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有人說:「作為美國總統來說,奧巴馬實在太年輕了。」說這句話的人有可能是中國人。為什麼?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當中,認為少年有太高的成就不一定好,所以有「少年得志」的講法,含有貶義。相反,「年少老成」卻是讚揚年青人穩重沉實的一句話,細心想一想,當中實在包含不少寶貴的人生經驗!「少年得志」這句話的目的是勸勉年輕人要戒掉浮噪自滿的陋習,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即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中國人認為凡事都不應走向極端,應該取其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就指出無論過分和不及,都同樣是各走極端,因此都不足取。但並不表示人沒有立場,所以又有「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的說法,不取極端的同時,人必須懂得「權變」,因應情況作出調整,而非一成不變。應用在待人處事上,不主張過分堅持己見,認為可以減少與人爭執磨擦的機會,以免對自己構成不利;在工作上,也不主張太過計較成敗得失,認為這樣會令人患得患失。人應保持不悲不喜的狀態,心理才會平衡。對於經常日理萬機,掌管重大決策的領導者來說,有助保持理性,作出明智的決定。中國文化本來就蘊含現代管理學的智慧,值得大家深思和學習。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同檯吃飯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時至今日,每逢冬至和年三十晚,中國人無論怎樣忙碌,都會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古代中國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社會,農民一年四季都忙個不停,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中,只有「冬至」和「春節」這段時間才稍有閒暇,難得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當然樂聚天倫、閒話家常了。古代人生活十分簡樸,既沒有電視作伴,也沒有電話騷擾,大家喝口熱騰騰的清湯,手拿一碗自家種的米飯,算是最大的享受了!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小孩,所謂「長幼有序」,年輕的要為年長的添菜加飯,是基本的「禮」。要是遇上有客人來訪,作主人家的更要設法添菜加湯,甚至不惜把天天下蛋的雞都給宰掉,把陳年米酒拿出來喝個清光,為的是讓客人吃得好,令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吃飯時,餸菜依次排開,大家圍著圓桌,一尾魚,有人吃魚頭魚尾,也有人吃魚肚魚背,絕不浪費,非常環保。一桌飯體現出了「互補」、「調和」,正是中國文化最精彩之處。反觀西方人用餐,一人一碟,好處是人人平等,但吃過而吃不完的,就很少與鄰座分享了。由此,我們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精彩微妙之處!
時至今日,每逢冬至和年三十晚,中國人無論怎樣忙碌,都會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古代中國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社會,農民一年四季都忙個不停,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中,只有「冬至」和「春節」這段時間才稍有閒暇,難得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當然樂聚天倫、閒話家常了。古代人生活十分簡樸,既沒有電視作伴,也沒有電話騷擾,大家喝口熱騰騰的清湯,手拿一碗自家種的米飯,算是最大的享受了!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小孩,所謂「長幼有序」,年輕的要為年長的添菜加飯,是基本的「禮」。要是遇上有客人來訪,作主人家的更要設法添菜加湯,甚至不惜把天天下蛋的雞都給宰掉,把陳年米酒拿出來喝個清光,為的是讓客人吃得好,令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吃飯時,餸菜依次排開,大家圍著圓桌,一尾魚,有人吃魚頭魚尾,也有人吃魚肚魚背,絕不浪費,非常環保。一桌飯體現出了「互補」、「調和」,正是中國文化最精彩之處。反觀西方人用餐,一人一碟,好處是人人平等,但吃過而吃不完的,就很少與鄰座分享了。由此,我們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精彩微妙之處!
君子之德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身邊朋友的孩子出生,家長都會買塊玉給孩子,甚至為孩子取名為「玲」、「琳」、「瑤」、「瑛」、「瑜」等,全都以玉字為偏旁,為什麼?原來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禮記》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說文解字》認為玉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都是人人嚮往的;《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強調在學習中要經過磨練;老師的教誨,被稱為「金玉良言」,也強調在品德情意上對學生的影響力。
佩帶玉器的人都知道,玉吸收了人的體溫後,玉的色澤更美、更溫、更潤,因此佩玉的人都不輕易把隨身佩玉送給別人,除非是至親,或男女作定情信物,於是玉又有了特別的意義,成了互通情愫的姻緣石了!
玉其實是石的一種,平凡中自有不平凡之處。現代人追求美,重視打扮,本來無可厚非,假如能多注重內涵,令內外兼美,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相對於鑽石、黃金來說,玉就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了。佩玉的人要對得起君子之德,就必須修身立品,切勿「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玉取名的朋友,也不要辜負自己的名字,要以德才兼備的君子為目標!
身邊朋友的孩子出生,家長都會買塊玉給孩子,甚至為孩子取名為「玲」、「琳」、「瑤」、「瑛」、「瑜」等,全都以玉字為偏旁,為什麼?原來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禮記》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說文解字》認為玉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都是人人嚮往的;《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強調在學習中要經過磨練;老師的教誨,被稱為「金玉良言」,也強調在品德情意上對學生的影響力。
佩帶玉器的人都知道,玉吸收了人的體溫後,玉的色澤更美、更溫、更潤,因此佩玉的人都不輕易把隨身佩玉送給別人,除非是至親,或男女作定情信物,於是玉又有了特別的意義,成了互通情愫的姻緣石了!
