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普通話教學交流會剛結束,我有幸參與其中。
早上十時多從上水家長會趕往會場,十時四十五分,剛開始分組討論。細心聆聽各位前輩的高見,發現大家的看法十分接近。我提出自己的想法,例如以「功能性」來組織教學內容的局限,以及提出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問題,沒想到竟得到大家的認同和積極的回應。
我提出著重「功能性」的大學普通話課程怎樣跟中小學課程的接軌和延伸,又提出加入戲劇對話及情境模擬等作為教學活動和評核模式,與會者不獨贊同,也認為目前的交際性功能十分局限,除了內容不斷重複,令師生的教與學均缺乏應用的變化外,也有同工提出思維層次的問題。是的,普通話不是外語,也不是完全的第二語言,用「對外漢語」的教學模式顯然有欠周延,以日常交談為例,目前的教學仍停留在低層次,學生一般無法就特定的課題進行高層次交談和討論,更遑論思辯。最後大家幾乎得出一致的結論──普通話課程應結合學科來教授,例如中文課程以普通話教學即為最典型的例子。而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已走在前端,數年前已率先推行,其他院校還在探討階段。
普通話課程以聽說為訓練重點,在過渡至全面以普通話作為授課語言之前,獨立的普通話科宜重新考慮它的內涵,以朗讀和對話為主要模式的課程設計,是時候作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