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國語教中文 挽國際競爭力


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09.1.21

教學語言微調方案下,教育局原則上不容許彈性班採取「英文書、中文教」模式,並指此舉為避免課堂變成翻譯堂,師生只忙於把英文書譯為中文。依此類推,當局應該反對「中文書、粵語教」的模式才對,因為師生同樣需要「翻譯」,上課時得把粵語口語轉成書面語。為什麼「以粵語教中文」得到當局「批准」?箇中原因,習慣成自然而已!比如地鐵衝門不排隊,坐公共汽車高談闊論旁若無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等。習慣由長時間造成,一下子改不掉,儘管誰都知道是壞習慣!英文書用英語教,是小學生應有的常識,中文書用最接近書面語的普通話來教,也是顯淺的道理。
香港的母語教學論爭持續多年,似永無終結之日, 就以「中文」一詞為例,在香港,雖然官方沒給出明確的「定義」,大抵包括古代漢語(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白話文),口語也包括粵語和普通話,文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因此,「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從一開始就是個「怪胎」,好像「以英語教英文」一樣充滿幽默感。如果有老師敢以方言教英語,「基準」肯定過不了關。可是,以粵方言教標準漢語(中文)卻為官方默許多年,究其原因,是香港這片土地長期口語和書面語分離所致。因習已為常,像《習慣說》的劉蓉,「既久而遂安之」,父親找人把地面填平了,小孩反而不習慣了。語常會提出「普教中」方案,讓有「條件」的學校試行,結果,有資助沒資助的學校(尤其小學)爭相推行,為什麼?哪個家長不想子女將來有競爭力?要成為國際公民,要在全球化下爭一席位,兩文三語必須通曉,否則後果堪虞!由於大家知道「普教中」是大勢所趨,官方也只好「開綠燈」,綠燈既開,問題又來了,怎樣進行「師資培訓」?如何保証「教學質素」?有沒有「成功經驗」?如果主事的官員真的認同「母語教學」,環顧兩岸三地的「母語教學」,大陸12億人,台灣2300萬人都以共同語(普通話、國語)教學,只有香港這蕞爾小島仍用方言教學,難道人家都走錯路了嗎?語文本身就包括「語」(口語)和「文」(書面語)兩部分,合則兩利,也是個常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像人人都用兩條腿走路,偏偏有一個人習慣用單腳跳而竟顧盼自豪,卻批評別人用兩條腿走路不一定對。要之,語言有「生活語言」和「社會語言」之別,曾特首、唐司長面見國家領導人時,就必須用「雅言」,方言教中文令「港式中文」與「標準漢語」背道而馳,「書同文」勢將面對嚴峻的挑戰。當發現港人子弟的「語言競爭力」不如人時,恐怕為時已晚了!在全球化下,教育樞紐而用方言教學,能自圓其說嗎?
然則,「母語」指的是什麼?是母親的語言嗎?當然不是。否則,香港的學校早就應該有用上海話教學的,有用潮州話教學的,有用福建話教學的。而這勢必造成亂局,因為各人的母親都不一樣。相信富商李嘉誠也不會把孫子送到用潮州話教學的學校去讀書。語言學家早就指出,「母語」指的是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從古至今,從書院到學校,教學語言都以學習「雅言」為目標,從孔夫子以來都沒有太大改變。「書同文」之後是「語同音」,大陸、台灣已基本做到,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當中並沒有廣州話。內地、台灣花了幾十年時間,已取得了成功,我們呢?現在還在躲躲藏藏,沒有大張旗鼓,為什麼?
總之,中文教育的目標是學習「共同語」而非「母親語」,是學習「官話」而非「家鄉話」,是正式社交場合的「雅言」而非跟母親喝茶聊天的「家庭語」。學校的任務是學習高於方言的「語文」,而語言的「音」跟文字的形、音、義緊密相關,用任何一種方言來學習語文都會顧此失彼,事倍功半。任何一種方言的語音、語義、語法都跟書面語有不少差異,所以「強勢方言」如上海話、北京話、廣州話都只能讓步,共同語教學才有利於我手寫我口。

