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普通話教中文


普通話教中文
今天到一所小學主持教師工作坊,主題是「淺談普通話教中文的發展趨勢
及教學模式的轉變」,我從近年普通話教中文在大學談起,一直談到中學小學幼稚園,加上教育當局和學者院校的調查為証據,說之以理;也從學生學習的效益入手,說明四個研究都肯定以普通話教中文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正面的影響,包括文章篇幅較長、口語成分較少和整體寫作表現較好等。 教師似乎都感興趣。
據語常會的統計,目前全港共6700名普通話教師達基準,但懂得普通話不代表能用普通話教中文,即本港能用普通話教中文的教師有多少,只有教育局才知道!
接著,我嘗試從他們的角度,指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於『教中文』的能力,其次才是『用普通話教』的能力。如果把「教師口語」及「課堂語言運用」作為對推行普通話教中文學校教師的要求,是把「普通話教中文」跟「教普通話」之間的差別混淆甚至等同起來了。
據學者的觀察,一般香港教師在轉用普通話教中文後,大都依然使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即所謂「授受式的教學」,令教學成效大打折扣。於是我指出教師的課堂教學取向及教學策略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需要在教學上作出相應的改變,而我們深信這些改變可以令普通話教中文的成效提升,從而令普通話教中文的優點得以盡量發揮,同時盡可能減少由此而產生的負面效應。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簡短的分組教學設計活動,讓教師想一想,以普通話教中文的課堂怎樣教一首唐詩。
從大家匯報的情況看,我們前線的老師已逐步改變傳統「授受式」的教學模式,但要真正把握靈活的教學法以配合普通話教中文的需要,恐怕仍要走一段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