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日星期四

名師何處尋?

國家總督學張民生先生於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期間曾為本港57所學校進行「學校的學與教領導效能」重點視學,今天﹝2月18日﹞,一個春雨綿綿的早上,張總督學在紅磡高山劇場為老師們分享他的視學結果。

為全港中小學把脈

張總督學在會上語重心長地談到他的觀察所得,絕大部分都命中本港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無法一一回應,其中他認為「選才育才,培養專家」是他到本港57所學校重點視學以後,發現沒有一所學校有提到的,而他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因此,本文打算以此為重點,談談對本港「名教師」問題的看法。


張民生總督學認為「沒有名教師,就沒有好學校」、「有了好的教師,就甚麼都有了」。他認為學校應致力培養各科目專家,培養優秀教師,他認為每科至少一人,如此說來,全港四百多所中學,按理應該每科都有四百多位科目專家,每科都有四百多位優秀教師了吧!但事實是否如此?我想目前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相當遠的路要走。

為甚麼沒有名師?

如果說一所學校不一定都有名師,那麼,把全港學校加起來,又有多少名師呢!主持教育的官員又能找出多少名師,足以在各個科目裡充當專家,以便為教改課改出力呢!

在沒有名師的年代裡,我們的學生─如果大家都認同羅太說「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看法,那麼,學生心目中的名師是誰?以中文科為例,是某知名補習社的何某、徐某、蕭某嗎?恐怕沒有多少教師會認同,但學生似乎一窩蜂似地追捧他們,把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自願地送到他們手上。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但香港的文化土壤亦不見得肥沃,至少與我們的祖國比,與台灣比,甚至與一水之隔的澳門相比,確實如此。我們的教育生態又怎樣?聽說羅太曾表示香港的好教材太少,認為大家應設法編寫好的教材以提高教學水平等。如果用張民生總督學的話作回應,問題的核心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生態之中沒有名教師,沒有名師也就沒有好教材,優良的教學方法也就無法傳揚開去。

為甚麼沒有名教師?那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培養名教師的沃土?以下談談個人的淺見。

最近在大學圖書館借得一本好書,名為《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鄧又同編,學海書樓1989年出版﹞,是國學名宿陳湛銓先生的講學精華。據「編後記」載,「存稿百餘篇,近四十萬字,最後選獲附有釋義而完整無缺者,僅得五十篇」。即尚有一半未能出版。像陳先生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曾留下多少寶貴的教學經驗、教學心得,一時間似乎不易一一整理出來,但香港開埠以來,單以中文教學而言,有多少寶貴的教學經驗、教學心得隨著「名師」的去世而湮沒無聞的,恐怕亦無法估計。「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能不令人唏噓?

再進一步,一些好的教學錄像,優秀的教案、筆記講義、簡報資源,目前藉不同的渠道保留了一部分,例如課程發展處、資訊教育城、幾所大學的教育學院等,似乎仍以資料保存為主,對於名師的培養關係不大,培養名師仍只屬起步階段。

韓愈〈雜說〉值得各位主持教育的高官們細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教統局應銘記古文大師韓文公的話,充當教育界的「百樂」,四出尋找千里馬以便儲材,儲材以便推動教改、課改,推動教改、課改以便令我們的學子可以與世界一流的教育接軌。因為一切的教改課改任務最終必然落在教師身上,一切的教改課改最終的成敗關鍵亦在教師,一切的教改課改最終亦必然從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提升及提升多少為成效指標。

因此,教師才是最主要的。

名教師可以成為教師的典範,是帶領所有教師前進最重要的動力。這是教改課改的核心,是不能拖延的。

大文豪王安石認為先要發現人才,然後任用人才,認為「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望教統局各位主事者,幾所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學院,以及各教育團體、各校校長等,盡快召開聯席會議,集中人力資源。以張總督學的話來說,是「沒有重點,就沒有工作」,最終也就只能是「計劃計劃,紙上劃劃,牆上掛掛」而已,也只會引起更多無休止的爭論,對教育有甚麼好處?最終誰也不是贏家,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有一次演講,題目是「教育改革─策略與優次」,題目定得很好,但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行不通,而筆者認為「選才育才,培養專家」才是正本清源的首要之務。

最後,以韓愈的話總結,他認為在位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願我們主持教育的高官們深思!

海難書懷




人面對大自然,有時顯得手足無措,以至於無能為力!

蘇學士認為浪花濤盡了幾許風流人物,而濁浪滔滔,亦足以令多少生命毀於一旦!當大詩人杜少陵於江畔獨步尋花之際,多少生命,消逝於兵燹之中?而當大家正陶醉在迎接元旦的喜悅當中,多少生命已在海嘯海難中給淹沒了!無論賢愚賤不肖,在死神的面前都只能束手無策。在南亞海嘯過後,在報章讀到很多感人的片段,但實在不忍讀下去了……

一瞬間至親離去的震撼,試問誰能忍受?
清代詞人朱彝尊有一首《桂殿秋》,詞云: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想想看,一對戀人,共眠一舸,你思念著我,我也思念著你,卻無法相見相擁;而秋雨淅瀝,點滴直到天明。讀之不禁悽然!更何況是陰陽相隔?年年腸斷處,不是明月夜,沒有短松崗。腸斷之處,只能是椰樹下、沙堆旁!

當有一天,倖存者已兩鬢染霜,而回想起昔日一幕又一幕的歡樂情景,除了嘆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之外,生者又能為死者做甚麼呢?

別時容易,管他是少年中年,一個人聽雨,總免不了帶點傷感!而何況浪花如雨,淚,也如雨?

萬事到頭都是夢,明日黃花蝶也愁。

古人嘆良宵苦短,逝者如斯。悲夫!在一切不幸的事情過去以後,我們當學會好好把握今天,憐取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