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星期三

學為人師



社會需要怎樣的老師?
報章以「教院報讀人數創新高」為題,指出:「被官員以至坊間視為稍遜一籌的教育學院,一吐烏氣,報讀人數創新高,由○六年的一萬七千人升至今年的二萬人,上升兩成一。以教院為首選的學生,由二千六百人升為二千八百人。報讀教院與中大合辦師訓課程的人數,由千一人增至千二人,以此為首選的則由一百六十七人升至一百九十一人,上升一成四。」 有人認為政府去年斥資三十多億元增加學校資源,擴充教席,並計劃今年八月起新入職教師加薪三成,以及九月起推行幼稚園學券制等均起了推動作用,認為這是中七生投身教育界的「原因」。
報讀人數上升,真的代表學生對「就業前景樂觀」?前幾年的縮班殺校的陰霾,真的就此煙消雲散?
中國內地十分重視教育,因此豁免師範大學學費,加強師資培訓。內地也十分尊重老師,一位內地教授曾對我說,一天他的兒子因成績欠佳要見家長,作為教授的父親一聲不響,對於小學老師的訓示全部接受,沒有異議。如果此事發生在香港,恐怕只有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了。
眾所周知,只有良好的教育,才是解決貧富懸殊的根本辦法,在內地,教師的待遇比不上香港,但相對其他行業來說,是相當受尊崇、相當穩定的職業。香港政府空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寧願花在增加教師起薪點,卻不願從根本入手解決教師問題。
過去,八十年代至九七年,香港經濟一片繁榮,教育界在挽留人材方面困難重重,大學英文主修的學生不是當官便是從商;中文系出路狹窄,加上教師在當時仍算安穩,於是每年有大部分畢業生加入教師行列。但二千年教改課改如廬山瀑布一瀉而下,不少中文系畢業生寧可加入出版業或投身商業,也不願執教鞭,更何況教鞭已失,剩下的只有聲嘶力竭的一張嘴巴而已!

近年香港出生率持續下降,伴隨著出生率下降而來的教改課改,令縮班殺校進一步加劇,教師職業的金鐘罩從此消失。

從九月起,加入教師行列的大學畢業生有二萬元工資,實在是非常吸引的。尤其現在人人熱衷炒股,利字當頭,難保沒有人為此而投身教育。這樣一份厚祿吸引到的人才,到底有多少是以教育為終身職業呢?再下一輪的殺校浪潮來臨前,也許部分人已賺個夠,足以衣錦還鄉了。但可憐的是一眾莘莘學子,課改不斷,令教師人心不穩,哪有心情跟學生聊天?哪有時間關注學生成長?

教育是育人的職業,教師是良心的工作,你可以準時下班,也可以忙到八時九時,工資一樣。有時候還要買點小禮物鼓勵鼓勵學生,花時間額外為成績稍遜的學生補課……。比不上商界的是:教師沒有雙糧花紅,沒有報銷制度,沒有勤工獎,沒有超時補水,現在,甚至連唯一剩下來的「安全感」也一併失去!
教師容易生病的行業,而事實上,學校是人多聚集的地方,生病的教師應留在家中休息,以免傳染給學生。可是,聞說有人濫用病假,結果連累真正有病的老師。病後尚未完全康復,回校又要補回課業,又要「優先」代堂,結果又再次病倒,年年月月,體質只會一天比一天差。

未來的教師水平是否因報讀人數增加而得以提升?關鍵是整個社會是否有一套長遠的方案,讓教師隊伍穩健成長。教師隊伍穩健成長有賴職業的穩定性,正如今天有一位中學校長說:「教師是個不會發達的行業。」是的,夢想當教師會發達的人是個傻瓜,跟百喻經中要造三重樓的人,一樣愚不可及。而夢想不給予穩定的職業保障,通過商業競爭理論,以「市場主導」的方式引入競爭,從而促使「生產力」得以提高,是不是唯一的良方?在教育這窩大盤菜上面,一大把一大把的鹽不斷加進去了,還有多少人能吃得下?

師資培訓跟一般的職業訓練不同,教育是百年之大業,是志業;一般的職業訓練,英文是job,而志業是career。香港的師訓機構不一定都叫「師範大學」或「教育大學」,卻必須是一所廣受社會大眾尊崇,能吸引高質素學生報讀的高等學府。

有一天,當所有師範同學都以自己的志業為傲,教師真正成為廣受社會大眾尊崇的行業。我們的教育改革就離成功不遠了!

