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文化專題課程第三周,今天讓學生分組,到圖書館去討論探究的題目。回來一看,六組當中,只有一組選「思想與文化」,其餘五組都選了「文學與文化」,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文學是感性的,喜歡語文的朋友大都從文學世界當中獲得美感享受。感受、欣賞,永遠比理性分析更接近人的本性。文化的定義向來是有爭論的,偏偏近年又流行談飲食文化,把五千年文化凝縮成那麼狹、那麼小,學子哪裡瞧得起?於是東拉西扯,無的放矢,文化科的定義愈見模糊。
話說回來,同學的題目未定,但探究範圍已初見眉目,例如詩詞中月的文化意義、詩詞中水的文化意蘊等,相信同學在往後的討論中會有進一步的探索,而這種種的探索會改變目前以授受式教學為主導的模式,也期望他們可以為文化教學重新劃界,例如從文學角度切入,讓教學更近乎人的本性,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此,文化教學才有出路。
昨天到一所中學看示範課,課後跟科主任及四位中文老師交談近三小時,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容或未盡善盡美,卻可能已盡了力,而即時浮現在腦海的是,課程改革,對學與教的支援是否足夠?前線教師的教學法是否足以面向新高中的課程理念?教科書的編排怎樣配合?學校是一個教研的群體嗎?一籃子的問題加起來足以拖跨整個教改課改,百分之二十五的入職增薪並不是萬應靈丹,而教師的空間畢竟有限!心中的憂慮油然而生,而個人的能力也有局限,「支援」也只能盡力而為了。
六月份要到一所小學,為學生家長舉辦講座。我想聽聽家長的聲音,遠多於要向他們講話,不過,也樂於有這麼一個機會,是對話的平台。然而,主持課改的一眾高官,又有幾位曾用心聆聽過教師和家長的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