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港男港女


生活語文﹕港男港女
2009.6.11

【明報專訊】「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愛:他可以買菜燒飯拖地而不覺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覺得自己卑賤,他可以輕聲細語地和女人說話而不覺得自己少了男子氣概,他可以讓女人逞強而不覺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賞妻子成功而不覺得自己就是失敗」。——龍應台《啊,上海男人》

雖然男女兩性不應處於對立面,但當討論女性地位、女性形象時,難免會以男性地位、男性形象作為參照。近日港女的討論仍方興未艾,像父親節一樣,論熱鬧程度,永遠比不上母親節,究其原因,港女之所以引起廣泛討論,因為過去一個世紀,兩性權力明顯有了很大的轉變。傳統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也因此,「齊人之福」是不少港男的夢想,準確一點,是幻想。但21世紀,女權高漲,女性地位早已與男性並駕齊驅,且猶有過之,「男人之苦」也就更加呼之欲出了。
其實,文中的上海男人,也不難在香港的大型超級商場找到大量「人辦」,而不少港男竟又樂意為之,豈不怪哉?今天,據說不少港男聯袂北上尋找另一半,在羅湖口岸用一卡兩號與愛人打情罵俏,而馬英九當了總統後,更多台灣男子在浦東機場抱着長髮飄飄的上海姑娘。這樣下去,兩岸三地之中,敵眾我寡,港女只能處於弱勢。在市場供求影響下,港女的出路大抵不出二途:一是自我增值,尋回昔日傳統婦女的美德,要溫柔得像飾演小喬的林志玲,即使沒有美少女廚神的豐姿和廚藝,也該有熊黛林一樣的身段和晶瑩亮麗的肌膚,或者舒淇的風情和嫵媚……,這樣,自然有大量港男心甘情願拜倒石榴裙下;一是壁壘分明,與港男徹底劃清界線,閨中密友自組女性小圈子,前呼後應,一起努力掙錢,買樓供車,自食其力,過其優皮生活,絕不仰仗男人。
電影《非誠勿擾》並非完全杜撰,現實中,找不到女伴的好男人確實為數不少,因着各種理由要再找個男人的好女人也多如牛毛,而天天埋怨好男人實在太少的好女人也充斥在SOGO和海港城之間。電影《保持通話》中,古天樂是現代版好父親形象之典範,跟朱自清《背影》中的嚴父形象自有天淵之別,而大S的慈母形象卻顯得陳舊而老套。現在看來,也許龍應台的《目送》寫父親、自己和兒子三代,更能表現出今天物質豐裕社會中父女、母子間之疏離,輕描淡繪之中,令人有種種難以言說的悲哀!
今天的白髮婆婆,昔日的如花少女。港男港女都需要成長的磨練。
也許,港男當上了慈父,不再吊兒郎當;也許,港女當上了慈母,不再任性刁蠻。但,這畢竟是也許。當你回頭看看近年離婚數字節節攀升,又不得不令人憂慮……。大家不妨嘗試列出好男人和好女人的十大必備條件,看看身邊的男女性朋友當中能擁有幾項的,你就應該明白,100年後,港男港女仍是個超級熱門的話題。也許,在立法會以外,不幸地,這樣的論題竟比五四、六四、五一二有更多值得討論的空間,尤其在互聯網這樣一個廣闊無垠的天地。
■作者簡介
曹順祥,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主任,主要研究範圍包括中國語文、中國古典文學及普通話教學,已出版《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論文集,並主編由優質教育基金出版之《中國語文》初中版教材三冊。
文: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 曹順祥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奧巴馬太年輕了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有人說:「作為美國總統來說,奧巴馬實在太年輕了。」說這句話的人有可能是中國人。為什麼?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當中,認為少年有太高的成就不一定好,所以有「少年得志」的講法,含有貶義。相反,「年少老成」卻是讚揚年青人穩重沉實的一句話,細心想一想,當中實在包含不少寶貴的人生經驗!「少年得志」這句話的目的是勸勉年輕人要戒掉浮噪自滿的陋習,要向別人虛心學習,即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中國人認為凡事都不應走向極端,應該取其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就指出無論過分和不及,都同樣是各走極端,因此都不足取。但並不表示人沒有立場,所以又有「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的說法,不取極端的同時,人必須懂得「權變」,因應情況作出調整,而非一成不變。應用在待人處事上,不主張過分堅持己見,認為可以減少與人爭執磨擦的機會,以免對自己構成不利;在工作上,也不主張太過計較成敗得失,認為這樣會令人患得患失。人應保持不悲不喜的狀態,心理才會平衡。對於經常日理萬機,掌管重大決策的領導者來說,有助保持理性,作出明智的決定。中國文化本來就蘊含現代管理學的智慧,值得大家深思和學習。

