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上過何文匯博士的課,當年選修詞選,何博士要求所有修讀的同學必須辨明粵音平仄,以便分好平上去入四聲,作為填詞的基本功。結果我在粵音標音部分取得滿分。大學時期也曾為學弟學妹們補習粵音,他們也因此改掉了多年來的懶音和錯音。在多年的教學中,重視讀好粵音,不讀懶音是我的座右銘。這些都是鐵一般的事實,試想,社會上如果人人不重視讀音,甚至隨便以一句「約定俗成」去敷衍了事,不獨是語文教育的倒退,甚至嚴重影響傳情達意,問題叢生。因此,我非常支持語文教育界同工合力抗衡這一股歪風,努力教好學生,以行動來証明胡說八道者之非!
茲將原文引錄如下:
《請不要再拖語文教學工作的後腿》 一群語文教師
近日在本地流行文化刊物及網上,流傳著一種教人講話發音無所謂對錯的言論,這種錯誤的語文觀念透過傳媒漸次散播到社會上,不但誤導了公眾,也對我們在校內的語文教學工作有不少負面的影響。以《蘋果日報》 五月六日 副刊生活名采版文化動物園專欄內《挑戰何文匯》一文為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看後就實在感到非常不快,我們認為十分有問題的,是受訪者藉著傳媒一再在社會上散播錯誤的語文觀念,比如在文章內所指出的:
.「讀音在考試是沒有準則的」
.「沒有正音不正音之分」
.「方言無所謂『正』」
和同行們說起,大家對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都相當氣憤──我們一班語文教師,天天在努力教導學生要寫好讀好中文,但社會上卻有人利用傳媒,去推廣這些學習語文可以不辨是非的觀念。大家最氣憤的是這些破壞語文教學工作的言論,竟然假借「希望做點教育工作」為名,還說「我們認為應尊重番老師所教發音」!
唯一同意這篇文章的是其中「老師、家長都有學問,都讀過書」這一句──正因為我們都讀過書,所以都知道所謂廣府話救亡的說法,其實一直都在胡說八道,誤導著社會大眾。以這篇文章內提到的「廣府話共有9聲,倘依照廣韻,則只有五聲,豈不是要廢去《廣韻》所無的聲調?」為例,便知所提出的完全是一派胡言。假如有一本《廣韻》在手,便不會有如此荒謬絕倫的想法。《廣韻》何來有五個聲調?至少我們一班語文訓練出身的教師,就只知一向作為粵音對應標準韻書的《廣韻》,只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可以的話勞煩向提出這說法的人請教一下,究竟那一本《廣韻》會有五個聲調出現?
連《廣韻》以四聲為綱這樣基本的語文常識都欠奉,其他「豈不是要廢去《廣韻》所無的聲調?」和「何以獨取《廣韻》為標準?」等簡單的語文問題,更是連國文系一年級學生都不會鬧的笑話。最可憐的是我們的學生和家長,在這篇文章中竟被形容為「學生讀完返屋企,會突然發現老竇讀o左幾十年o既字好多都讀錯,但係咪讀錯o左呢?」──事實上不少家長都讀過書,都未必會讀錯字。將學生和家長醜化,再將學校和家庭放在對立面,以「破壞家庭和諧」作理由推銷自己一套理論,對家長、學生和我們一班校內的老師來說又是否公道?
遺憾的是有些學生在網上看到這些以為粵語是方言,講的時候可以漫無標準,或者讀粵音根本沒有正音不正音的歪論後,竟相信考試讀音可以完全沒有準則,回來學校時對我們在課堂上所教的讀音抱著懷疑的態度。作為多年來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心痛的是這種不學無術的次文化,可以藉著傳媒散播到社會上,不但為今後語文教學工作平添了困難,而且實質上否定了我們多年來教學上的努力。
會考中國語文科口試期近,希望本地稍有一點社會責任感與良知的文化人,可以真的為教育做點工作,至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請不要再拖語文教學工作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