玉其實是石的一種,平凡中自有不平凡之處。現代人追求美,重視打扮,本來無可厚非,假如能多注重內涵,令內外兼美,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相對於鑽石、黃金來說,玉就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了。佩玉的人要對得起君子之德,就必須修身立品,切勿「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玉取名的朋友,也不要辜負自己的名字,要以德才兼備的君子為目標!
夫妻之道和師生關係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中國文化是相當早熟的文化,像「五倫」當中的夫妻之道,就很值得現代人思考借鏡了。兩情相悅,愛情容易變得不理智,古人對夫妻的相處之道,強調重「愛」的同時,也重「敬」。所以有夫婦「相敬如賓」的講法。現代人重視個人自由,久之,忘記了互相尊重是必須的。相見好、同住難,兩個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人,結婚後要一起生活,「相敬」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尊重對方的喜好,尊重對方的私隱等。如果認為婚後對方已屬於自己所有,這種佔有式的愛情恐怕不會長久。由此,我們會明白「相敬如賓」在離婚率高企的現代社會,實在有其重要的意義!
同樣地,古代的老師是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學生尊重老師,甚至有「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說法。反觀現代的師生關係偏重於授業、解惑,而且有功利主義的傾向,部分學校淪為學店,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在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下,補習社標榜分數,以成績作招徠,師生關係已跟市場交易沒有明顯的分別,教師成了知識的小販,學生只是拿父母的血汗錢去換取知識的消費者,商業觀念侵蝕了純樸的師生關係,因此,敬師觀念就值得我們重新反思了!
中國文化是相當早熟的文化,像「五倫」當中的夫妻之道,就很值得現代人思考借鏡了。兩情相悅,愛情容易變得不理智,古人對夫妻的相處之道,強調重「愛」的同時,也重「敬」。所以有夫婦「相敬如賓」的講法。現代人重視個人自由,久之,忘記了互相尊重是必須的。相見好、同住難,兩個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人,結婚後要一起生活,「相敬」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尊重對方的喜好,尊重對方的私隱等。如果認為婚後對方已屬於自己所有,這種佔有式的愛情恐怕不會長久。由此,我們會明白「相敬如賓」在離婚率高企的現代社會,實在有其重要的意義!
同樣地,古代的老師是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學生尊重老師,甚至有「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說法。反觀現代的師生關係偏重於授業、解惑,而且有功利主義的傾向,部分學校淪為學店,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在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下,補習社標榜分數,以成績作招徠,師生關係已跟市場交易沒有明顯的分別,教師成了知識的小販,學生只是拿父母的血汗錢去換取知識的消費者,商業觀念侵蝕了純樸的師生關係,因此,敬師觀念就值得我們重新反思了!
美文如美女
生活語文﹕美文如美女 2009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減去六磅十二吋」就是標準身形?當整容抽脂、豐胸瘦身成為時尚,審美標準也從重「質化」到「量化」。窈窕曲線、三圍尺碼彷彿成了女性魅力的唯一標準,在市場上有價有市,影壇、樂壇、廣告模特兒,千面如一,成為一時之風尚。
如此說來,楊玉環太胖、林黛玉太弱,一點都不美!難怪《長恨歌》 非學生精讀之文,《紅樓夢》也非學生必讀之書了。中國語文科有「文學單元」,重視欣賞新詩、散文、小說、戲劇之美。文學之美不僅在表層,而尤重內涵,所謂「言志」、「抒情」,重在「言之有物」。古人重視朗讀,就為了反覆涵泳詩文的內涵,聲聲入耳,美得令人心動,美得令人神遊物外,就進入感悟的層次了。如果未有「感性」體會,卻急於去作「知性」分析、綜合,當然是難以進入欣賞之門的。
人是天生愛美的動物,所以從《詩經》到《紅樓夢》都不乏俊男美女,今天港姐港男、校花校草選舉,已成必備節目。目下的美女都有共同點:熱情、開朗、愛扮鬼臉、打扮時髦性感,裙子短得像美少女戰士,而總有點冬樹、夏美的神經質,或傻乎乎的像楊丞琳 。美的標準已愈趨單一,所謂「美貌與智慧並重」,仍以美貌為決勝之關鍵。
文學之美又如何?《荷塘月色》美不美?《桃花源記》美不美?能指出順敘、倒敘、插敘,能指出直接、間接描寫,能指出借事、借物、借景抒情,就真能欣賞文學之美嗎?技巧分析只是起步點,絕對不能取代個人感受。文學技巧是一襲輕紗,是華麗的晚服,是七彩的妝容,是臉上的閃粉,像山虎像野豹,當剝去華麗的皮毛,與犬羊何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美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美得令人心動,那就夠了。
文學之美,不能只靠盛裝華服,不能只靠搔首弄姿、擠奶露股。粉雕玉砌的美人兒,只是畫屏上的鴛鴦、鷓鴣,一張亮麗的臉譜而已,怎及得上枝上的黃鶯,軟語輕聲、善解人意,活脫脫令人歡喜?中國傳統重視自然之美,強調渾然天成、重視整全的感受,反對過分爭奇鬥巧、窮力追新的文字;中國文化以情為本,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認為有真情實感者方為「上品」。香港公開考試曾以「檸檬茶」為題,令一眾師生為之語塞,為什麼?誰曾為一飲而盡的檸檬茶動過真情?我不曉得。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感動,要感動別人,難矣哉!欣賞美文跟欣賞美女的共通處,首先得用心觀察、用心體會。去掉濃妝艷抹,虛浮誇飾靠邊站,你會發現,那些純樸開朗、素顏美肌的女孩,總叫人願意一看再看!內容空洞,只靠技巧包裝的文字,只會令人吃不消,只會令人昏昏欲睡!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因此,寫詩比較含蓄,寫散文就比較直接,從藝術角度看,詩的「無言之美」更豐富,也就更接近藝術了。年輕人充滿浪漫熱情,不妨多讀好詩、多看美文,以增加內涵、變化氣質。如此說來,在商業掛帥、「即食文化」的香港,電影《梅蘭芳》的票房遠遠及不上《家有囍事》,原是司空見慣的,可是,如果你用心去欣賞體會,你會發現,作為文化的精粹,京劇確有豐富的內涵和永恆的魅力!