同檯吃飯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時至今日,每逢冬至和年三十晚,中國人無論怎樣忙碌,都會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古代中國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社會,農民一年四季都忙個不停,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中,只有「冬至」和「春節」這段時間才稍有閒暇,難得一家人可以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當然樂聚天倫、閒話家常了。古代人生活十分簡樸,既沒有電視作伴,也沒有電話騷擾,大家喝口熱騰騰的清湯,手拿一碗自家種的米飯,算是最大的享受了!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小孩,所謂「長幼有序」,年輕的要為年長的添菜加飯,是基本的「禮」。要是遇上有客人來訪,作主人家的更要設法添菜加湯,甚至不惜把天天下蛋的雞都給宰掉,把陳年米酒拿出來喝個清光,為的是讓客人吃得好,令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吃飯時,餸菜依次排開,大家圍著圓桌,一尾魚,有人吃魚頭魚尾,也有人吃魚肚魚背,絕不浪費,非常環保。一桌飯體現出了「互補」、「調和」,正是中國文化最精彩之處。反觀西方人用餐,一人一碟,好處是人人平等,但吃過而吃不完的,就很少與鄰座分享了。由此,我們才能領略中國文化的精彩微妙之處!

君子之德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身邊朋友的孩子出生,家長都會買塊玉給孩子,甚至為孩子取名為「玲」、「琳」、「瑤」、「瑛」、「瑜」等,全都以玉字為偏旁,為什麼?原來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禮記》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說文解字》認為玉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都是人人嚮往的;《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強調在學習中要經過磨練;老師的教誨,被稱為「金玉良言」,也強調在品德情意上對學生的影響力。
佩帶玉器的人都知道,玉吸收了人的體溫後,玉的色澤更美、更溫、更潤,因此佩玉的人都不輕易把隨身佩玉送給別人,除非是至親,或男女作定情信物,於是玉又有了特別的意義,成了互通情愫的姻緣石了!
玉其實是石的一種,平凡中自有不平凡之處。現代人追求美,重視打扮,本來無可厚非,假如能多注重內涵,令內外兼美,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相對於鑽石、黃金來說,玉就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了。佩玉的人要對得起君子之德,就必須修身立品,切勿「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玉取名的朋友,也不要辜負自己的名字,要以德才兼備的君子為目標!

夫妻之道和師生關係

香港電台:人民人情

中國文化是相當早熟的文化,像「五倫」當中的夫妻之道,就很值得現代人思考借鏡了。兩情相悅,愛情容易變得不理智,古人對夫妻的相處之道,強調重「愛」的同時,也重「敬」。所以有夫婦「相敬如賓」的講法。現代人重視個人自由,久之,忘記了互相尊重是必須的。相見好、同住難,兩個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人,結婚後要一起生活,「相敬」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比如尊重對方的喜好,尊重對方的私隱等。如果認為婚後對方已屬於自己所有,這種佔有式的愛情恐怕不會長久。由此,我們會明白「相敬如賓」在離婚率高企的現代社會,實在有其重要的意義!
同樣地,古代的老師是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學生尊重老師,甚至有「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說法。反觀現代的師生關係偏重於授業、解惑,而且有功利主義的傾向,部分學校淪為學店,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年在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下,補習社標榜分數,以成績作招徠,師生關係已跟市場交易沒有明顯的分別,教師成了知識的小販,學生只是拿父母的血汗錢去換取知識的消費者,商業觀念侵蝕了純樸的師生關係,因此,敬師觀念就值得我們重新反思了!

