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則報導,說「台灣青年大陸參訪團」成員參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大陸高校時,不少台灣學生發現,大陸高校的圖書館全部坐無虛席,學生惟恐離開一會座位被人搶去,其勤奮刻苦的情境讓人動容。「從北京到南京到哈爾濱,從幼稚園到大學,大陸的學生像一盞盞不願熄滅的燈火」。團員的形容相當生動。
讓團員感觸頗深的是,幾位陪同他們遊覽的清華學子在遊覽間隙仍不忘讀書,而且閱獵面相當廣。本來就是中國各省高考翹楚的清華學子,為何仍需如此辛苦?一位清華學子的回答是:「知識經濟時代,若不努力,一回頭已是萬丈深淵。」是的,經過富裕生活的習染,人的鬥志逐漸消磨。
我想起李後主,「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如果沒有亡國之恨,恐怕就寫不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境界闊大之作了。想來讀書也一樣,需要有動力。現在教育界好談學習動機,由於學生都缺乏學習動機,結果每一堂都得想想,用甚麼方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正如梁啟超說,學問必須經過沉浸,歷經痛苦的階段才會體會到甜蜜的滋味。「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都不是偉人,不一定都要苦其心志,餓其體膚,但習慣張口,不願付出的年青學子,連一點點苦都受不住,怎跟祖國大地上一大批一大批窮孩子比?當山西、湖南的孩子手捧著四大名著、唐詩宋詞苦讀尋思之際,香港的孩子麼,他們不是成群結隊在逛街上網打機,就是靠在麥當勞的軟坐上吃套餐,還嫌空調不夠,薯條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