、冷僻的文言文,文言文一樣是很容易讀,許多古典詩詞都不是那麼文言,但精簡的句子卻對學生語文能力大有幫助。」又說:「像三國演義就是很淺的文言,另外如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誌異等等,都代表不同層次的文言」。

 

2005年,台灣教育部將國文授課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文言文平均比例由65%調降為45%,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由必修改為選修。許多憂心國文教育的藝文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張曉風大聲疾呼:「台灣怎能捨棄這些文化經典?」余光中說:「要把文化內涵落實到生活層面,其中文言經典著作有許多為人處世的思想義理,是放諸百世皆準的道理,皆值得我們學習與保留。所以,不管是論語、孟子或老子、莊子的哲學,都帶給現代人極大的啟示。」余光中在現代文壇大放異彩,其新詩不少是從古文中淬鍊出新的思維。

 

因此,文憑試擬在中文科重設範文,只是個良好的起點,要避免出現負面影響,筆者呼籲教育局認真審視目前的文言文選材,讓儒、道、墨、法四家和古文八大家的比重有合適的比例。為此,在過度期內,筆者編了一本以四家思想為主的選修單元,名為《文化專題:思想與人生》,期望填補這個空缺。長遠而言,還望當局能全面審視中文課程,尤其「講讀」篇章質素,令中文課程的文言文放在更顯要的位置。前車可鑑,請不要重蹈台灣之覆轍!

 

附錄:舊課程26篇中的文言文,共11篇:

1.          曹劌論戰(左傳)
2.          醉翁亭記(歐陽修)
3.          前出師表(諸葛亮)
4.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5.          六國論(蘇洵)
6.          歸去來辭並序(陶潛)
7.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
8.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9.          論仁、論君子(論語)
10.      弔古戰場文(李華)
11.      庖丁解牛(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