語義雙關

生活語文﹕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上文提及,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構成雙關的手法,叫「諧音雙關」,例如最近手機廣告說:「Halloween『0』異優惠 $0機價 $0預繳,真係鬼咁着數」,配合萬聖節而推出的優惠,『0』異諧音「靈異」,難怪說「鬼咁着數」了。其實,雙關還有一種叫「語義雙關」,即利用語音或語義的條件,巧妙地利用漢字「多義性」的特點,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這個意思,而實際上、真正地卻是說另一個意思,例如:祝人人有愛,百事可樂。
「百事可樂」有兩層含義,一為「祝福語」,一為飲品的牌子。廣告把握凡事都祈求好兆頭的心態,故能一語雙關。又如電視台為增加用戶,竟說:「裝人不如自己裝」,意思是偷看(裝)人家不如自己安裝,不禁令人會心微笑,也佩服創作者的心思!
如果聯繫起家傳戶曉的故事,大家可能會想起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都「同根而生」,由同一個母親所生,奈何咄咄相逼,實在令人惋惜!由於巧用「語義雙關」,這經典故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總言之,善用雙關語可以令語言更幽默風趣,不落俗套,表達感情也更含蓄委婉,餘味無窮。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禁忌,也跟「雙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為什麼大年初一打破了飯碗,得馬上說歲歲平安?為什麼結婚當天一定要吃蓮子?為什麼吃梨的人盡量不用刀切,而會把整個梨吃掉?生日送禮,為什麼都不會送時鐘? 這都說明禁忌與雙關語的微妙之處!
有時候,為增加生活趣味,或自我安慰,我們都會用雙關語,例如打算到非洲旅行的人,我們都笑他要準備過「非人生活」了;因意外令眼睛受傷的人,如果樂觀一點,不妨說自己當下正是「獨具慧眼」呢!

以聲音打動人心

明報‧生活語文
香港是個商業大都會,商品都得靠廣告去促銷,在縱橫的大街小巷,哪個廣告曾令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影海報說:「成班反斗猩,有聲有色,齊心救地球。」廣告以「猩」諧音「星」,又說「某月某日,群猩出蕉 」,「出蕉」諧音「出招」,鬼馬生動,充滿意趣,令人捧腹。類似的廣告可謂不勝枚舉,例如:「我生活‧工作滿『觸』感」,「足」與「觸」諧音,指出手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按鍵控制」,突出產品可以用手指「觸碰操作」的優點;人都怕老,所以某護膚品牌以「防患於未『延』」作招徠,巧用「延」與「燃」諧音,聲稱其「抗皺產品」可以阻止皺紋的蔓延加深,聽罷,愛美一族都不敢再猶豫了;某大銀行的廣告說:「您想推動公司發展,我們籌劃一系列『商』贏方案 」,為了宣傳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優質理財服務,「商贏」諧音「雙贏」,利用商人都以「勝利」﹝贏﹞為目標的心理,服務令銀行和中小企都「贏」,構思巧妙,令人絕倒!
到底為甚麼這些廣告能吸引我們?秘訣就是,它們以「聲」動人,善用「雙關」的修辭技巧。眾所周知,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構成雙關的手法,叫「諧音雙關」。由於奇巧的雙關語最能抓住大眾的心,故在芸芸的廣告中獨樹一幟,例如財務公司推出「智易按」計劃,「智」諧音「至」,「至易」即「最易」,突出做按揭既明智又容易,以消除客戶的種種疑慮。回頭再看語文課本的雙關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絲」與「思」雙關,思念綿綿不盡,直至老死成灰,是堅貞不異的愛情自白書;「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情」同音,天氣的陰晴不定,感情的撲朔迷離,竟巧合得令人啞口無言。「雙關」有含蓄委婉的特點,能引發豐富的聯想,令人回味無窮。下次逛街的時候,看看還有哪些廣告用了雙關的修辭技巧吧!
附註:雙關還有一種叫「語義雙關」,限於篇幅,留待下回分解。

