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教學語言和兩文三語

在「母語教學」政策下,目前有兩類學校:一類以廣州話教中文(粵教中),一類以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也就是說,連官方也認同「母語」已包括了粵語和普通話,但微調方案對「普教中」隻字不提,刻意避開了母語的定義問題,沒有面對大中小學正施行「普教中」的現實,無視這個需求和趨勢,是否對得起正試行「普教中」百多所的小學和數十所中學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除了語常會及教育局提供的有限服務外,絕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只得孤軍作戰。
眾所周知,國際上的「漢語」,指的就是普通話,普通話才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香港如果真的要成為地區教育樞紐,而不是一個「方言小社區」,教學語言必須是國際語言。因此,教學語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是馬虎不得的,官方宜從速訂定清晰明確的「語言政策」,減低「方言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海話、潮州話、福建話、四川話都不可能成為教學語言,為什麼廣州話可以?「母語」指的是是民族共同語,語言學家的討論早已塵埃落定,在中國大陸是普通話,在台灣是國語。
香港的教學語言為何論爭不斷?因為「語言政策」向來是個燙手山芋。以「兩文三語」為例,兩文指中文、英文,三語指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本來只是個語言現象,並非「政策」,但由官方說出來,就似乎是一項默認的政策。由於中文的基本概念太複雜,結果引致各種問題叢生。香港的「中文」包括古代漢語(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白話文),文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也因此,近年才出現的「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就令人費解,英國人從來不會說「以英語教英文」,口語絕對不會跟書面語分家的,因為那是天經地義的,毋庸爭辯的。語文本身就包括「語」(口語)和「文」(書面語)兩部分,合則兩利,方言教學一般只是一種特殊的安排,所以內地、台灣最終都以共同語(普通話、國語)教學。可是,香港獨取方言教學,令本來已經複雜的語文問題更形複雜。學生自然而然「我手寫我口」,中文科的聽、說訓練都用廣州話,結果方言夾雜、中英混用,書面語言蕪雜不堪令語文教師百上加斤。
1935年擁有全球各大學共35個名譽學位的胡適先生,就曾大力批評用廣東語編寫課本和用廣東話教學,認為廣東語只是地方語言,流行地區狹小。大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國語」未見普及,「港式中文」更變本加厲,在「潮語」、「火星文」、短訊和網絡交談進一步推波助瀾下,令語言污染問題達至前所未有的極點!學生的「書面中文」跟粵方言口語無異,與「標準漢語」背道而馳。目前,倡議「言(口語、普通話)文(書面語、白話文)一致」的教學,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有望可以正本清源,讓語文教學重回正軌!
原載2009年2月23日第554期《教協報》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554/teacher_place.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