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界歷來都是最寂寞的,想不到連比賽也不例外。
中文詩公開賽初選結果選出優勝作品,大會近兩年均安排面試,原先的作用是確定得獎人身分,看看有沒有請人代作或抄襲成份,自去年舉行以來,各評判均認為值得繼續。此項安排當時是由我提出的,而這兩年我都參與其中,從初選到面試,兩年來,新詩公開組和學生組均由我和另一評判主持。
去年可謂風平浪靜,沒有甚麼「異象」。今年可不同了,經面試後,發現很多作者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不容易就此定奪作者請人代作,但畢竟令人生疑。其次,部分作者無法解釋自己所作的句子,甚至以「我也不明白自己為甚麼這樣寫」,或以「當時想到甚麼就寫甚麼,不知道怎樣解釋」等作為「理由」敷衍了事,令一眾評判都無法接受。這裡邊就觸及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首先,談創作態度。創作雖然是很個人的事情,但如果連作者也不知其所以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關係到作者是否認真創作的問題。這樣的創作態度本身就有不值得恭維,如果再以「朦朧」作為藉口,任意驅詞遣字,恐怕只會愈走愈遠,以至迷途而不知返。此其一。
其二,談創作水平。作者嘗試解釋自己的創作動機以及詩作內容,結果花上三四分鐘才說個明白。我提出疑問:「要花數分鐘才說得清楚的東西,你用一句詩就能交代清楚了嗎?」眼前的不是大詩人,不過還很自信的說:「我覺得這樣寫是合適的」。這是言不盡意,心有餘而力不足!
其三,談創作對象。詩是用文字寫成的,而文字是用來溝通的,語言可以不斷變化,而作家也有權創造新詞匯,但仍應以能達意、能溝通為目標,也必須讓讀者看懂──至少受過正統中文系訓練的的高級讀者看得懂。歷代的大詩人都在創造新詞上作過貢獻,這毋庸多說。但那是經過長期錘鍊磨厲的結果,詩人在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又一顆丹來,非一朝一夕可成。面前這位「詩人」卻把一些陌生化的詞匯搬來弄去,連自己也為之語塞,無論如何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當然作家可以關起門來創作,但只要你的作品公之於世,必然有讀者,有讀者就須考慮讀者是否可以解讀作品,那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以上是綜合各人面試所得出的整體結論,當然也有水準相當不錯的作品。最後,各組名次來了一個乾坤大挪移,初選的冠軍給降了三級,變成優異,亞軍給降了兩級,也變成優異。除了面試因素以外,如果就詩論詩,我們一致認為,有一篇作品顯然連詩的資格也欠奉。這又出現另一個問題,即新詩的形式和內容的問題,即甚麼是詩的老問題。但無論如何,詩應有詩意、詩眼,有詩的語言和形象性,這是無可置疑的。如果一首「詩」,只是幾組順口溜組成的標語和口號,雖然唸起來也朗朗上口,雖然也有切合題旨,內容也合乎題目的要求,但跟詩也許還是有很大很大距離的。
後來晚飯時,問起近體詩組的情況,評判也表示名次經過調動,啊!難道真箇是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這夜,我久久不能入睡。心想,未來的詩壇會怎樣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