藝術和青春



佳士得春季拍賣會昨日開鑼,「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部分高價的畫作以接近估價成交,吳冠中畫作《北國風光》,以三千一百六十八萬元成交,成為昨日最高成交價的作品。
法國華裔畫家趙無極的抽象油畫,估價在五百萬元至八百萬元之間,二千九百四十四萬元成交,高出估價約三倍,並且創出畫家本人作品拍賣紀錄。在這幅作品之前,趙無極作品的拍賣最高成交價是一千八百萬元。
到底是甚麼因素令畫作大幅升值?我並非行內人,不得而知。想起數年前一次北京之行,帶同幾位朋友到琉璃廠買字畫。朋友不是畫家,但覺得放一幅畫在家或辦公的地方可添雅氣。我幫他挑,自己也在選。朋友問,哪一幅較佳?我答,你認為哪一幅看上去有感覺,如果價錢合理,就買下來。朋友問,作者的名氣不重要嗎。我說,人家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習畫,你買去的就是人家十年二十年的功力,是人家十年二十年的心血。花的不過一二百元而已!你還要計算甚麼名氣嗎?我們不是收藏家,排在牆上,比那些用印刷機大量製造的好多了。而且,畫作跟攝影最大的不同是:畫作永遠只有一幅,即便是作者馬上再畫,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攝影麼,可以不斷翻印。曾跟本港著名畫家習畫,也跟著名書法家學過幾年書法,那是我的機緣和榮幸,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對於像我這樣興趣廣泛的人,永遠敵不過時間的操弄。書法沒寫十多年了,畫麼,荒廢的日子更長!每次看到家裡掛著十多年前的兩幅畫,驚覺時光匆匆,逝者如斯!

那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在畫展上,一位知名畫評人覺得他的畫有「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老師說他頗能繼承自己的畫風,也因此曾經有過飄飄然的感覺,也彷彿回到了青春的歲月……

十七年了。我不知道我的畫作是否有人喜歡,但肯定的是,那是我最最名貴的收藏品,是我一直引以為傲的。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真正習畫的時間,算來也不過半年。

2007年5月29日星期二

千斤擔子兩肩挑


昨天出席中文詩比賽評審會議,評審本年各組參賽作品,我負責新詩學生組。大會原定有十個獎項,但各評判只選出六篇「佳作」,後來幾經商議,再增選兩篇,合共三甲及五名優異獎。
原本獎項多少並不重要,反而是作品質素每況愈下,令人憂心。
記得詩人余光中說過,好的詩需要尋找讀者,而詩永遠是少眾文學,是極少數人懂得欣賞,極少數人參與創作的業餘活動。尤其在香港,文藝本來就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如今的語文教學重應用,詩,與應用似乎沾不上邊。老師不教,學生不寫,偶然有學生大膽嘗試,胡亂塗鴉,似散文者有之,似口號者有之,忘了詩有詩本身的特質,例如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等。另一邊廂,看來近體詩組情況也未如理想。
會後大家一同晚宴,同桌的何沛雄教授有感而發,認為現在的語文課程出了問題,但也無法力挽狂瀾。我提及十年前到台灣去,在台南遇到兩名大學生,唸理科,卻都喜歡現代詩,尤其是余光中的作品。三年前在台北教育局,門前就大大小小地掛滿了中學學生的毛筆書法。我不是說香港的教育比不上人家,而是有些東西我們也許忽略了,而人家正愈來愈重視,同桌的廖女士不以為然,她在台灣長大,認為是距離的不同所產生的「誤會」。我認為先發現人家的優點,再想自己是否也可以做好一些,總比凡事都以為自己比人強要好一點。當然台灣的教育也不見十全十美,但對於國粹的保存,我們的關注足夠嗎?以書法為例,日本也有書道,而目前香港各界舉辦的書法比賽,以水準言,很多只能稱為寫字比賽,書法麼,當中有「法」,學子連基本的筆順也未弄清,「法」又從何談起?職前老師不重視板書,平日也「無暇」學習書法,加上過分依賴電腦,學生沒有多少機會好好寫字練字。觀課所見,板書漂亮的中文老師愈來愈少,打扮漂亮的中文老師愈來愈多!

至於詩詞,在單元教學中已成為單元目標的工具和附庸,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也許就只學習甚麼「借景抒情」;一篇《醉翁亭記》也許就只學習甚麼「步移法」,如此而已!過分注重「能力」訓練的結果,出現了另外一種不足。我已很久沒有聽到準教師優美的朗讀。讀包括朗讀和閱讀,好的朗讀確然是一種享受,是閱讀的前奏,也是深化閱讀的手段。可是,除了個別學生獲選參加朗誦比賽外,大部分學生都不重視朗讀。但據研究,大部分孩子天性都喜歡唱歌,都喜歡手舞足蹈,配合節奏的朗讀最易激發學習的動機,可惜大部分教師都沒有把朗讀有效地帶進語文教學當中!

我十分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加入探討改進的行列,否則可以預言,下半世紀將是書法死亡的時代,是詩歌死亡的時代!

同桌的評判,大都兩鬢蒼蒼,年逾半百,不少更是耳順古稀之年,都是我的前輩,以及前前輩了。我麼,算是年輕一輩了,也許,未來的任務得落在我們的頭上,肩上的擔子一點不輕。想起離校時唱新亞書院院歌─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伴向前行……
然而,這樣的同道究竟有多少?我不得而知!