演講的魅力

原載:朗文教學通訊2009年1月及2月

筆者近年一直擔任各種公開演講比賽的評判,賽後都有同學來「取經」,希望知道怎樣作一個好的演講,可是,一般比賽時間緊迫,根本不容許跟參賽者有太多的交流討論,而賽後的總評也只能點到即止,難免予人語焉不詳之感。因此,藉本年度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之「全港青年演講比賽」之後,筆者嘗試就歷年所見,談談個人的體會,相信對於一眾有志於提升演講技巧的同學會有一點啟示。同時,近年無論大中小學,都愈來愈重視說話訓練,其中又有「個人短講」環節,箇中道理,與本文所說的「演講」是相通的,讀者如能細心思考,亦當有助把握當中竅門。
演講、辯論、朗誦和話劇
誰不想自己的演講充滿魅力?這得從演講的特色談起。
演講跟辯論不同,演講的人在講,有聽眾,卻不會馬上回應;辯論則重在辯,重在詞鋒尖銳、一針見血,所謂唇槍舌劍,對辯者都在刀光劍影之下交鋒。演講跟朗誦又不一樣。演講都有一份稿子,一般是由演講者撰寫,是講者的獨白、講者的心聲;而朗誦的作品一般是他人的,都是早有定評的佳作,朗誦者的「責任」只在演繹,主要通過聲音,把原作者的所思所感還原。《文心雕龍‧知音》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朗誦者就是要把作者的「文心」朗誦出來。因此,演講重在講什麼、怎麼講,而朗誦者一般沒有「朗誦什麼」的煩惱,只有「如何朗誦」的問題。
演講需要稿子。凡是精彩的演講,「稿子」首先必然是一篇精彩絕倫的文章。因此,演講者得為每一次演講花最大的精力去撰寫一份出類拔萃的演講辭。這是準備演講的第一步。如果好文章有了,就是怎樣把好文章「講出來」,講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演」,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演講」。也因此,有人乾脆就把重點放在「演」的部分,於是隨手拿來一篇內容空洞的「稿子」,即使孔子再生,手執這麼一份講稿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好演講的!即使說者口才如何了得,表達得再精彩,內容也是空洞乏味的,再多的花言巧語不過是「作秀」而已!尤有甚者,如果把「演講」演成了話劇和舞台劇,表情、動作、語調過度誇張,也不是好的演講。正如《文心雕龍》說:「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演講要能把握演講本身的特點,才能做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才能有動人的力量!
演講的「題目」和「對象」
具有魅力的演講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內容選材上,演講者首先要對「題目」和「對象」有充分的了解。就題目而言,「京奧印象」和「金牌的背後」就很不一樣。前者可以比較隨意談談個人的印象,只要不是故作驚人之論,一般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後者則比較具體,努力堅持、汗水辛酸等等,都可以講,只是怎樣講得更有說服力吧了。即便是最平凡的題目,講者也須「言之有物」,不能無的放矢!像「檸檬茶」這樣的題目,不妨從的「詠物」角度思考,由物及人;也可以借物抒情,由情入理。再就「對象」而言,跟學生演講和跟教師演講也不一樣,跟市民大眾演講和跟某個行業的人演講也不一樣。講者如果不了解「聽眾」是誰,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好演講的。眾所周知,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本身就是一篇上佳的演講辭,因此一直是教材的範文,是論說文章的典範,作者能把握聽眾的需要,在跨越半個世紀的今天再讀,依然令人動容,可見文章的感染力!
語言的「雅」和「俗」
其次,在語言的選擇上,語言的「雅」和「俗」必須把握得好,對象才會產生共鳴,否則如對牛彈琴。比如說,在街頭為市民大眾作競選演講,太雅了,無法打動群眾;在一個專業的集會上,用了粗俗猥褻的話,也會令演講黯然失色!這牽涉到語言、用字、修辭各方面,不能不倍加重視。同時,書面語和口語的協調也十分重要,全是書面語,只在「朗讀文章」,那並不是演講,演講不是新聞報告,要有「講話」的感覺,就必須注意「語調」了。演講語言要在朗讀文章和口語對話之間,太過「書面」、太過「口語」都不行。
語調的不同和變化
再者,在演繹手法上,演講的「語調」也是十分講究的,比如當演講中引入寓言故事,而內容可能涉及不同「角色」時,那麼,因應不同「人物」、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就有不同的語調;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對象又有不同的語調;不同情感的變化,也就有喜、怒、哀、樂各種語調;不同的內容表述,也可以有直述、疑問、感嘆、祈使各種語調等等。像寓言故事「狼和小羊」,須突出小羊的機靈和稚氣、老狼的奸狡和兇殘、敘述者感慨的口吻等都有不同的語調。此外,演講者也可因應內容的需要,運用「獨白」和「對話」等不同處理方式,以配合各種語調變化的需要等等。
內容的組織和安排
總之,論說文「破題立論」,「總─分─總」的結構,乃至論點、論據和論証,善用「歸納法」和「演繹法」等,都值得演講者用心思考!要之,在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上須要注意突出重點、條理分明,因應不同的講題,把關鍵處勾勒得清清楚楚,為內容安排合理分明的序列,讓聽者綜觀全局、了然於胸。再者,由於一般聽講者手上都沒有演講的底稿,要是演講時主次不分、條理不明,聽者如墮霧中,演講的魅力又給打了個折扣!

