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09.1.21
教學語言微調方案下,教育局原則上不容許彈性班採取「英文書、中文教」模式,並指此舉為避免課堂變成翻譯堂,師生只忙於把英文書譯為中文。依此類推,當局應該反對「中文書、粵語教」的模式才對,因為師生同樣需要「翻譯」,上課時得把粵語口語轉成書面語。為什麼「以粵語教中文」得到當局「批准」?箇中原因,習慣成自然而已!比如地鐵衝門不排隊,坐公共汽車高談闊論旁若無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等。習慣由長時間造成,一下子改不掉,儘管誰都知道是壞習慣!英文書用英語教,是小學生應有的常識,中文書用最接近書面語的普通話來教,也是顯淺的道理。
香港的母語教學論爭持續多年,似永無終結之日, 就以「中文」一詞為例,在香港,雖然官方沒給出明確的「定義」,大抵包括古代漢語(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白話文),口語也包括粵語和普通話,文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因此,「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從一開始就是個「怪胎」,好像「以英語教英文」一樣充滿幽默感。如果有老師敢以方言教英語,「基準」肯定過不了關。可是,以粵方言教標準漢語(中文)卻為官方默許多年,究其原因,是香港這片土地長期口語和書面語分離所致。因習已為常,像《習慣說》的劉蓉,「既久而遂安之」,父親找人把地面填平了,小孩反而不習慣了。語常會提出「普教中」方案,讓有「條件」的學校試行,結果,有資助沒資助的學校(尤其小學)爭相推行,為什麼?哪個家長不想子女將來有競爭力?要成為國際公民,要在全球化下爭一席位,兩文三語必須通曉,否則後果堪虞!由於大家知道「普教中」是大勢所趨,官方也只好「開綠燈」,綠燈既開,問題又來了,怎樣進行「師資培訓」?如何保証「教學質素」?有沒有「成功經驗」?如果主事的官員真的認同「母語教學」,環顧兩岸三地的「母語教學」,大陸12億人,台灣2300萬人都以共同語(普通話、國語)教學,只有香港這蕞爾小島仍用方言教學,難道人家都走錯路了嗎?語文本身就包括「語」(口語)和「文」(書面語)兩部分,合則兩利,也是個常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像人人都用兩條腿走路,偏偏有一個人習慣用單腳跳而竟顧盼自豪,卻批評別人用兩條腿走路不一定對。要之,語言有「生活語言」和「社會語言」之別,曾特首、唐司長面見國家領導人時,就必須用「雅言」,方言教中文令「港式中文」與「標準漢語」背道而馳,「書同文」勢將面對嚴峻的挑戰。當發現港人子弟的「語言競爭力」不如人時,恐怕為時已晚了!在全球化下,教育樞紐而用方言教學,能自圓其說嗎?
然則,「母語」指的是什麼?是母親的語言嗎?當然不是。否則,香港的學校早就應該有用上海話教學的,有用潮州話教學的,有用福建話教學的。而這勢必造成亂局,因為各人的母親都不一樣。相信富商李嘉誠也不會把孫子送到用潮州話教學的學校去讀書。語言學家早就指出,「母語」指的是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從古至今,從書院到學校,教學語言都以學習「雅言」為目標,從孔夫子以來都沒有太大改變。「書同文」之後是「語同音」,大陸、台灣已基本做到,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當中並沒有廣州話。內地、台灣花了幾十年時間,已取得了成功,我們呢?現在還在躲躲藏藏,沒有大張旗鼓,為什麼?
總之,中文教育的目標是學習「共同語」而非「母親語」,是學習「官話」而非「家鄉話」,是正式社交場合的「雅言」而非跟母親喝茶聊天的「家庭語」。學校的任務是學習高於方言的「語文」,而語言的「音」跟文字的形、音、義緊密相關,用任何一種方言來學習語文都會顧此失彼,事倍功半。任何一種方言的語音、語義、語法都跟書面語有不少差異,所以「強勢方言」如上海話、北京話、廣州話都只能讓步,共同語教學才有利於我手寫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