2007年5月27日星期日

情話


情話

網上有「最多人抄襲的情話」,周星馳在《月光寶盒》中向朱茵的表白入選了,內容是: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感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追悔莫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再給我一個重來一次的機會的話,我一定對她說出那3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段愛情上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1萬年。

這段話因為電影賣座而風靡海內外,風頭一時無兩,如果細心想想,其動人的程度不見得有多少值得討論的地方。網上也有「最讓人動情的話」,入選的中國古詩詞不少,特別是詞,抄錄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江城子》)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柳永《蝶戀花》)
衣帶漸寬終不毀,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溫庭筠《菩薩蠻》)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溫庭筠《夢江南》)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姜夔《暗香》)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生查子》)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敦煌詞)
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雲裡(敦煌詞)
暗裡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像背人先過水(李旬《南鄉子》)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馮延巳《鵲踏枝》)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烏夜啼》)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錢惟演《玉樓春》)
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錢惟演《玉樓春》)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範仲淹《蘇幕遮》)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範仲淹《御街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範仲淹《御街行》)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張先《天仙子》)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歐陽修《踏莎行》)
笙歌散進游人去,始覺春空(歐陽修《采桑子》)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
殘睡覺來人又晚,難忘,便是無情也斷腸(晏幾道《南鄉子》)
兩鬢可憐青,只為相思老(晏幾道《生查子》)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蝶戀花》)
人生彈指事成空,斷魂惆悵無尋處(李之儀《踏莎行》)
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黃庭堅《望江東》)
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影偷移(晁元禮《綠頭鴨》)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秦觀《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觀《滿庭芳》)
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秦觀《滿庭芳》)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王詵《憶故人》)
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趙令峙《清平樂》)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青秋節(柳永《雨霖鈴》)
此去經年,應是良晨好景虛設。便縱有千鐘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寬盡春來金縷衣,憔悴有誰知(魏夫人《武林春》)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周邦彥《滿庭芳》)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周邦彥《蘭陵王》)
故鄉遙,何日去(周邦彥《蘇幕遮》)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彥《少年游》)
只有關山今夜月,千裡外,素光同(謝逸《江神子》)
萬裡雲帆何時到?送孤魂,目斷青山阻。誰為我,唱金縷(葉夢得《賀新郎》)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朱淑真《減字木蘭花》)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朱淑真《清平樂》)

「最讓人動情的話」,為甚麼是「詞」居榜首?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最近讀了葉嘉瑩《論詞之美感特質之形成及詞學家對此種特質之反思與世變之關係》,很同意她的講法,文云:

「小詞之參差錯落的形式一種屬於女性化之語言,此種語言與詩歌之句式整齊的男性化之語言,在美感特質上有著很大的不同,詩歌之整齊的句式,宜於表現一種直接感發的氣勢之美;小詞之參差錯落的句式,宜於表現一種低徊宛轉的姿致之美。這是形成了小詞之要眇幽微之特美的第一點因素。」

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既指出了詩和詞的不同之處,也說明了詞所以易於傳情,是由於詞原是寫給歌伎唱的,「此類歌伎酒女既完全脫離了社會倫理之關係,而只以美色與愛情為其突顯之特質,因而遂於無意中產生了一種引人生託喻之想的作用。」再者,「小詞之作者原是屬於詩人文士一類的男性之作者,因此當此一類男性作者在敘寫女性的傷春怨別之情思時,遂往往也無意中流露了自己內心中的一份失志不偶的哀傷。」
近日有學者指出背誦不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我認為像上面這些好詩好詞,多背誦一些,積累起來,既有助增加詞匯量,對文學、文化的體會也更深,而思維的空間也得以拓展。古詩詞的世界處處是精金美玉,而記憶是進入寶山的鑰匙,正如蘇文擢教授所言,讀古典文學須「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一語道破了學習語文的訣竅;語文文學世界的事、景、情、理,既不是多做幾篇閱讀理解練習就可以深切領悟的,也不是甚麼「奪命四式」的考評方式可以準確評量的。

想起王國維以三首詞概括為人生的三個境界,在獨上高樓之前,也得先鍛煉筋骨,而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學者們應該細加玩味!

2007年5月26日星期六

情人


談中國文化,很自然觸及一夫多妻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一夫一妻是合理的,公平的,而對於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大加鞭撻,我以為,這種評論無視歷史和傳統社會的特質。

中國是最多戰爭的國家之一,有歷史學家作過統計,中國分裂的時間較大一統的時間為多,而中國談戰爭的詩文也蔚為奇觀,不信嗎,在香港語文文學課程當中,跟戰爭有關的就已不少,《兵車行》、《曹劌論戰》、《弔古戰場文》、《國殤》……,如果真要選一個必須教的「單元」,恐非戰爭單元莫屬。

然則,戰爭多跟一夫多妻有何相干?
在父權社會中,戰爭中死者都是男子,花木蘭也就只有一個。所以杜甫有「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的名句。家中的孤兒寡婦誰來管?在沒有公援、沒有公益金、沒有捐款熱線的年代,女子也沒有謀生的能力,只好依附在高門大宅之下,為婢為奴、為妻為妾。一夫多妻漸漸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並非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女子受教育成為「女強人」,一妻多夫的出現也許指日可待。君不見現在的女孩子不婚不嫁,以裙下之臣眾多為榮,以定於一尊為落伍,以獨身為時尚,以同居為常態嗎?曾經聽一位年青朋友說,現在很難找女朋友,我問明原因,原來他想找一個沒有拍拖的女孩子,以便展開追求。結果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他依然是天涯孤客,芳草麼,依然在斜陽外。
話說回來,內地高官包養情人,情況是否如報章所言,不得而知。只是貧富懸殊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問題,不少女孩子也慨嘆找不到「好男兒」,一些有權有財的人,自然是受歡迎的人物。因此據說現在的狀元都棄醫從商去了,甚麼法律、醫學、建築靠邊站。
如此說來,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也得從解決貧富懸殊問題著手,方為上策。
嘗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人一輩子找不到好伴侶,也有人天天換情人。
禁不住要問:到底還有多少現代男女在追求真正的愛情?

