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教科書年年加價,引起社會人士關注。
出版商否認書價逐年上升,反指營運成本近年不斷增加,經營出現困難,包括租金、工資、紙價等,加上學生人數劇減,教科書印刷量相應下降,導致成本大增,又指教科書價格還包括電子課本、教師用書及售後服務等成本,並非只支付課本的費用。更有出版商表示,教統局審查課本的門檻甚高,一旦課本不獲通過,投資便化為烏有,損失可高達數百萬至千萬元。鑑於投資風險高,但回報速度慢的結構性問題,以致出版商經營有困難云云。
另一邊廂,據聞教統局則敦促出版商以低成本方法印製課本,對於其他問題似乎並沒有作出具體回應。
書價貴不貴這問題姑且不談,教科書經常改版,令家長學生無法用舊書,哥哥的書不能給弟妹用,十分浪費!教科書改版是否有必要,還是「習慣」性改版,以求「打撃」二手市場?從家長的角度考慮,教科書不應經常改版;從環保的角度考慮,教科書不應經常改版;從學生學習的的角度考慮,教科書不應經常改版。
至於說教統局審查課本的門檻甚高,「投資」風險論更是一派胡言。眾所周知,教統局只是近年偶然不通過一些教科書,據知都是一些十分粗劣之作,通過的話,遺禍甚烈!就知情人事說,一般是寬大處理的佔大多數。就個人觀察,反而是有時候批得過寬,例如某教科書把一般「天書」(即供學生專用的參考秘笈之類)的賣點都加進去,例如大量的會考題型及「標準答案」,以及表解、語譯及歷屆試題等。不得不令人想起,七八十年代香港的教科書,以中文為例,除了一些基本的作者題解註釋內容及作法分析以外,學生都跟老師學習,上課時隨聽隨記,把黑板上的粉筆字一字不漏記下,這是真正的「筆記」。今天,學生不用抄筆記,因為一般學生課本已經應有盡有,老師也無暇、無力再找出更多的補充,於是部分老師不得不淪為教師匠,成為教書機器;部分老師不得不淪為教師書商的奴隸,凡事唯教科書馬首是瞻,教學千篇一律、了無新意,等而下之,淪為電腦的隨從,成了教學電子簡報的忠心僕人,按完了簡報教完了書本,還沒下課嗎,播一段電影或歌曲,更找到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利用資訊科技教學云云!
上學期到一所小學觀課,老師教實用文,就幾乎完全依樣葫蘆,把書商提供的實用文電子簡報用走馬看花式地一口氣教完,看她教完後那份躊躇滿志的神情,我不敢打擾她,不過,幾乎給嚇得目瞪口呆。當我離開的時候,回頭看看在座的學生,習慣不聽書的且不用說,稍為專注的同學都一瞼茫然!
是誰令教師陷入這樣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是誰令教科書年年改版?是誰令教科書印刷得過分豐富、過於精美?是誰要教科書提供一些很少教師採用,耗費大量成本,卻又吃力不討好的支援網站和電子課本?
最近看學生的教學設計,俗稱「教案」,即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好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當然也包括練習和評估等。他們有的是職前的中小學準教師,也有在職的中小學老師,部分更是十分資深的老師,也有來自名牌中小學和國際學校的老師,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就是教案十分接近,大部分內容跟出版商「建議」的一模一樣,有的改頭換面,化了妝,畫了眼線,差點認不出來;有的夏妝換成冬裳,長裙變了短褲。教師用書如今連「教學設計」也代勞了,難怪「成本」上升了,「投資」容易虧本!
教學是一門藝術,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那才是讓學生佩服的好老師,可是現在誰來當老師也一樣,真有學問的老師愈來愈少,有風采、有風格、有風範的老師更是鳳毛麟角!
現在,是時候停止再爭論「價格」問題,大家該坐下來,想一想,我們的教科書該怎樣編?我們的老師該怎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