美文如美女

生活語文﹕美文如美女 2009年3月26日

【明報專訊】「減去六磅十二吋」就是標準身形?當整容抽脂、豐胸瘦身成為時尚,審美標準也從重「質化」到「量化」。窈窕曲線、三圍尺碼彷彿成了女性魅力的唯一標準,在市場上有價有市,影壇、樂壇、廣告模特兒,千面如一,成為一時之風尚。
如此說來,楊玉環太胖、林黛玉太弱,一點都不美!難怪《長恨歌》 非學生精讀之文,《紅樓夢》也非學生必讀之書了。中國語文科有「文學單元」,重視欣賞新詩、散文、小說、戲劇之美。文學之美不僅在表層,而尤重內涵,所謂「言志」、「抒情」,重在「言之有物」。古人重視朗讀,就為了反覆涵泳詩文的內涵,聲聲入耳,美得令人心動,美得令人神遊物外,就進入感悟的層次了。如果未有「感性」體會,卻急於去作「知性」分析、綜合,當然是難以進入欣賞之門的。
人是天生愛美的動物,所以從《詩經》到《紅樓夢》都不乏俊男美女,今天港姐港男、校花校草選舉,已成必備節目。目下的美女都有共同點:熱情、開朗、愛扮鬼臉、打扮時髦性感,裙子短得像美少女戰士,而總有點冬樹、夏美的神經質,或傻乎乎的像楊丞琳 。美的標準已愈趨單一,所謂「美貌與智慧並重」,仍以美貌為決勝之關鍵。
文學之美又如何?《荷塘月色》美不美?《桃花源記》美不美?能指出順敘、倒敘、插敘,能指出直接、間接描寫,能指出借事、借物、借景抒情,就真能欣賞文學之美嗎?技巧分析只是起步點,絕對不能取代個人感受。文學技巧是一襲輕紗,是華麗的晚服,是七彩的妝容,是臉上的閃粉,像山虎像野豹,當剝去華麗的皮毛,與犬羊何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美往往在舉手投足之間,美得令人心動,那就夠了。
文學之美,不能只靠盛裝華服,不能只靠搔首弄姿、擠奶露股。粉雕玉砌的美人兒,只是畫屏上的鴛鴦、鷓鴣,一張亮麗的臉譜而已,怎及得上枝上的黃鶯,軟語輕聲、善解人意,活脫脫令人歡喜?中國傳統重視自然之美,強調渾然天成、重視整全的感受,反對過分爭奇鬥巧、窮力追新的文字;中國文化以情為本,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認為有真情實感者方為「上品」。香港公開考試曾以「檸檬茶」為題,令一眾師生為之語塞,為什麼?誰曾為一飲而盡的檸檬茶動過真情?我不曉得。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感動,要感動別人,難矣哉!欣賞美文跟欣賞美女的共通處,首先得用心觀察、用心體會。去掉濃妝艷抹,虛浮誇飾靠邊站,你會發現,那些純樸開朗、素顏美肌的女孩,總叫人願意一看再看!內容空洞,只靠技巧包裝的文字,只會令人吃不消,只會令人昏昏欲睡!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因此,寫詩比較含蓄,寫散文就比較直接,從藝術角度看,詩的「無言之美」更豐富,也就更接近藝術了。年輕人充滿浪漫熱情,不妨多讀好詩、多看美文,以增加內涵、變化氣質。如此說來,在商業掛帥、「即食文化」的香港,電影《梅蘭芳》的票房遠遠及不上《家有囍事》,原是司空見慣的,可是,如果你用心去欣賞體會,你會發現,作為文化的精粹,京劇確有豐富的內涵和永恆的魅力!

文:香港教育學院高級專任導師曹順祥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教院「正名」,理據何在?