2007年5月25日星期五

江湖夜雨十年燈


今天在學校講禪宗,時間所限,未能暢所欲言,曾引用黃山谷《寄黃幾復》詩云: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1.寄雁傳書謝不能-想要託雁傳遞書信,卻很遺憾做不到。古有鴻雁南飛,不過衡陽之說。黃幾復所居之地四會遠在衡陽之南。謝,謝絕。
2.桃李春風一杯酒-想當年春天相聚時,桃李盛開,兩人歡聚共飲。
3.江湖夜雨十年燈-十年來流落江湖之間,獨對孤燈夜雨。黃庭堅、黃幾復於西寧九年(1076)再京城短暫歡聚,至今已一別十年。
4.持家但有四立壁-喻黃幾復家道清寒。四壁立,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傳》。但,只。
5.治病不蘄三折肱-讚美黃復幾有治理政事的才能,不須經過多次試用,就能熟悉為政之道。「三折肱」典出《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一語。蘄,求。
6.隔溪猿哭瘴溪藤-猿猴隔著溪水啼哭,瘴氣瀰漫在溪邊的藤蔓上。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人認為有禪意,如果以「接受美學」角度看,「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只好強作解人。

我以為「桃李春風一杯酒」是寫人生喜樂,「江湖夜雨十年燈」寫人生的悲愁。喜樂不常,而愁苦纏身,是喜與悲的對比。我們大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人生的喜樂有客觀的現實,也有主觀的體會!禪宗不立文字,故據聞禪門有三個境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第一境界訴諸直接經驗,第二境界需要抽離,而第三境界已進入深層體驗。禪宗是宋以後佛教的代表,滲透入各個領域,而佛經訴諸藝術想象,通過渲染、誇張等手段,啟發哲學思維,論者認為中國文學中可與之相比者者僅《莊子》一書而已。曾讀過一首詩,忘了出處,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平白如話,卻有禪意。跟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可謂異曲同工。蘇東坡也羨慕閒人,以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然則目下忙人多而閒人少,我的樓下有水池,平日我最愛繞道而行,藉流水淙淙,體會「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的境界,在繁忙的生活中總算尋出一絲悠閒,而悠閒的根源是不可執著,執著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空與有,存乎一心,而人生正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春風桃李,淺酙低唱也好;江湖夜雨,孤燈獨對也罷。細細尋繹,人生真締,也許就在其中。妙哉!妙哉!

2007年5月24日星期四

《揚芬集》瑣談


承中文詩創作比賽主委及評判團厚愛,委託我主編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之中文詩創作比賽十周年紀念得獎作品集,詩集暫名為《揚芬集》,那是評判團初步商議後的名稱。我曾提議《青絲集》,因為作者皆為本地青年,也暗用李白「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典故,一則配合青年學藝以推動學子創作的一貫宗旨,二則有時光荏苒,勉勵青年珍惜奮發之義。席間有評判認為其音與「清詩」同,易生混淆,遂作罷。我個人並不固執,當然沒有堅持。

《揚芬集》聲韻鏗鏘,陽平陰平加入聲,與《青絲集》兩陰平加入聲的組合,各擅勝場。不過回去查一下,發現《揚芬集》已為台灣的詞學家林玫儀教授所用,也許,集名須再行酙酌。此書由三部分組成,即近體詩、新詩、評判感言,前後有序、跋。初定總頁數為144頁,版面以A5或略小之方形為構想,插圖用中國傳統書畫,作者皆當代英傑,轉載自許灼勳先生的書畫集《過眼雲煙錄》,部分為扇面,令十周年詩集增幾分雅氣!

每次開會評審得獎作品,總覺歲月催人,我是當中最年輕者,而評判多已年逾古希,詩藝承傳不易為,看來還是努力做好詩集,讓後繼者知所遵循。

2007年5月23日星期三

時光倒流二十年



上網瀏覽,無意中找回20年前的記憶。

時惟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合唱團第七屆週年音樂會,我是合唱團成員,從1986年或加入起計,一唱四年。在中學時期曾是學校管樂團團員,學過薩克斯風、長笛,喜歡低徊要眇的感覺,有一點底子,但起初還是有點困難,特別是看五線譜,不過,終於克服過去。當老師以後,一直沒有在學生面前吹奏任何樂章,也從沒提起,只間中在班上唱《再別康橋》而已!直至離開中學前一年,在畢業典禮上客串,那是唯一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公開表演了吧!

話說回來,跟大夥兒合唱的感覺真好,我因而認識了不少好友,特別是嚴力耕兄。他年齡比我稍長,是前鳳凰衛視主播,沉厚的聲線早已風靡內地和香港,而沒有太多人知道,早在1987年,他已負責合唱團的男低音獨誦,是團中的靈魂!女作家西茜凰稱他為俊男,誠非過譽。嚴兄為人重情,有一個近乎完美的家,曾潛心佛學及中國文化,近年從事催眠治療,正向人生另一高峰進發!

