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4日星期五


中文科重設範文的喜與憂

曹順祥

(前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高級專任導師、中學中文科主任)

201441

 

文言文選材 量大於質

教育局最近公布,文憑試擬在中文科重設範文,令人亦喜亦憂!回顧舊課程中四、中五兩年共26篇範文的年代,古文的數量(詩詞除外)11篇。現在以通行的某教科書為例,高中三年的「講讀」、「導讀」篇章中,文言文只有14(註:按比例應增至16-17),另加18篇白話文,7首詩詞,課文共39篇。當中尚未計入「閱讀理解」和「自習篇章」21篇。換句話說,這60篇構成高中閱讀的基本「養」。現引述該出版社「編輯說明」如下:

「講讀」篇章由老師講授,讓學生精讀,以深入掌握學習重點;「導讀」篇章由老師啟導學生主動學習,鞏固講讀所學;「閱讀理解」篇章供學生自學及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導讀」篇章由老師啟導學生主動學習。何謂「啟導」,要不要老師詳解?這似乎是留給教師去決定。此教科書文言篇章中,〈曹劌論戰〉(左傳)、〈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和〈范進中舉〉(吳敬梓),均置於「導讀」篇章中,根本不可能不由老師「講授」。如果將全部「講讀」篇章(文、白、詩詞加起來)合共是24篇,數量並不少,可老師怎麼教?目前一般學校中文教節每周只有67教節,每節35-40分鐘,除「閱讀」外,尚須處理另外三卷:寫作、說話、聆聽綜合,以及2-3個選修單元和批改大量「校本評核」的「課外閱讀」習作。師生都忙於追趕課程進度,正如鄭燕祥教授提出的「樽頸」效應,即使是教學「高手」,怎樣才能教好這些篇章?

 

中文水平下降,原因何在?

某報教育版第一句說「近年,學生的中文水平下降」。中文水平下降,不始於今日。如上所述,學生的閱讀量未必比以前少,但閱讀作品的質素則顯然下降了。語言源於思想,沒有良好的思維素質,哪有清晰而具條理的思考?如何建構高階「語文能力」?眾所周知,學習經典是提升中文思維能力的良方,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亦非空中樓閣。前人如何思想和寫作?關鍵是閱讀,而最好的「教材」就來自經典,最重要的莫過於世人公認的儒、道、墨、法四大家。

 

文言文選材出了問題

如上所述,文言文份數量比前輕了,同時,選材也出了問題。新舊兩課程共同點是偏重於「儒家」,道家只有〈庖丁解牛〉(舊課程)和〈知魚之樂〉(新課程某教科書),後者亦非道家代表作,至於墨家、法家則並未選入。這樣的輕重失衡,是造成中文課程本身的先天性不足的主因。前人公認儒、道、墨、法四家為主要思想,雖說儒家屬「正統」,但從學習角度而言,「多角度思考」更為重要,過於偏重的結果是思想的營養不良。

 

此外,前人公認「唐宋八大家」是古文典範,舊課程只有〈醉翁亭記〉(歐陽修)、〈六國論〉(蘇洵)、〈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新課程(某教科書)則有〈鈷鉧潭西小丘記〉(柳宗元)、〈醉翁亭記〉(歐陽修)、〈六國論〉(蘇洵)、〈伯夷頌〉(韓愈)、〈遊褒禪山記〉(王安石),是個進步,但仍欠三家,即蘇軾、蘇轍和曾鞏。

 

剛公佈的「範文」有〈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也〉(孟子)、〈勸學〉(荀子)、〈逍遙遊〉(莊子)和〈五蠹〉(韓非子),道家選了有分量的作品,也加入法家,是個進步,四家中,仍沒有墨家的影子。古文八大家也只有〈師說〉(韓愈)、〈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和〈六國論〉(蘇洵)三家而已。

 

目前所學無法應付公開試

任何教育都必然有課程:古代的四書,今天的課程綱要,都是課程。中文既是香港人的母語,學習母語跟學外語明顯不同,除實用文外,當中的文學、文化、品德情意、自學思維,都是學習最基本、最重要元素。如果連目前最多學校採用的一套中文教材,當中都沒有法家和墨家的篇章,那麼,學生能完全「解讀」法家《五蠹》(考評局2012題目)和墨家《公輸》(考評局練習卷)的可能性有多高?

