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教院「正名」,理據何在?

原載《信報》2009年3月2日
香港教育學院 中文學系 教育政策論壇

教資會「否決」教院正名,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
一直以來,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的資源,董特首固然「絕不手軟」,曾特首也以教育樞紐為願景,均見出主政者不乏高瞻遠矚的思維,為教改傾心盡力,令人欽佩!可是,如今教資會「否決」教院正名,卻與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正名」失敗,原因何在?教資會指「發展多學科的教學環境」和「強化院校的研究能力」為箇中關鍵。教院既未達標,落選自是理所當然。本文謹就以上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
首先,香港絕對需要一所教育大學。強如北京師範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如果沒有「大學」之名,恐怕也沒有今天的成就。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是一顆世界級的明珠,而竟沒有一所教育型大學,在人材培訓上交一張白卷,無論如何都難以自圓其說!繁榮如香港,沒有一所教育型大學,基礎教育如何辦得好?要成為國際人材薈萃之地,幾近緣木求魚!
其次,儘管「發展多學科的教學環境」和「強化院校的研究能力」是師訓院校「主流轉型路徑」,難道教院就不可以朝著「非主流的轉型路徑」發展?教育是百年大業,今日之主流,恐為他日之末流,實難定論。一個多元而開明的社會,本來就該有容納不同類型大學的胸襟氣度,而非強求劃一、削足適履。正如立法會應有不同黨派,社會應有多元文化一樣。教協會長張文光開宗明義就指出:「教資會過往為八大院校分工,教院被分工全力做師訓,但現時卻以教院學科單一作為拒絕正名理由,對教院不公平。」依此,教院理應按其本身的優勢,發展成一所獨具特色的教育大學。教院由前身的羅富國師範、葛量洪師範、柏立基師範合併而成,深厚的傳統、豐富的經驗,不容否定。只要繼續在師訓教育、學校支援的已有基礎上,致力提升研究實力,三頭並進,才更有利於本港獨特的教學文化生態。
再者,人材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教育大學」正是人材培訓的搖籃,而人材培訓跟職業技能訓練絕對不能等量齊觀!人材培訓者目光遠大,是未來社會的明燈,只有「教育大學」才能吸引尖子、壯大優良的師資隊伍。王安石〈材論〉說:「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教院有大學之實,而無大學之名,實至而名不歸,收生能力已吃虧,人材不足,如何發展研究實力?即使能開辦多學科,在大學收生競爭中只能處於下風。今天,傳道、授業、解惑以外,更多更多的任務都落在老師的頭上,非優秀之材不足以勝任課改之重任,沒有優秀人材,即使當局投入再龐大的教育資源,只能事倍功半;沒有優秀的教師,最好的課程也不過紙上談兵而已!
最後,香港位置優越、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語言上有「兩文三語」的優勢,文化上有中西交匯之利便,如能樹立一所專注發展教育的大學,必能進一步提升教育在香港社會的地位,才有可能帶領香港成為真正的教育樞紐。今日的香港,昔日的長安,都是國際學者、人材薈萃之地!在光纖時代,「時機」尤須好好把握。如今教院既已上下一心,士氣高昂,發展又具見成效,主事者倘能早著先鞭,助其「正名」,對於香港未來的教育發展實有百利而無一害!
古語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必先有伯樂確認其的身份,給予應有的名份、上好的飼料,「實至名歸」的千里馬才會力足氣盛,才能昂首挺胸、日行千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