如果時光倒流二十年,我相信,我還是會加入合唱團的,我還是會跟嚴兄成為摯友的。

記得嚴兄最喜歡引用的兩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紀錄如下: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合唱團第七屆週年音樂會

1987/10/14 8:00pm
大會堂音樂廳
伍玉嬋(女中音)李守信(男中音)嚴力耕(男低音、朗誦)古逸珊、麥慧潔(鋼琴)
伍德榮指揮中大合唱團
伍德榮指揮觀塘兒童合唱團*

節目
Herbert Howells: Magnificat
Giovanni Palestrina: Mass
-Dies Santificatus
-Kyrie
-Hosanna
-Benecdictus
-Agnus Dei
Henry Smart: The Lord is My Shepherd*
Ralph Vaughan Williams: The Song of the Tree of Life*
Sebestian H. Brown (arr.): Li David Play on yo' Harp*
Thomas Ford: Since first I Saw Your Face
Thomas Morley: My Bonny Lass She Smileth
Thomas Weelkes: Hark, All Ye Lovely Saints
John Wilbye: Weep, O Mine Eyes
Albert Hay Malotte: The Lord's Prayer
Gabriel Faure: Libera Me
John Rutter: 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Again
林福裕:夜思*
葛順中(編):你送我一支玫瑰花*
黃友棣(編):雞公仔
葉惠康(編):月光光
黃自/林聲翕:長恨歌

音樂顧問:黃永熙博士
名譽音樂總監:李冰女士

第七屆週年音樂會籌委會名單
主席:陳友傑
副主席:翟兆財
秘書:吳秀蘭
財政:杜祖鸚
宣傳:張敏裕、梁秀媚
場刊:鄒鳳梅、吳綺年
票務:趙偉江
節目安排:伍德榮
後台主管:黃天厚、羅若瑩

職員會名單
主席:胡佩君
副主席:陳友傑
秘書:湯敏兒
財政:趙偉江
宣傳:吳秀蘭
總務:黃偉健
指揮:伍德榮

團員名單(*聲部長)
女高音
馮曼瑜*
吳綺年*
黃嘉慧
杜祖鸚
王慧敏
劉敏兒
鄭玉嬌
羅惠珍
張秋君
譚慧文
湯敏兒
徐淑菁
胡佩君
姚月梅
梁斯娣
曾秀玲
張穎嫻
楊雪筠


女低音
鄒鳳梅*
梁秀媚*
劉燕玲
盧笑蓮
楊素茵
蘇美珍
蘇桂珍
邵錦嫦
吳秀蘭
張敏裕
徐美
陳佩華
戚寶瑩
譚娟萍


男高音
馮本明*
何耀光
趙偉江
羅士廉
翟兆財
潘傑華
朱鏡祺
周志佳

男低音
蘇慧倫*
魏飛國
嚴力耕
蘇淑成
楊頌德
陳友傑
黃偉健
曹順祥
李文超
尹志明
區浩榮

下廚小記



昨天與幾位好友晚膳,是地道的潮州菜館,點了烏頭、鹵水拼盤及兩道小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言談間提及做飯,朋友問我會否下廚,我不得不把真相說出,我不獨會煮菜,而且做得出色。還記得中六時已在校內拿過烹飪比賽冠軍,當然,那是「小圈子選舉」而已!不過,平日事忙,只偶然下廚,但每當我進廚房,不消半小時,幾道小菜就熱呼呼端在桌上,家人都讚不絕口。

我想跟小時候的練習有關,也跟我的學習態度有關。是的,記憶中,只要是我真感興趣的東西,學習起來總是得心應手,以文科生而言,我的電腦知識算是不錯的,也曾教會不少系內同事,偶爾還幫朋友解決一些頗為惱人的電腦問題。騎自行車不算很棒,但曾經在三十分鐘內教同學學會騎自行車,該同學說曾跟無數人學過,總學不會。細想來,以目前運用得最多的普通話來說,也沒有很正規地上過甚麼課,現在竟負責兩門普通話課,算是令人有點意外吧!

機緣巧合,下個月我會在一個市政局的公開講座上揭開我學習普通話的神秘面紗。教普通話已有十多個年頭了,正式談自己的學習歷程還是第一次,因此,心情難免興奮!

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

讀音和文字


報章以「病態讀音 顛覆建制」為題,指出「年輕人隨口拈來的口頭禪,在網絡上百花齊放,帶領本地次文化急速演變」,《親情》裏的周潤發的「係咁先!」,周星馳的「坐低飲杯茶、食個包,慢慢傾」,已成歷史,但這些口頭禪至今仍深印港人腦海。,「巴士阿叔」短片由於在YouTube上播放,成為熱潮,一句「你有壓力,我有壓力」,釋放了多少壓力不得而知,但人人有壓力也確然是事實。因此,語文污染問題已不是學校教師可以完全解決,只盼社會上的文字工作者首先以身作則,以規範的文字寫作,至於網上文字,表面上無計可施,而事實上,香港的粵音正讀還在爭議當中,書面語的規範化工作也不足,教統局、語常會的工作多矣!

