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生活-語文專訊】2008年2月21日
「聽到嘟嘟聲,停低你至精。」這是誰都見過的地鐵 標語。內地作家王蒙見到了,公開提出批評,認為「停低」和「至精」都是廣州話,不應作為標語公開展示。事實上,廣州話的確有令人費解的地方,例如我們都說「食煙」,但似乎從沒有人會把一根香煙「吃掉」,「抽煙」、「抽菸」就名副其實了。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口中的「親子」、「炒魷魚」、「女強人」、「自助餐」都已逐步融入普通話當中了。
抽菸與食煙
現在滿街都是「自由行」,百貨零售業不得不講普通話,而學好普通話,掌握粵、普詞彙對應是第一步。比如我們習慣說的「麥當奴」應作「麥當勞」,聽內地新聞聯播,「布什」、「布朗」是誰?原來是美國總統布殊和英國首相是白高敦。世紀絕症是「愛滋病」還是「艾滋病」?弄不好,會鬧笑話。「小姐,我想吻你……」,且別給他一記耳光,他只是想「問你」吧了!從事中英文翻譯的人更要明白文化的差異,才不致於張冠李戴,像「幽默」這麼好的翻譯,即使語言大師也算是神來之筆。所以能夠音義兼通的例子並不多,像「浪漫」、「俱樂部」、「烏托邦」、「維他命」(內地叫維生素)等,大抵不會像「淡巴菇」(菸)和「德謨克拉西」(民主),成為塵封的歷史文獻。
日常用語最易反映文化轉變,「靚女」、「靚仔」、「消夜」、「埋單」都有大致對應的說法,例如「美女」、「帥哥」、「夜消」、「結帳」,但總覺不夠傳神。至於「過癮」就更難翻譯了,於是,這些詞語一下子就直闖現代漢語的禁地,在粵普大賽中贏了漂漂亮亮的一仗,其他的例子還有「巴士」、「的士」、「保鮮」、「套餐」、「海鮮」等,由此可見,「港式中文」自有其永恆的魅力!
有學者認為《紅樓夢》所以能夠在世界文學錦標賽中摘下桂冠,原因是小說400多個人物,語言都各具特色。語言是人物的靈魂,語言活潑多變,人物更顯得維肖維妙。由此可知,善用方言可以令人物更生動、更真實、更獨一無二。不獨小說,電影《色戒》中易太太跟王佳芝等幾個太太搓麻將牌時,用的不就是50、60年代的上海話麼?如果換上今天的普通話,恐怕就失色多了。可見作為藝術的文學和電影,方言所涵蘊的文化色彩不特沒有妨礙溝通,反而增強了感染力!
文言色彩漸褪
以前聽傍晚新聞報告:「一名男子遇襲受傷 」、「一名女子倒臥寓所」,都是司空見慣的。今天直呼「男人」、「女人」,似乎更為貼切。報章用語也有「夤夜」、「醉娃」等語,文言色彩很重,現在也很少見了。所以,語言是隨着文化及生活而轉變的。
語言不但因地區文化而異,意義也在無聲無息地漸漸改變。香港以前一直流行「減肥」,近年流行纖體、纖形,而台灣叫「瘦身」。在漢語中「肥」一般用在動物身上,例如「肥雞」、「肥豬」,人麼,應該用「胖」,例如「大胖子」。從文化上講,當然不一定瘦才是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人誰也勝不了誰。只因當前的模特兒都流行瘦,結果美感全球化、一體化了,「肥胖」從中性詞降格成了貶義詞,於是人人談肥色變,女孩都都唯瘦是尚。
話說回來,在普通話熱潮中,方言自有其永恆的魅力,在藝術領域裏獨領風騷,但在公共場合,例如標語,「讀者」來自五湖四海,使用「共同語」自然是最理想的選擇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