文: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曹順祥
【明報專訊】「減去六磅十二吋」就是標準身形?當整容抽脂、豐胸瘦身成為時尚,審美標準也從重「質化」到「量化」。窈窕曲線、三圍尺碼彷彿成了女性魅力的唯一標準,在市場上有價有市,影壇、樂壇、廣告模特兒,千面如一,成為一時之風尚。
如此說來,楊玉環太胖、林黛玉太弱,一點都不美!難怪《長恨歌》 非學生精讀之文,《紅樓夢》也非學生必讀之書了。中國語文科有「文學單元」,重視欣賞新詩、散文、小說、戲劇之美。文學之美不僅在表層,而尤重內涵,所謂「言志」、「抒情」,重在「言之有物」。古人重視朗讀,就為了反覆涵泳詩文的內涵,聲聲入耳,美得令人心動,美得令人神遊物外,就進入感悟的層次了。如果未有「感性」體會,卻急於去作「知性」分析、綜合,當然是難以進入欣賞之門的。
人是天生愛美的動物,所以從《詩經》到《紅樓夢》都不乏俊男美女,今天港姐港男、校花校草選舉,已成必備節目。目下的美女都有共同點:熱情、開朗、愛扮鬼臉、打扮時髦性感,裙子短得像美少女戰士,而總有點冬樹、夏美的神經質,或傻乎乎的像楊丞琳 。美的標準已愈趨單一,所謂「美貌與智慧並重」,仍以美貌為決勝之關鍵。
文學之美又如何?《荷塘月色》美不美?《桃花源記》美不美?能指出順敘、倒敘、插敘,能指出直接、間接描寫,能指出借事、借物、借景抒情,就真能欣賞文學之美嗎?技巧分析只是起步點,絕對不能取代個人感受。文學技巧是一襲輕紗,是華麗的晚服,是七彩的妝容,是臉上的閃粉,像山虎像野豹,當剝去華麗的皮毛,與犬羊何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美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美得令人心動,那就夠了。
文學之美,不能只靠盛裝華服,不能只靠搔首弄姿、擠奶露股。粉雕玉砌的美人兒,只是畫屏上的鴛鴦、鷓鴣,一張亮麗的臉譜而已,怎及得上枝上的黃鶯,軟語輕聲、善解人意,活脫脫令人歡喜?中國傳統重視自然之美,強調渾然天成、重視整全的感受,反對過分爭奇鬥巧、窮力追新的文字;中國文化以情為本,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認為有真情實感者方為「上品」。香港公開考試曾以「檸檬茶」為題,令一眾師生為之語塞,為什麼?誰曾為一飲而盡的檸檬茶動過真情?我不曉得。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感動,要感動別人,難矣哉!欣賞美文跟欣賞美女的共通處,首先得用心觀察、用心體會。去掉濃妝艷抹,虛浮誇飾靠邊站,你會發現,那些純樸開朗、素顏美肌的女孩,總叫人願意一看再看!內容空洞,只靠技巧包裝的文字,只會令人吃不消,只會令人昏昏欲睡!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因此,寫詩比較含蓄,寫散文就比較直接,從藝術角度看,詩的「無言之美」更豐富,也就更接近藝術了。年輕人充滿浪漫熱情,不妨多讀好詩、多看美文,以增加內涵、變化氣質。如此說來,在商業掛帥、「即食文化」的香港,電影《梅蘭芳》的票房遠遠及不上《家有囍事》,原是司空見慣的,可是,如果你用心去欣賞體會,你會發現,作為文化的精粹,京劇確有豐富的內涵和永恆的魅力!
文: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曹順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