 

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文言文只須「選佳句背誦」,這固然沒有錯,但古人寫文章,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才成為名篇,當中經過無數評論家認定,等於擁有「Q嘜」認証。背誦佳句固然有助寫作上「引經據典」,但文章本身的結構,即起承轉合的「章法」,以及文章的「氣勢」等等,恐怕不是零星背誦佳句可以達致的,只背「佳句」也無法融入學生的生命當中,實在令人惋惜!

 

有論者認為新增的範文分數只佔全卷的百分之六,比以往的聆聽卷還低。佔分高低固然顯示其重要性,但現實的情況也許是:至少這百分之六是「有得讀」,可以穩取的分數。可以想見,這個必考的「範文」勢必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選好、選對「範文」是目前更重要的任務!

 

為何要學習文言文?

台灣詩人、教授余光中曾說:「我寫過的文章,如果把成語及文言句法有關的詞藻拿掉,那作品一定變得鬆懈、冗贅、沒有文采。」是的,學習源於模仿、背誦,學習文言的好處,毋須在此多說。只是當單元「能力」的說法早已成為公認的「定律」,加上取消範文後,「功利」目的影響下,學校的「背默」減少了,考試只考「能力」,默書似乎變得可有可無,其結果是學生的中文基礎更加沒有根柢,少了默書,連帶錯別字也增多了。

 

余光中強調「文章若避免選讀深奧、冷僻的文言文,文言文一樣是很容易讀,許多古典詩詞都不是那麼文言,但精簡的句子卻對學生語文能力大有幫助。」又說:「像三國演義就是很淺的文言,另外如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聊齋誌異等等,都代表不同層次的文言」。

 

2005年,台灣教育部將國文授課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文言文平均比例由65%調降為45%,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由必修改為選修。許多憂心國文教育的藝文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張曉風大聲疾呼:「台灣怎能捨棄這些文化經典?」余光中說:「要把文化內涵落實到生活層面,其中文言經典著作有許多為人處世的思想義理,是放諸百世皆準的道理,皆值得我們學習與保留。所以,不管是論語、孟子或老子、莊子的哲學,都帶給現代人極大的啟示。」余光中在現代文壇大放異彩,其新詩不少是從古文中淬鍊出新的思維。

 

因此,文憑試擬在中文科重設範文,只是個良好的起點,要避免出現負面影響,筆者呼籲教育局認真審視目前的文言文選材,讓儒、道、墨、法四家和古文八大家的比重有合適的比例。為此,在過度期內,筆者編了一本以四家思想為主的選修單元,名為《文化專題:思想與人生》,期望填補這個空缺。長遠而言,還望當局能全面審視中文課程,尤其「講讀」篇章質素,令中文課程的文言文放在更顯要的位置。前車可鑑,請不要重蹈台灣之覆轍!

 

附錄:舊課程26篇中的文言文,共11篇:

1.          曹劌論戰(左傳)
2.          醉翁亭記(歐陽修)
3.          前出師表(諸葛亮)
4.          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5.          六國論(蘇洵)
6.          歸去來辭並序(陶潛)
7.          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
8.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9.          論仁、論君子(論語)
10.      弔古戰場文(李華)
11.      庖丁解牛(莊子)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演講的魅力