2007年5月20日星期日

舊約與金瓶



近日有人在 舊 約 聖 經 找 出 羅 得 與 兩 名 親 生 女 兒 性 交 亂 倫 懷 孕 的 情 節 等 , 發 起 網 頁 簽 署 向 影 視 處 與 淫 審 處 投 訴 聖 經 不 雅 。

看來,此事已從校園風波一步一步演變成宗教文化的討論。

筆者昨日跟朋友聊天,談及投訴的「有心人」為甚麼不找來《金瓶梅》《素女經》?

果然不出所料,今天就已有多 部 文 學 巨 著, 包 括 《 金 瓶 梅 》 《 格 林 童 話 》 《 莎 士 比 亞 全 集 》《 美 女 與 野 獸 》 等先 後 被人 投 訴 內 容 不 雅 , 而影視處已 決 定 不 會 把 以 上 文 學 作 品 及 《 可 蘭 經 》 送 審 。

宗教文獻、文學世界與新聞媒體是各自獨立的範疇,《文心雕龍》早就有「設情以位體」的說法。不同的體裁,就有不同的創作目的和寫作對象,表達手法也不盡相同。撇開宗教問題不談,文學範疇中同屬韻文的詩、詞、曲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近日大學生的「情色風波」衍生出一個很好的討論話題,就是不同文體的特色和作用。新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有文學、文化及新聞媒體等選修單元,由於各單元獨立,學生未必把握各範疇之間相涉相通之處,既然「情色風波」已觸及以上三大範疇,在職的老師不妨以此為題,在學校設立網上討論區,藉此加深學生的的批判性思考,提升學生的解難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這是個難得的機會,老師們應好好把握!

2007年5月18日星期五

學生運動


談起學生運動,大家都會想起五四。

今年的五四很平靜,想不到六四未到,又熱鬧起來了!

剛收到內部電郵,知悉學生會為此舉辦「從六四事件看學生運動」論壇,引述如下:
昨日民建聯主席馬力否定「六四事件」有坦克壓人變肉餅,又指教師不應指「六四事件」為屠城。「六四事件」已經發生了差不多十八年,究竟當年發生了甚麼事?作為準教師的教院學生又怎樣看待「六四事件」?現在教院面對的種種風波,作為學生又有甚麼可從「六四事件」中學習?學生應以甚麼態度面對呢?

大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從大是大非著眼,以社會公義為目標,才是成大事業大學問的基礎。近日各大傳媒爭相報導中文大學情色版爭議,教院學生會值六四紀念和馬力的言論發起討論,值得大家參與,那是學習思辯的良機。先秦諸子有九流十家,香港的學界也應有不同的思想派別。門戶之見不值得提倡,但不同的意見相激相盪,是推動社會向前的齒輪。

五四運動之後,六四也何妨運動運動?至少動動我們腦袋!

我們期待香港創造社、文學研究會、新月派……

我們寄希望於大學生,希望他們切切實實辦一份像樣的《新青年》。

定風波


近日友人見面,談及寫網誌事,語多勗勉,嘗謂人皆有志,唯時不我予,清風明月之不可期也。竊以為人生固虛幻如泡影,而凡事乃本心之一念。雨具先去,東坡不覺狼狽,乃有《定風波》之作,此亦余以為網誌之因也。生本無名,果能名逾金石之堅乎?滿眼蓬篙,為之奈何?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

圖片慾和文字獄





報載「今年泳灘除了禁煙外,也禁止市民進入!皆因金黃細沙與悠悠綠水地帶已變為嬌美粉肩、圓渾胸肌、火辣纖腰、裝甲腹肌等一眾超人男女的最新戰場。」看罷為之語塞!游泳是最健康最持久最便宜的全身運動,我一向喜歡游泳,從來沒想過海灘是時裝和身段的競賽場地。

在高度商業化的香港,難得假日到海灘消暑,只望大家多留一點私人空間,讓人生多一分樂趣,少一分比試,少一分壓力。難怪每逢夏日,必然是廣告商大力宣傳優美身段的好季節,而不符標準的男男女女只能望瘦興嘆!美女們為展示瘦身成果,衣服布料愈見緊絀,剪裁極盡誇張觸目之能事,該露的毫不保留,不該露的隨便放點甚麼稍作遮掩,像大衛像的一片綠葉,暴露程度遠超乎李蘊妹妹的透視裝,意識大膽程度足可與中大學生的情色版爭雄。不信嗎,只要隨便買一本最暢銷的某周刊,三四頁之內總有一位女郎在向你招手,柳耆卿的滿樓紅袖統統給比了下去。香港人愛看圖片,特別是獵奇式的走光偷窺,早已享譽國際,奇怪的是,從來不見衛道之士大聲疾呼,如今卻要拿聖經送審,豈不怪哉?這樣說來,《素女經》、《金瓶梅》固然難逃一劫,大抵查大俠筆下的人物也隨時遭殃。

圖片也管不了,文字又要管管管,這樣下去,文字獄又要復興了。

2007年5月16日星期三

文學與文化



主講文化專題課程第三周,今天讓學生分組,到圖書館去討論探究的題目。回來一看,六組當中,只有一組選「思想與文化」,其餘五組都選了「文學與文化」,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意外。

