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

文化之旅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除了多讀書多閱報以外,怎樣才可以知曉世界大事?怎樣才可以擴闊視野和胸襟?

學校每年都舉行「世界學堂計劃」,目標是希望學生「立足香港、放眼世界」。記得我們的首站──北京,在偌大的天安門前,我們顯得何其渺小!在天壇故宮,不得不慨歎中國文化的浩博精深。在烽火台上眺望長城,蜿蜒千里,微風掠過,也冷不防打了幾個寒顫,可以想象,在朔風中,昔日戍卒的生活何其艱辛!我是教國文的,對於文學歷史,平日尚能如數家珍,如今面對動輒千年的文物古跡,有時候竟啞口無言。天地悠悠,文化可以綿延不絕,古籍可以重印再版,而文物是流星,稍縱即逝。「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為了追躡大詩人的足跡,我們趕在水淹的前頭,以便一睹那星垂月湧的瑰麗,與乎氣吞雲夢的悲壯!

荷馬、但丁斷斷寫不出這樣的詩篇!我們卻有幸烙下一道又一道不滅的印記,也真正領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可貴。

從二千年起,我們的旅程北起汴魯(北京、山東)、西至巴蜀(重慶、四川)、東出滬寧(上海、南京)、南及粵東(廣州、惠陽),去年更踏足最多少數民族的省份─雲南,師生都陶醉在在昆明和麗江的美景中。今年四月,我們的行程到了只有一水之隔的澳門,與當地兩所中學─聖心女子中學和中萄職業技術學校作交流,同學都表現得親切友善,而且談吐大方,他們求知慾很強,對於香港的教育制度乃至學習情況,問個沒完沒了,剎那間,我們彷彿都成了他們的老師似的,更令我想到近日備受爭議的「求學不是求分數」宣傳片段。我想,學生的潛能是個無底洞,分數又如何量度同學對知識的渴求?關鍵在乎大家怎樣啟發誘導而已!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那是去年與昆明八中交流時偶然在一個課室壁報上看到的一句勵志標語,現在仍偶爾浮現於腦海。曾幾何時,我所認識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志作舟」,一字之差,可以見出同學以「苦」作舟的精神,是否值得同學細細思量?

有人說,昨天是過期的支票,明天是未知能否兌現的期票,唯有今天才是不折不扣現金支票,因此我們必須珍惜當下。儘管人生有一個又一個的休止符,但世界學堂之旅卻並沒有終站,同學們,要把握機會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