補記:這是數年前寫的文稿。因為剛出任「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中學普通話組評判,比賽結束,不得不提示同學一些重點,卻又苦無時間。於是,只好提出要點,卻未能暢所欲言。盼望同學細心閱讀下文,只要好好揣摩,努力耕耘,將來都能成為演辯高手! 演講的魅力 原載:朗文教學通訊2009年1月及2月 筆者近年一直擔任各種公開演講比賽的評判,賽後都有同學來「取經」,希望知道怎樣作一個好的演講,可是,一般比賽時間緊迫,根本不容許跟參賽者有太多的交流討論,而賽後的總評也只能點到即止,難免予人語焉不詳之感。因此,藉本年度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之「全港青年演講比賽」之後,筆者嘗試就歷年所見,談談個人的體會,相信對於一眾有志於提升演講技巧的同學會有一點啟示。同時,近年無論大中小學,都愈來愈重視說話訓練,其中又有「個人短講」環節,箇中道理,與本文所說的「演講」是相通的,讀者如能細心思考,亦當有助把握當中竅門。 誰不想自己的演講充滿魅力?這得從演講的特色談起。 演講跟辯論不同,演講的人在講,有聽眾,卻不會馬上回應;辯論則重在辯,重在詞鋒尖銳、一針見血,所謂唇槍舌劍,對辯者都在刀光劍影之下交鋒。演講跟朗誦又不一樣。演講都有一份稿子,一般是由演講者撰寫,是講者的獨白、講者的心聲;而朗誦的作品一般是他人的,都是早有定評的佳作,朗誦者的「責任」只在演繹,主要通過聲音,把原作者的所思所感還原。《文心雕龍‧知音》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朗誦者就是要把作者的「文心」朗誦出來。因此,演講重在講什麼、怎麼講,而朗誦者一般沒有「朗誦什麼」的煩惱,只有「如何朗誦」的問題。 演講需要稿子。凡是精彩的演講,「稿子」首先必然是一篇精彩絕倫的文章。因此,演講者得為每一次演講花最大的精力去撰寫一份出類拔萃的演講辭。這是準備演講的第一步。如果好文章有了,就是怎樣把好文章「講出來」,講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演」,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演講」。也因此,有人乾脆就把重點放在「演」的部分,於是隨手拿來一篇內容空洞的「稿子」,即使孔子再生,手執這麼一份講稿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好演講的!即使說者口才如何了得,表達得再精彩,內容也是空洞乏味的,再多的花言巧語不過是「作秀」而已!尤有甚者,如果把「演講」演成了話劇和舞台劇,表情、動作、語調過度誇張,也不是好的演講。正如《文心雕龍》說:「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演講要能把握演講本身的特點,才能做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才能有動人的力量! 具有魅力的演講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內容選材上,演講者首先要對「題目」和「對象」有充分的了解。就題目而言,「京奧印象」和「金牌的背後」就很不一樣。前者可以比較隨意談談個人的印象,只要不是故作驚人之論,一般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後者則比較具體,努力堅持、汗水辛酸等等,都可以講,只是怎樣講得更有說服力吧了。即便是最平凡的題目,講者也須「言之有物」,不能無的放矢!像「檸檬茶」這樣的題目,不妨從的「詠物」角度思考,由物及人;也可以借物抒情,由情入理。再就「對象」而言,跟學生演講和跟教師演講也不一樣,跟市民大眾演講和跟某個行業的人演講也不一樣。講者如果不了解「聽眾」是誰,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好演講的。眾所周知,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本身就是一篇上佳的演講辭,因此一直是教材的範文,是論說文章的典範,作者能把握聽眾的需要,在跨越半個世紀的今天再讀,依然令人動容,可見文章的感染力! 其次,在語言的選擇上,語言的「雅」和「俗」必須把握得好,對象才會產生共鳴,否則如對牛彈琴。比如說,在街頭為市民大眾作競選演講,太雅了,無法打動群眾;在一個專業的集會上,用了粗俗猥褻的話,也會令演講黯然失色!這牽涉到語言、用字、修辭各方面,不能不倍加重視。同時,書面語和口語的協調也十分重要,全是書面語,只在「朗讀文章」,那並不是演講,演講不是新聞報告,要有「講話」的感覺,就必須注意「語調」了。演講語言要在朗讀文章和口語對話之間,太過「書面」、太過「口語」都不行。 再者,在演繹手法上,演講的「語調」也是十分講究的,比如當演講中引入寓言故事,而內容可能涉及不同「角色」時,那麼,因應不同「人物」、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就有不同的語調;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對象又有不同的語調;不同情感的變化,也就有喜、怒、哀、樂各種語調;不同的內容表述,也可以有直述、疑問、感嘆、祈使各種語調等等。像寓言故事「狼和小羊」,須突出小羊的機靈和稚氣、老狼的奸狡和兇殘、敘述者感慨的口吻等都有不同的語調。此外,演講者也可因應內容的需要,運用「獨白」和「對話」等不同處理方式,以配合各種語調變化的需要等等。 總之,論說文「破題立論」,「總─分─總」的結構,乃至論點、論據和論証,善用「歸納法」和「演繹法」等,都值得演講者用心思考!要之,在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上須要注意突出重點、條理分明,因應不同的講題,把關鍵處勾勒得清清楚楚,為內容安排合理分明的序列,讓聽者綜觀全局、了然於胸。再者,由於一般聽講者手上都沒有演講的底稿,要是演講時主次不分、條理不明,聽者如墮霧中,演講的魅力又給打了個折扣!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久違了,博客 沒有寫作,日子遠矣 方才發現 時光逝去 速度竟超乎想像 野馬也,塵埃也 有所待乎? 夢亦翩翩 醒兮醉兮 夢亦隨之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港男港女


