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學校講禪宗,時間所限,未能暢所欲言,曾引用黃山谷《寄黃幾復》詩云: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1.寄雁傳書謝不能-想要託雁傳遞書信,卻很遺憾做不到。古有鴻雁南飛,不過衡陽之說。黃幾復所居之地四會遠在衡陽之南。謝,謝絕。
2.桃李春風一杯酒-想當年春天相聚時,桃李盛開,兩人歡聚共飲。
3.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年來流落江湖之間,獨對孤燈夜雨。黃庭堅、黃幾復於西寧九年(1076)再京城短暫歡聚,至今已一別十年。
4.持家但有四立壁-喻黃幾復家道清寒。四壁立,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傳》。但,只。
5.治病不蘄三折肱-讚美黃復幾有治理政事的才能,不須經過多次試用,就能熟悉為政之道。「三折肱」典出《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一語。蘄,求。
6.隔溪猿哭瘴溪藤-猿猴隔著溪水啼哭,瘴氣瀰漫在溪邊的藤蔓上。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人認為有禪意,如果以「接受美學」角度看,「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只好強作解人。
我以為「桃李春風一杯酒」是寫人生喜樂,「江湖夜雨十年燈」寫人生的悲愁。喜樂不常,而愁苦纏身,是喜與悲的對比。我們大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人生的喜樂有客觀的現實,也有主觀的體會!禪宗不立文字,故據聞禪門有三個境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第一境界訴諸直接經驗,第二境界需要抽離,而第三境界已進入深層體驗。禪宗是宋以後佛教的代表,滲透入各個領域,而佛經訴諸藝術想象,通過渲染、誇張等手段,啟發哲學思維,論者認為中國文學中可與之相比者者僅《莊子》一書而已。曾讀過一首詩,忘了出處,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平白如話,卻有禪意。跟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謂異曲同工。蘇東坡也羨慕閒人,以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然則目下忙人多而閒人少,我的樓下有水池,平日我最愛繞道而行,藉流水淙淙,體會「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境界,在繁忙的生活中總算尋出一絲悠閒,而悠閒的根源是不可執著,執著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空與有,存乎一心,而人生正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春風桃李,淺酙低唱也好;江湖夜雨,孤燈獨對也罷。細細尋繹,人生真締,也許就在其中。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