原載《信報》2009年3月2日
香港教育學院 中文學系 教育政策論壇

教資會「否決」教院正名,是個完全錯誤的決定!
一直以來,政府在教育方面投放了大量的資源,董特首固然「絕不手軟」,曾特首也以教育樞紐為願景,均見出主政者不乏高瞻遠矚的思維,為教改傾心盡力,令人欽佩!可是,如今教資會「否決」教院正名,卻與教育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正名」失敗,原因何在?教資會指「發展多學科的教學環境」和「強化院校的研究能力」為箇中關鍵。教院既未達標,落選自是理所當然。本文謹就以上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
首先,香港絕對需要一所教育大學。強如北京師範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如果沒有「大學」之名,恐怕也沒有今天的成就。作為國際都會,香港是一顆世界級的明珠,而竟沒有一所教育型大學,在人材培訓上交一張白卷,無論如何都難以自圓其說!繁榮如香港,沒有一所教育型大學,基礎教育如何辦得好?要成為國際人材薈萃之地,幾近緣木求魚!
其次,儘管「發展多學科的教學環境」和「強化院校的研究能力」是師訓院校「主流轉型路徑」,難道教院就不可以朝著「非主流的轉型路徑」發展?教育是百年大業,今日之主流,恐為他日之末流,實難定論。一個多元而開明的社會,本來就該有容納不同類型大學的胸襟氣度,而非強求劃一、削足適履。正如立法會應有不同黨派,社會應有多元文化一樣。教協會長張文光開宗明義就指出:「教資會過往為八大院校分工,教院被分工全力做師訓,但現時卻以教院學科單一作為拒絕正名理由,對教院不公平。」依此,教院理應按其本身的優勢,發展成一所獨具特色的教育大學。教院由前身的羅富國師範、葛量洪師範、柏立基師範合併而成,深厚的傳統、豐富的經驗,不容否定。只要繼續在師訓教育、學校支援的已有基礎上,致力提升研究實力,三頭並進,才更有利於本港獨特的教學文化生態。
再者,人材是香港最寶貴的資產,「教育大學」正是人材培訓的搖籃,而人材培訓跟職業技能訓練絕對不能等量齊觀!人材培訓者目光遠大,是未來社會的明燈,只有「教育大學」才能吸引尖子、壯大優良的師資隊伍。王安石〈材論〉說:「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教院有大學之實,而無大學之名,實至而名不歸,收生能力已吃虧,人材不足,如何發展研究實力?即使能開辦多學科,在大學收生競爭中只能處於下風。今天,傳道、授業、解惑以外,更多更多的任務都落在老師的頭上,非優秀之材不足以勝任課改之重任,沒有優秀人材,即使當局投入再龐大的教育資源,只能事倍功半;沒有優秀的教師,最好的課程也不過紙上談兵而已!
最後,香港位置優越、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語言上有「兩文三語」的優勢,文化上有中西交匯之利便,如能樹立一所專注發展教育的大學,必能進一步提升教育在香港社會的地位,才有可能帶領香港成為真正的教育樞紐。今日的香港,昔日的長安,都是國際學者、人材薈萃之地!在光纖時代,「時機」尤須好好把握。如今教院既已上下一心,士氣高昂,發展又具見成效,主事者倘能早著先鞭,助其「正名」,對於香港未來的教育發展實有百利而無一害!
古語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必先有伯樂確認其的身份,給予應有的名份、上好的飼料,「實至名歸」的千里馬才會力足氣盛,才能昂首挺胸、日行千里!

教學語言和兩文三語

在「母語教學」政策下,目前有兩類學校:一類以廣州話教中文(粵教中),一類以普通話教中文(普教中)。也就是說,連官方也認同「母語」已包括了粵語和普通話,但微調方案對「普教中」隻字不提,刻意避開了母語的定義問題,沒有面對大中小學正施行「普教中」的現實,無視這個需求和趨勢,是否對得起正試行「普教中」百多所的小學和數十所中學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除了語常會及教育局提供的有限服務外,絕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只得孤軍作戰。
眾所周知,國際上的「漢語」,指的就是普通話,普通話才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香港如果真的要成為地區教育樞紐,而不是一個「方言小社區」,教學語言必須是國際語言。因此,教學語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是馬虎不得的,官方宜從速訂定清晰明確的「語言政策」,減低「方言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上海話、潮州話、福建話、四川話都不可能成為教學語言,為什麼廣州話可以?「母語」指的是是民族共同語,語言學家的討論早已塵埃落定,在中國大陸是普通話,在台灣是國語。
香港的教學語言為何論爭不斷?因為「語言政策」向來是個燙手山芋。以「兩文三語」為例,兩文指中文、英文,三語指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本來只是個語言現象,並非「政策」,但由官方說出來,就似乎是一項默認的政策。由於中文的基本概念太複雜,結果引致各種問題叢生。香港的「中文」包括古代漢語(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白話文),文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也因此,近年才出現的「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就令人費解,英國人從來不會說「以英語教英文」,口語絕對不會跟書面語分家的,因為那是天經地義的,毋庸爭辯的。語文本身就包括「語」(口語)和「文」(書面語)兩部分,合則兩利,方言教學一般只是一種特殊的安排,所以內地、台灣最終都以共同語(普通話、國語)教學。可是,香港獨取方言教學,令本來已經複雜的語文問題更形複雜。學生自然而然「我手寫我口」,中文科的聽、說訓練都用廣州話,結果方言夾雜、中英混用,書面語言蕪雜不堪令語文教師百上加斤。
1935年擁有全球各大學共35個名譽學位的胡適先生,就曾大力批評用廣東語編寫課本和用廣東話教學,認為廣東語只是地方語言,流行地區狹小。大半個世紀以後的今天,「國語」未見普及,「港式中文」更變本加厲,在「潮語」、「火星文」、短訊和網絡交談進一步推波助瀾下,令語言污染問題達至前所未有的極點!學生的「書面中文」跟粵方言口語無異,與「標準漢語」背道而馳。目前,倡議「言(口語、普通話)文(書面語、白話文)一致」的教學,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有望可以正本清源,讓語文教學重回正軌!
原載2009年2月23日第554期《教協報》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ptunews/554/teacher_place.htm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國語教中文 挽國際競爭力