生活語文﹕港男港女
2009.6.11

【明報專訊】「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愛:他可以買菜燒飯拖地而不覺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覺得自己卑賤,他可以輕聲細語地和女人說話而不覺得自己少了男子氣概,他可以讓女人逞強而不覺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賞妻子成功而不覺得自己就是失敗」。——龍應台《啊,上海男人》

雖然男女兩性不應處於對立面,但當討論女性地位、女性形象時,難免會以男性地位、男性形象作為參照。近日港女的討論仍方興未艾,像父親節一樣,論熱鬧程度,永遠比不上母親節,究其原因,港女之所以引起廣泛討論,因為過去一個世紀,兩性權力明顯有了很大的轉變。傳統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也因此,「齊人之福」是不少港男的夢想,準確一點,是幻想。但21世紀,女權高漲,女性地位早已與男性並駕齊驅,且猶有過之,「男人之苦」也就更加呼之欲出了。
其實,文中的上海男人,也不難在香港的大型超級商場找到大量「人辦」,而不少港男竟又樂意為之,豈不怪哉?今天,據說不少港男聯袂北上尋找另一半,在羅湖口岸用一卡兩號與愛人打情罵俏,而馬英九當了總統後,更多台灣男子在浦東機場抱着長髮飄飄的上海姑娘。這樣下去,兩岸三地之中,敵眾我寡,港女只能處於弱勢。在市場供求影響下,港女的出路大抵不出二途:一是自我增值,尋回昔日傳統婦女的美德,要溫柔得像飾演小喬的林志玲,即使沒有美少女廚神的豐姿和廚藝,也該有熊黛林一樣的身段和晶瑩亮麗的肌膚,或者舒淇的風情和嫵媚……,這樣,自然有大量港男心甘情願拜倒石榴裙下;一是壁壘分明,與港男徹底劃清界線,閨中密友自組女性小圈子,前呼後應,一起努力掙錢,買樓供車,自食其力,過其優皮生活,絕不仰仗男人。
電影《非誠勿擾》並非完全杜撰,現實中,找不到女伴的好男人確實為數不少,因着各種理由要再找個男人的好女人也多如牛毛,而天天埋怨好男人實在太少的好女人也充斥在SOGO和海港城之間。電影《保持通話》中,古天樂是現代版好父親形象之典範,跟朱自清《背影》中的嚴父形象自有天淵之別,而大S的慈母形象卻顯得陳舊而老套。現在看來,也許龍應台的《目送》寫父親、自己和兒子三代,更能表現出今天物質豐裕社會中父女、母子間之疏離,輕描淡繪之中,令人有種種難以言說的悲哀!
今天的白髮婆婆,昔日的如花少女。港男港女都需要成長的磨練。
也許,港男當上了慈父,不再吊兒郎當;也許,港女當上了慈母,不再任性刁蠻。但,這畢竟是也許。當你回頭看看近年離婚數字節節攀升,又不得不令人憂慮……。大家不妨嘗試列出好男人和好女人的十大必備條件,看看身邊的男女性朋友當中能擁有幾項的,你就應該明白,100年後,港男港女仍是個超級熱門的話題。也許,在立法會以外,不幸地,這樣的論題竟比五四、六四、五一二有更多值得討論的空間,尤其在互聯網這樣一個廣闊無垠的天地。
■作者簡介
曹順祥,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主任,主要研究範圍包括中國語文、中國古典文學及普通話教學,已出版《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論文集,並主編由優質教育基金出版之《中國語文》初中版教材三冊。
文: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 曹順祥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奧巴馬太年輕了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有人說:「作為美國總統來說,奧巴馬實在太年輕了。」說這句話的人有可能是中國人。為什麼?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當中,認為少年有太高的成就不一定好,所以有「少年得志」的講法,含有貶義。相反,「年少老成」卻是讚揚年青人穩重沉實的一句話,細心想一想,當中實在包含不少寶貴的人生經驗!「少年得志」這句話的目的是勸勉年輕人要戒掉浮噪自滿的陋習,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即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中國人認為凡事都不應走向極端,應該取其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就指出無論過分和不及,都同樣是各走極端,因此都不足取。但並不表示人沒有立場,所以又有「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的說法,不取極端的同時,人必須懂得「權變」,因應情況作出調整,而非一成不變。應用在待人處事上,不主張過分堅持己見,認為可以減少與人爭執磨擦的機會,以免對自己構成不利;在工作上,也不主張太過計較成敗得失,認為這樣會令人患得患失。人應保持不悲不喜的狀態,心理才會平衡。對於經常日理萬機,掌管重大決策的領導者來說,有助保持理性,作出明智的決定。中國文化本來就蘊含現代管理學的智慧,值得大家深思和學習。

