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席中文詩比賽評審會議,評審本年各組參賽作品,我負責新詩學生組。大會原定有十個獎項,但各評判只選出六篇「佳作」,後來幾經商議,再增選兩篇,合共三甲及五名優異獎。
原本獎項多少並不重要,反而是作品質素每況愈下,令人憂心。
記得詩人余光中說過,好的詩需要尋找讀者,而詩永遠是少眾文學,是極少數人懂得欣賞,極少數人參與創作的業餘活動。尤其在香港,文藝本來就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如今的語文教學重應用,詩,與應用似乎沾不上邊。老師不教,學生不寫,偶然有學生大膽嘗試,胡亂塗鴉,似散文者有之,似口號者有之,忘了詩有詩本身的特質,例如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等。另一邊廂,看來近體詩組情況也未如理想。
會後大家一同晚宴,同桌的何沛雄教授有感而發,認為現在的語文課程出了問題,但也無法力挽狂瀾。我提及十年前到台灣去,在台南遇到兩名大學生,唸理科,卻都喜歡現代詩,尤其是余光中的作品。三年前在台北教育局,門前就大大小小地掛滿了中學學生的毛筆書法。我不是說香港的教育比不上人家,而是有些東西我們也許忽略了,而人家正愈來愈重視,同桌的廖女士不以為然,她在台灣長大,認為是距離的不同所產生的「誤會」。我認為先發現人家的優點,再想自己是否也可以做好一些,總比凡事都以為自己比人強要好一點。當然台灣的教育也不見十全十美,但對於國粹的保存,我們的關注足夠嗎?以書法為例,日本也有書道,而目前香港各界舉辦的書法比賽,以水準言,很多只能稱為寫字比賽,書法麼,當中有「法」,學子連基本的筆順也未弄清,「法」又從何談起?職前老師不重視板書,平日也「無暇」學習書法,加上過分依賴電腦,學生沒有多少機會好好寫字練字。觀課所見,板書漂亮的中文老師愈來愈少,打扮漂亮的中文老師愈來愈多!
至於詩詞,在單元教學中已成為單元目標的工具和附庸,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許就只學習甚麼「借景抒情」;一篇《醉翁亭記》也許就只學習甚麼「步移法」,如此而已!過分注重「能力」訓練的結果,出現了另外一種不足。我已很久沒有聽到準教師優美的朗讀。讀包括朗讀和閱讀,好的朗讀確然是一種享受,是閱讀的前奏,也是深化閱讀的手段。可是,除了個別學生獲選參加朗誦比賽外,大部分學生都不重視朗讀。但據研究,大部分孩子天性都喜歡唱歌,都喜歡手舞足蹈,配合節奏的朗讀最易激發學習的動機,可惜大部分教師都沒有把朗讀有效地帶進語文教學當中!
我十分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加入探討改進的行列,否則可以預言,下半世紀將是書法死亡的時代,是詩歌死亡的時代!
同桌的評判,大都兩鬢蒼蒼,年逾半百,不少更是耳順古稀之年,都是我的前輩,以及前前輩了。我麼,算是年輕一輩了,也許,未來的任務得落在我們的頭上,肩上的擔子一點不輕。想起離校時唱新亞書院院歌─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伴向前行……
然而,這樣的同道究竟有多少?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