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09.1.21

教學語言微調方案下,教育局原則上不容許彈性班採取「英文書、中文教」模式,並指此舉為避免課堂變成翻譯堂,師生只忙於把英文書譯為中文。依此類推,當局應該反對「中文書、粵語教」的模式才對,因為師生同樣需要「翻譯」,上課時得把粵語口語轉成書面語。為什麼「以粵語教中文」得到當局「批准」?箇中原因,習慣成自然而已!比如地鐵衝門不排隊,坐公共汽車高談闊論旁若無人,過馬路不看紅綠燈等。習慣由長時間造成,一下子改不掉,儘管誰都知道是壞習慣!英文書用英語教,是小學生應有的常識,中文書用最接近書面語的普通話來教,也是顯淺的道理。
香港的母語教學論爭持續多年,似永無終結之日, 就以「中文」一詞為例,在香港,雖然官方沒給出明確的「定義」,大抵包括古代漢語(文言文)和現代漢語(白話文),口語也包括粵語和普通話,文字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因此,「普教中」(即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從一開始就是個「怪胎」,好像「以英語教英文」一樣充滿幽默感。如果有老師敢以方言教英語,「基準」肯定過不了關。可是,以粵方言教標準漢語(中文)卻為官方默許多年,究其原因,是香港這片土地長期口語和書面語分離所致。因習已為常,像《習慣說》的劉蓉,「既久而遂安之」,父親找人把地面填平了,小孩反而不習慣了。語常會提出「普教中」方案,讓有「條件」的學校試行,結果,有資助沒資助的學校(尤其小學)爭相推行,為什麼?哪個家長不想子女將來有競爭力?要成為國際公民,要在全球化下爭一席位,兩文三語必須通曉,否則後果堪虞!由於大家知道「普教中」是大勢所趨,官方也只好「開綠燈」,綠燈既開,問題又來了,怎樣進行「師資培訓」?如何保証「教學質素」?有沒有「成功經驗」?如果主事的官員真的認同「母語教學」,環顧兩岸三地的「母語教學」,大陸12億人,台灣2300萬人都以共同語(普通話、國語)教學,只有香港這蕞爾小島仍用方言教學,難道人家都走錯路了嗎?語文本身就包括「語」(口語)和「文」(書面語)兩部分,合則兩利,也是個常人都能理解的道理。像人人都用兩條腿走路,偏偏有一個人習慣用單腳跳而竟顧盼自豪,卻批評別人用兩條腿走路不一定對。要之,語言有「生活語言」和「社會語言」之別,曾特首、唐司長面見國家領導人時,就必須用「雅言」,方言教中文令「港式中文」與「標準漢語」背道而馳,「書同文」勢將面對嚴峻的挑戰。當發現港人子弟的「語言競爭力」不如人時,恐怕為時已晚了!在全球化下,教育樞紐而用方言教學,能自圓其說嗎?
然則,「母語」指的是什麼?是母親的語言嗎?當然不是。否則,香港的學校早就應該有用上海話教學的,有用潮州話教學的,有用福建話教學的。而這勢必造成亂局,因為各人的母親都不一樣。相信富商李嘉誠也不會把孫子送到用潮州話教學的學校去讀書。語言學家早就指出,「母語」指的是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從古至今,從書院到學校,教學語言都以學習「雅言」為目標,從孔夫子以來都沒有太大改變。「書同文」之後是「語同音」,大陸、台灣已基本做到,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當中並沒有廣州話。內地、台灣花了幾十年時間,已取得了成功,我們呢?現在還在躲躲藏藏,沒有大張旗鼓,為什麼?
總之,中文教育的目標是學習「共同語」而非「母親語」,是學習「官話」而非「家鄉話」,是正式社交場合的「雅言」而非跟母親喝茶聊天的「家庭語」。學校的任務是學習高於方言的「語文」,而語言的「音」跟文字的形、音、義緊密相關,用任何一種方言來學習語文都會顧此失彼,事倍功半。任何一種方言的語音、語義、語法都跟書面語有不少差異,所以「強勢方言」如上海話、北京話、廣州話都只能讓步,共同語教學才有利於我手寫我口。

