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4日星期四

小作家 大作品─《童言童語》序

《童言童語》是一本學生作品集,是選本的一種。我國歷代都有各種詩文選本,最大型的要算是《昭明文選》,而最家傳戶曉的是《唐詩三百首》。一個好「選本」可以見出選者的「標準」,入選作品水準的高低也決定了它的流傳價值。唐詩選本多不勝數,為甚麼到現在還是以《唐詩三百首》為首選?在五萬多首唐詩當中,難道沒有入選的就不是好作品?因此,各年級的作品也不妨張貼在校園內,讓學生、家長寫寫意見,也可上載學校網頁,讓大家來品評,也是給予創作者最大的鼓勵!
古文大師韓愈認為學校老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編書,是另外一個專業,是出版社的份內事。也因此,坊間所見的學校文集並不多。除了「經費」這個實實在在的因素外,有心的教師須付出額外的精力。我在當中學老師時也編過幾本文集,所以深明此苦,而苦中有樂。樂的是看到同學的作文變成「作品」,有機會藉此公開讓大眾品評,好像參與甚麼公開賽、國際賽似的。也許將來有一天,教育局可以統籌全港中小學的校園文集出版工作,教師的職責是推薦和撰寫評語,其餘的具體工作由專責部門主理,這樣,老師可以辦更多的寫作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帶學生遨遊創作的廣闊天地。
毋庸置疑,入選文集的都是好作品,但好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呢?我想,學生的創作態度決定了作品水平的高下。以前把中學會考的試題給中三學生試作,題目是:〈星期天上茶樓的見聞和感受〉,結果學生把常吃的「點心」全部寫下來,密密麻麻的填滿了五百格,卻毫無「內容」,即言之無物。而且,錯字連篇累牘,也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認真。要改變學生的創作態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從題目做起,看《童言童語》當中的題目:〈全自動考試機〉、〈天崩地裂時〉、〈與外星怪物做朋友〉、〈「機」餓鬼〉、〈我爸爸原來是女人〉、〈橡皮擦復仇記〉等,都令人有想看的衝動,開放型的題目可以容許學生有更多發揮的空間,只要學生有創作的需要,有寫作的動力,作品距離「言之有物」的目標就不遠了。
學生都期待著老師派發作文,而評語是對學生最大的回饋。假如學生每次發回來的作文,只有「內容充實、文句通順」八字真言,再求進步的動力就大大減低了。《童言童語》是個難得的校園選本,老師可以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作為範例,讓同學分析討論,藉以借鑑改進,那麼,這個選本的意義就更大了。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我認為,小作家也可以寫大作品。為甚麼?如果作家的「小」是指年齡,年齡的小不等如寫不出好作品,小學生都有無限創意,有時候,篇幅短小的作品絕不比長篇大論之作遜色。柳宗元的〈江雪〉堪稱詩國的奇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顧城的〈一代人〉也只有兩句: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由此可見,學生從「小」做起是正確的方向。
最後,感謝張國柱校長、梁善營主任邀請我來校演講,在我與家長近距離的接觸當中,感受到大家都十分關注學生的成長,而這篇序言也是我對學校、對家長、對學生的一點心意。我謹與關心學生的家長和老師們,在文集出版之際,一同見証我們的小作家成長。我深信,有一天他們都可以寫出偉大的作品。

曹順祥序於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

2008年7月22日星期二

詩兩首

一《手鏈》
是您把我帶到香港
是您讓我葬身海浪

煩人的潮水討厭的夕陽
玻璃的傷口沒有感染沒有痛楚
躺在我身旁

魚兒咬斷了我的頭髮
海洋挾著垃圾潑在我的頂上
一頭白鷺眼睜睜看著
石頭打碎了我的肩膀

我抬頭盼望
一個大大的海浪
把我帶到遠方

二《島》
一個島
東邊是水
西邊是水
南邊是水
北邊是水

魚游著 風吹著
夕陽有浪漫的目光


依然一片荒涼
荒涼的沙
荒涼的岸
天天在等著
等待著藍天
和海風飛翔

2008年7月3日星期四

語言的謬誤


生活語文﹕語言的謬誤 2008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楊千嬅在賑災活動中回應與丁子高傳婚訊時,表示「驚嚇程度」比「地震」更甚。語畢,這段話遭傳媒「炮轟」,結果身在美國的千嬅不得不馬上道歉。莎朗史東的「失言」更引來千夫所指:「我真是很不滿中國的做法!他們對達賴的態度太差,所以我覺得有些人對別人不好,然後現在輪到那些人(暗指中國)又有不好的事情(地震)發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因果循環呢?」結果,內地網民群起杯葛她代言的商品、電影等。在這麼一場世紀災難之後,當全世界的人都不分你我、不分國籍,本人類的「良知」合力救災,這樣的言論就難免予人幸災樂禍之感!
語言的使用都有特定的場合和對象,「打比方」時更要細細思量,否則後果堪虞!好像去年底某高級官員曾說:「發展民主要循序漸進,一旦走到極端,有可能演變成類似文化大革命的局面。」眾所周知,「文革」是一場公認的「大災難」,而「民主」是大眾所嚮往的,是公民社會的基本元素,怎能混為一談?就正如當年某局長推銷基本法23條時所說,「希特勒是由民主選出來的」,同樣叫人震怒!希特勒是二次大戰的罪魁禍首,是「魔鬼」,是獨裁、極權的化身,而民主是「天使」,這樣信口開河是難以令人接受的。
以上的名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用了「論證」手法,以增加說話的力量,但結果卻令自己陷於僵局,為什麼?常見的論證方法包括引用論證、舉例論證、類比論證及因果論證,其中類比論證在中國古籍中最廣泛使用。《墨子‧小取》說:「盜,人也。多盜,非多人也。無盜,非無人也。」意思是盜是人的一種,所以可以說「盜,人也」,但在這兩個概念上同時增加一個新概念,兩者的關係就不能再寫成「A,B也」的形式了,所以「多盜,多人也」、「無盜,無人也」都是不對的。
「辦教育好似食白粉上癮一樣,雖然是辛苦,但當教到精靈的同學,便會忘卻辛勞,9月開學時又再辛苦一番。」人所皆知,「食白粉」是吸毒,是為害社會的,以「食白粉」比喻辦教育,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同樣地,某官員又以澳門賽狗比喻教師要為學生訂立「看得到」的目標:「好似澳門跑狗咁,前少少有隻電兔,等佢搏命追,只要努力少少就捉得到。」「賭博」荼毒青年身心是不爭的事實,而「學習目標」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因此,比喻是否貼切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怎能把一般人都認為負面的、不良的行徑,用來比喻公認是正面的、崇高的理想?
《呂氏春秋‧察傳》:「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如果有人通過以上的「類比」,說你像狗,你不跟他拚老命才怪!要知道,類比論證是一種實質論證,運用的是事物間或命題間的類似性,這樣所獲得的結論,只有概然性而沒有必然性,因此在使用類比論證時,必須千萬小心,才不至於發生謬誤。
文:香港教育學院中文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曹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