同檯吃飯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時至今日,每逢冬至和年三十晚,中國人無論怎樣忙碌,都會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古代中國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社會,農民一年四季都忙個不停,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中,只有「冬至」和「春節」這段時間才稍有閒暇,難得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當然樂聚天倫、閒話家常了。古代人生活十分簡樸,既沒有電視作伴,也沒有電話騷擾,大家喝口熱騰騰的清湯,手拿一碗自家種的米飯,算是最大的享受了!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小孩,所謂「長幼有序」,年輕的要為年長的添菜加飯,是基本的「禮」。要是遇上有客人來訪,作主人家的更要設法添菜加湯,甚至不惜把天天下蛋的雞都給宰掉,把陳年米酒拿出來喝個清光,為的是讓客人吃得好,令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吃飯時,餸菜依次排開,大家圍著圓桌,一尾魚,有人吃魚頭魚尾,也有人吃魚肚魚背,絕不浪費,非常環保。一桌飯體現出了「互補」、「調和」,正是中國文化最精彩之處。反觀西方人用餐,一人一碟,好處是人人平等,但吃過而吃不完的,就很少與鄰座分享了。由此,我們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精彩微妙之處!

君子之德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身邊朋友的孩子出生,家長都會買塊玉給孩子,甚至為孩子取名為「玲」、「琳」、「瑤」、「瑛」、「瑜」等,全都以玉字為偏旁,為什麼?原來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禮記》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說文解字》認為玉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都是人人嚮往的;《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強調在學習中要經過磨練;老師的教誨,被稱為「金玉良言」,也強調在品德情意上對學生的影響力。
佩帶玉器的人都知道,玉吸收了人的體溫後,玉的色澤更美、更溫、更潤,因此佩玉的人都不輕易把隨身佩玉送給別人,除非是至親,或男女作定情信物,於是玉又有了特別的意義,成了互通情愫的姻緣石了!
玉其實是石的一種,平凡中自有不平凡之處。現代人追求美,重視打扮,本來無可厚非,假如能多注重內涵,令內外兼美,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相對於鑽石、黃金來說,玉就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了。佩玉的人要對得起君子之德,就必須修身立品,切勿「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玉取名的朋友,也不要辜負自己的名字,要以德才兼備的君子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