語義雙關

生活語文﹕文章日期:2008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上文提及,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構成雙關的手法,叫「諧音雙關」,例如最近手機廣告說:「Halloween『0』異優惠 $0機價 $0預繳,真係鬼咁着數」,配合萬聖節而推出的優惠,『0』異諧音「靈異」,難怪說「鬼咁着數」了。其實,雙關還有一種叫「語義雙關」,即利用語音或語義的條件,巧妙地利用漢字「多義性」的特點,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這個意思,而實際上、真正地卻是說另一個意思,例如:祝人人有愛,百事可樂。
「百事可樂」有兩層含義,一為「祝福語」,一為飲品的牌子。廣告把握凡事都祈求好兆頭的心態,故能一語雙關。又如電視台為增加用戶,竟說:「裝人不如自己裝」,意思是偷看(裝)人家不如自己安裝,不禁令人會心微笑,也佩服創作者的心思!
如果聯繫起家傳戶曉的故事,大家可能會想起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都「同根而生」,由同一個母親所生,奈何咄咄相逼,實在令人惋惜!由於巧用「語義雙關」,這經典故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總言之,善用雙關語可以令語言更幽默風趣,不落俗套,表達感情也更含蓄委婉,餘味無窮。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禁忌,也跟「雙關」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為什麼大年初一打破了飯碗,得馬上說歲歲平安?為什麼結婚當天一定要吃蓮子?為什麼吃梨的人盡量不用刀切,而會把整個梨吃掉?生日送禮,為什麼都不會送時鐘? 這都說明禁忌與雙關語的微妙之處!
有時候,為增加生活趣味,或自我安慰,我們都會用雙關語,例如打算到非洲旅行的人,我們都笑他要準備過「非人生活」了;因意外令眼睛受傷的人,如果樂觀一點,不妨說自己當下正是「獨具慧眼」呢!

以聲音打動人心

明報‧生活語文
香港是個商業大都會,商品都得靠廣告去促銷,在縱橫的大街小巷,哪個廣告曾令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影海報說:「成班反斗猩,有聲有色,齊心救地球。」廣告以「猩」諧音「星」,又說「某月某日,群猩出蕉 」,「出蕉」諧音「出招」,鬼馬生動,充滿意趣,令人捧腹。類似的廣告可謂不勝枚舉,例如:「我生活‧工作滿『觸』感」,「足」與「觸」諧音,指出手機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按鍵控制」,突出產品可以用手指「觸碰操作」的優點;人都怕老,所以某護膚品牌以「防患於未『延』」作招徠,巧用「延」與「燃」諧音,聲稱其「抗皺產品」可以阻止皺紋的蔓延加深,聽罷,愛美一族都不敢再猶豫了;某大銀行的廣告說:「您想推動公司發展,我們籌劃一系列『商』贏方案 」,為了宣傳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優質理財服務,「商贏」諧音「雙贏」,利用商人都以「勝利」﹝贏﹞為目標的心理,服務令銀行和中小企都「贏」,構思巧妙,令人絕倒!
到底為甚麼這些廣告能吸引我們?秘訣就是,它們以「聲」動人,善用「雙關」的修辭技巧。眾所周知,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構成雙關的手法,叫「諧音雙關」。由於奇巧的雙關語最能抓住大眾的心,故在芸芸的廣告中獨樹一幟,例如財務公司推出「智易按」計劃,「智」諧音「至」,「至易」即「最易」,突出做按揭既明智又容易,以消除客戶的種種疑慮。回頭再看語文課本的雙關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絲」與「思」雙關,思念綿綿不盡,直至老死成灰,是堅貞不異的愛情自白書;「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情」同音,天氣的陰晴不定,感情的撲朔迷離,竟巧合得令人啞口無言。「雙關」有含蓄委婉的特點,能引發豐富的聯想,令人回味無窮。下次逛街的時候,看看還有哪些廣告用了雙關的修辭技巧吧!
附註:雙關還有一種叫「語義雙關」,限於篇幅,留待下回分解。