文學是感性的,喜歡語文的朋友大都從文學世界當中獲得美感享受。感受、欣賞,永遠比理性分析更接近人的本性。文化的定義向來是有爭論的,偏偏近年又流行談飲食文化,把五千年文化凝縮成那麼狹、那麼小,學子哪裡瞧得起?於是東拉西扯,無的放矢,文化科的定義愈見模糊。

話說回來,同學的題目未定,但探究範圍已初見眉目,例如詩詞中月的文化意義、詩詞中水的文化意蘊等,相信同學在往後的討論中會有進一步的探索,而這種種的探索會改變目前以授受式教學為主導的模式,也期望他們可以為文化教學重新劃界,例如從文學角度切入,讓教學更近乎人的本性,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此,文化教學才有出路。

昨天到一所中學看示範課,課後跟科主任及四位中文老師交談近三小時,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容或未盡善盡美,卻可能已盡了力,而即時浮現在腦海的是,課程改革,對學與教的支援是否足夠?前線教師的教學法是否足以面向新高中的課程理念?教科書的編排怎樣配合?學校是一個教研的群體嗎?一籃子的問題加起來足以拖跨整個教改課改,百分之二十五的入職增薪並不是萬應靈丹,而教師的空間畢竟有限!心中的憂慮油然而生,而個人的能力也有局限,「支援」也只能盡力而為了。

六月份要到一所小學,為學生家長舉辦講座。我想聽聽家長的聲音,遠多於要向他們講話,不過,也樂於有這麼一個機會,是對話的平台。然而,主持課改的一眾高官,又有幾位曾用心聆聽過教師和家長的聲音呢?

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念天地之悠悠




近日嘗試以探究式方法教學,並以參觀博物館為例,帶學生參觀了一個名為「禮樂之邦」的文物展,展覽由河南省博物館借出珍貴的文物,顧名思義,河南夏商周文物展把三代歷史文化壓縮在一瞬間,讓稍有歷史文化常識的朋友足以發思古之幽情。

學生是各中學現職老師,大都有教文化科的經驗,我相信展覽令他們日後對文化教學有更多的思考。果然不出所料,在參觀後的課堂上,我安排了分組討論,討論前,我先拋磚引玉,提出個人的一點思考,例如從古今地理、風物、民族角度看楚國浪漫民風,展品中最突出的是一尊青銅神獸,有同學認為看不出如何浪漫,也有同學認為浪漫就是豐富的想像力。如此說來,我也是浪漫的人了。而昔人以為燕趙多美女,又說甚麼鄭衛靡靡之音,可惜現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能從《三百篇》的文本一窺當年雅鄭之不同了。

展品中保存大量玉器,想起禮記「君子於玉比德焉」,果然不錯!至於貨幣之形式,從前在書上看,刀布貝幣之外,也不知蟻鼻錢真的如此細小。一些習用的成語、諺語,例如「鐘鳴鼎食之家」,終於有了註腳,鼎是用來煮肉的,簋是用來存放穀物的,一言九鼎也就解釋得令人信服了。此外也有編鐘,高中低音,造型很美!同學還可試敲呢,不過那是仿製品。

中國人向來重視生死,喪葬文化也必須一談,出土古董陪葬物品甚多,可以見出先民重視祖先崇拜,著名的婦好墓出土,保存的不僅是實物,還有對先人的崇敬之情,不忘本也。而古人的審美水平之高,衣服、髮型之外,佩飾如青玉夔紋梳、七璜組玉佩、鳳首形骨簪、青玉鳥形佩,令人嘆為觀止。「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証明所言非虛。工藝美術方面,青銅器的紋飾和獨特造型,地下文物及陪葬品的精巧和豐盛,反映出殷人尚鬼的整體面貌。至於向來為人樂道的中國酒文化,從眾多酒器名稱可見。古人云,國家大事,唯祀與戎,鼎、簋的數目又是等級制度的分明標記,而戈、鉞、劍、矛……,林林總總,干戈不息,可憐眾生皆苦!

古人把合約條文刻鑄在盟書上,足見一諾千金外,亦需憑証以為信守。人言為信,現在是沒有信用的年代,難怪信用卡多如牛毛!古書上對於「夔一足也」曾有過爭論,看完展覽,疑慮盡消,因為鑄在青銅器上的夔,真的只有一足。這是考古學對書面做出解釋的最好示例了。

參觀後,想起一大堆成語:唇亡齒寒、一言九鼎、權衡利害、饕山餮水,在在印証書本上的知識。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首次看見秦始皇頒令天下的「權」,字體大小不一,鑄在弧形的權上,細看是小篆,線條優美。剛於四月在西安看完兵馬俑,現在又看到商代的人殉圖,令我想起,人類的早期以活人殉葬,十分殘酷,怪不得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以前跟考古家林壽晉教授讀上古史,對於古虢國所知甚少,想不到二十年後可親睹這一批由老師發掘的文物,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我終於有一點體會。