誰是我們的代言人?

明報‧生活語文

游走在地鐵的迴廊之間,廣告燈箱都齊齊向你招手,護膚品代言人肌膚「水漾豐盈,光芒四射」,纖體代言人都在「SHOW盡女性本錢」,內衣代言人教妳如何展示「聖誕派對中的Deep V魅力」……。廣告是個兵家必爭之地,鬥得難分難解;報刊也是思想的代言人,是人民的「喉舌」,辦報者也以不同「定位」來搶攻有利的陣地。

也許從報刊的名字可以看出端倪。「蘋果」從西方基督教文明以來,就有偷嘗禁果、撕破禁忌等種種象徵意義,君不見報刊商標是給人狠狠咬了一口的蘋果嗎?《蘋果日報》頭版經常讓人「驚嘆」,專為普羅大眾發聲,由於經常跟高官財閥對着幹,「真相」被揭破了,司局長級官員成為頭條人物後只能黯然下台!《明報》由武俠小說家金庸創辦,很自然令人想起其筆下聚眾起義的「明教」群雄。創刊於「港英時期」的《明報》,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民間力量,精闢的社論是升斗市民的代言人。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中大學生報事件,《明報》因沒有「獨善其身」而惹上官非,可是「真理」作出了最後的裁決,法院為社會守住了言論自由的最後一道防線!又如炒得火熱的「掟蕉事件」,主角就是當日《癲狗日報》的創辦人,在立法會上公然向特首投擲香蕉,從語言升級至行動層面,給當權者以一記重拳,是書生論政與街頭抗議之外的另類表達方式,結果「生果金」有幸逃過了一劫!可見,報刊都沒有自設屏障,都沒有玷污自己的名字!假如個人短講或作文題目是:「東方‧太陽‧蘋果」,你又會怎樣演繹?

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不少報刊的名字都跟「光」有關?從上海的《光明日報》起,《東方》《太陽》《明報》,連《星島》都有點點星光。提示是:報刊為什麼是「真理」的代言人?據說,「真理」都是赤裸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