演講的魅力

原載:朗文教學通訊2009年1月及2月

筆者近年一直擔任各種公開演講比賽的評判,賽後都有同學來「取經」,希望知道怎樣作一個好的演講,可是,一般比賽時間緊迫,根本不容許跟參賽者有太多的交流討論,而賽後的總評也只能點到即止,難免予人語焉不詳之感。因此,藉本年度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之「全港青年演講比賽」之後,筆者嘗試就歷年所見,談談個人的體會,相信對於一眾有志於提升演講技巧的同學會有一點啟示。同時,近年無論大中小學,都愈來愈重視說話訓練,其中又有「個人短講」環節,箇中道理,與本文所說的「演講」是相通的,讀者如能細心思考,亦當有助把握當中竅門。
演講、辯論、朗誦和話劇
誰不想自己的演講充滿魅力?這得從演講的特色談起。
演講跟辯論不同,演講的人在講,有聽眾,卻不會馬上回應;辯論則重在辯,重在詞鋒尖銳、一針見血,所謂唇槍舌劍,對辯者都在刀光劍影之下交鋒。演講跟朗誦又不一樣。演講都有一份稿子,一般是由演講者撰寫,是講者的獨白、講者的心聲;而朗誦的作品一般是他人的,都是早有定評的佳作,朗誦者的「責任」只在演繹,主要通過聲音,把原作者的所思所感還原。《文心雕龍‧知音》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朗誦者就是要把作者的「文心」朗誦出來。因此,演講重在講什麼、怎麼講,而朗誦者一般沒有「朗誦什麼」的煩惱,只有「如何朗誦」的問題。
演講需要稿子。凡是精彩的演講,「稿子」首先必然是一篇精彩絕倫的文章。因此,演講者得為每一次演講花最大的精力去撰寫一份出類拔萃的演講辭。這是準備演講的第一步。如果好文章有了,就是怎樣把好文章「講出來」,講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演」,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演講」。也因此,有人乾脆就把重點放在「演」的部分,於是隨手拿來一篇內容空洞的「稿子」,即使孔子再生,手執這麼一份講稿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好演講的!即使說者口才如何了得,表達得再精彩,內容也是空洞乏味的,再多的花言巧語不過是「作秀」而已!尤有甚者,如果把「演講」演成了話劇和舞台劇,表情、動作、語調過度誇張,也不是好的演講。正如《文心雕龍》說:「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演講要能把握演講本身的特點,才能做到「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才能有動人的力量!
演講的「題目」和「對象」
具有魅力的演講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在內容選材上,演講者首先要對「題目」和「對象」有充分的了解。就題目而言,「京奧印象」和「金牌的背後」就很不一樣。前者可以比較隨意談談個人的印象,只要不是故作驚人之論,一般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後者則比較具體,努力堅持、汗水辛酸等等,都可以講,只是怎樣講得更有說服力吧了。即便是最平凡的題目,講者也須「言之有物」,不能無的放矢!像「檸檬茶」這樣的題目,不妨從的「詠物」角度思考,由物及人;也可以借物抒情,由情入理。再就「對象」而言,跟學生演講和跟教師演講也不一樣,跟市民大眾演講和跟某個行業的人演講也不一樣。講者如果不了解「聽眾」是誰,是無論如何也作不好演講的。眾所周知,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本身就是一篇上佳的演講辭,因此一直是教材的範文,是論說文章的典範,作者能把握聽眾的需要,在跨越半個世紀的今天再讀,依然令人動容,可見文章的感染力!
語言的「雅」和「俗」
其次,在語言的選擇上,語言的「雅」和「俗」必須把握得好,對象才會產生共鳴,否則如對牛彈琴。比如說,在街頭為市民大眾作競選演講,太雅了,無法打動群眾;在一個專業的集會上,用了粗俗猥褻的話,也會令演講黯然失色!這牽涉到語言、用字、修辭各方面,不能不倍加重視。同時,書面語和口語的協調也十分重要,全是書面語,只在「朗讀文章」,那並不是演講,演講不是新聞報告,要有「講話」的感覺,就必須注意「語調」了。演講語言要在朗讀文章和口語對話之間,太過「書面」、太過「口語」都不行。
語調的不同和變化
再者,在演繹手法上,演講的「語調」也是十分講究的,比如當演講中引入寓言故事,而內容可能涉及不同「角色」時,那麼,因應不同「人物」、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就有不同的語調;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對象又有不同的語調;不同情感的變化,也就有喜、怒、哀、樂各種語調;不同的內容表述,也可以有直述、疑問、感嘆、祈使各種語調等等。像寓言故事「狼和小羊」,須突出小羊的機靈和稚氣、老狼的奸狡和兇殘、敘述者感慨的口吻等都有不同的語調。此外,演講者也可因應內容的需要,運用「獨白」和「對話」等不同處理方式,以配合各種語調變化的需要等等。
內容的組織和安排
總之,論說文「破題立論」,「總─分─總」的結構,乃至論點、論據和論証,善用「歸納法」和「演繹法」等,都值得演講者用心思考!要之,在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上須要注意突出重點、條理分明,因應不同的講題,把關鍵處勾勒得清清楚楚,為內容安排合理分明的序列,讓聽者綜觀全局、了然於胸。再者,由於一般聽講者手上都沒有演講的底稿,要是演講時主次不分、條理不明,聽者如墮霧中,演講的魅力又給打了個折扣!

誰是我們的代言人?

明報‧生活語文

游走在地鐵的迴廊之間,廣告燈箱都齊齊向你招手,護膚品代言人肌膚「水漾豐盈,光芒四射」,纖體代言人都在「SHOW盡女性本錢」,內衣代言人教妳如何展示「聖誕派對中的Deep V魅力」……。廣告是個兵家必爭之地,鬥得難分難解;報刊也是思想的代言人,是人民的「喉舌」,辦報者也以不同「定位」來搶攻有利的陣地。

也許從報刊的名字可以看出端倪。「蘋果」從西方基督教文明以來,就有偷嘗禁果、撕破禁忌等種種象徵意義,君不見報刊商標是給人狠狠咬了一口的蘋果嗎?《蘋果日報》頭版經常讓人「驚嘆」,專為普羅大眾發聲,由於經常跟高官財閥對着幹,「真相」被揭破了,司局長級官員成為頭條人物後只能黯然下台!《明報》由武俠小說家金庸創辦,很自然令人想起其筆下聚眾起義的「明教」群雄。創刊於「港英時期」的《明報》,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民間力量,精闢的社論是升斗市民的代言人。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中大學生報事件,《明報》因沒有「獨善其身」而惹上官非,可是「真理」作出了最後的裁決,法院為社會守住了言論自由的最後一道防線!又如炒得火熱的「掟蕉事件」,主角就是當日《癲狗日報》的創辦人,在立法會上公然向特首投擲香蕉,從語言升級至行動層面,給當權者以一記重拳,是書生論政與街頭抗議之外的另類表達方式,結果「生果金」有幸逃過了一劫!可見,報刊都沒有自設屏障,都沒有玷污自己的名字!假如個人短講或作文題目是:「東方‧太陽‧蘋果」,你又會怎樣演繹?

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不少報刊的名字都跟「光」有關?從上海的《光明日報》起,《東方》《太陽》《明報》,連《星島》都有點點星光。提示是:報刊為什麼是「真理」的代言人?據說,「真理」都是赤裸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