楊瑞生先生對聯




順暢如心文耀世
祥和稱意力興群

2007年5月12日星期六

贈別對聯兩則



秋風送墨客,功業從來非一日
山色醉紅塵,良朋歡聚不多時


註:贈劉秋山兄

洪恩普暢存仁義
焯著功勳耀國邦

註:贈龍洪焯總警司

薯條太少了


最近讀到一則報導,說「台灣青年大陸參訪團」成員參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大陸高校時,不少台灣學生發現,大陸高校的圖書館全部坐無虛席,學生惟恐離開一會座位被人搶去,其勤奮刻苦的情境讓人動容。「從北京到南京到哈爾濱,從幼稚園到大學,大陸的學生像一盞盞不願熄滅的燈火」。團員的形容相當生動。
讓團員感觸頗深的是,幾位陪同他們遊覽的清華學子在遊覽間隙仍不忘讀書,而且閱獵面相當廣。本來就是中國各省高考翹楚的清華學子,為何仍需如此辛苦?一位清華學子的回答是:「知識經濟時代,若不努力,一回頭已是萬丈深淵。」是的,經過富裕生活的習染,人的鬥志逐漸消磨。
我想起李後主,「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如果沒有亡國之恨,恐怕就寫不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境界闊大之作了。想來讀書也一樣,需要有動力。現在教育界好談學習動機,由於學生都缺乏學習動機,結果每一堂都得想想,用甚麼方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正如梁啟超說,學問必須經過沉浸,歷經痛苦的階段才會體會到甜蜜的滋味。「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都不是偉人,不一定都要苦其心志,餓其體膚,但習慣張口,不願付出的年青學子,連一點點苦都受不住,怎跟祖國大地上一大批一大批窮孩子比?當山西、湖南的孩子手捧著四大名著、唐詩宋詞苦讀尋思之際,香港的孩子麼,他們不是成群結隊在逛街上網打機,就是靠在麥當勞的軟坐上吃套餐,還嫌空調不夠,薯條太少!

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朋友寄來的賀卡,我第一眼看見,閉目,那是我一直很渴望、很想去的地方,然後想,誰會坐在我的身旁?一擡頭,淡淡的夕陽,映照得大家的臉都通紅了!而一絲微風,一丸夕陽,叫人陶醉。黃昏之後,該好好享受那寧靜自由的晚上啊!我麼,白天是屬於工作的,屬於理性的;而晚上呢,沒有必然的事,自然是屬於感性的,也才真正完全屬於自己,才是個完全自由的人!當心有所思時,沒有耳語,沒有獨語,沒有一點聲音,那時候,一切話語都是多餘的。

2007年5月10日星期四

粵音正讀


曾上過何文匯博士的課,當年選修詞選,何博士要求所有修讀的同學必須辨明粵音平仄,以便分好平上去入四聲,作為填詞的基本功。結果我在粵音標音部分取得滿分。大學時期也曾為學弟學妹們補習粵音,他們也因此改掉了多年來的懶音和錯音。在多年的教學中,重視讀好粵音,不讀懶音是我的座右銘。這些都是鐵一般的事實,試想,社會上如果人人不重視讀音,甚至隨便以一句「約定俗成」去敷衍了事,不獨是語文教育的倒退,甚至嚴重影響傳情達意,問題叢生。因此,我非常支持語文教育界同工合力抗衡這一股歪風,努力教好學生,以行動來証明胡說八道者之非!

茲將原文引錄如下:

 《請不要再拖語文教學工作的後腿》  一群語文教師

  近日在本地流行文化刊物及網上,流傳著一種教人講話發音無所謂對錯的言論,這種錯誤的語文觀念透過傳媒漸次散播到社會上,不但誤導了公眾,也對我們在校內的語文教學工作有不少負面的影響。以《蘋果日報》 五月六日 副刊生活名采版文化動物園專欄內《挑戰何文匯》一文為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看後就實在感到非常不快,我們認為十分有問題的,是受訪者藉著傳媒一再在社會上散播錯誤的語文觀念,比如在文章內所指出的:
.「讀音在考試是沒有準則的」
.「沒有正音不正音之分」
.「方言無所謂『正』」
和同行們說起,大家對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都相當氣憤──我們一班語文教師,天天在努力教導學生要寫好讀好中文,但社會上卻有人利用傳媒,去推廣這些學習語文可以不辨是非的觀念。大家最氣憤的是這些破壞語文教學工作的言論,竟然假借「希望做點教育工作」為名,還說「我們認為應尊重番老師所教發音」!
唯一同意這篇文章的是其中「老師、家長都有學問,都讀過書」這一句──正因為我們都讀過書,所以都知道所謂廣府話救亡的說法,其實一直都在胡說八道,誤導著社會大眾。以這篇文章內提到的「廣府話共有9聲,倘依照廣韻,則只有五聲,豈不是要廢去《廣韻》所無的聲調?」為例,便知所提出的完全是一派胡言。假如有一本《廣韻》在手,便不會有如此荒謬絕倫的想法。《廣韻》何來有五個聲調?至少我們一班語文訓練出身的教師,就只知一向作為粵音對應標準韻書的《廣韻》,只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可以的話勞煩向提出這說法的人請教一下,究竟那一本《廣韻》會有五個聲調出現?
連《廣韻》以四聲為綱這樣基本的語文常識都欠奉,其他「豈不是要廢去《廣韻》所無的聲調?」和「何以獨取《廣韻》為標準?」等簡單的語文問題,更是連國文系一年級學生都不會鬧的笑話。最可憐的是我們的學生和家長,在這篇文章中竟被形容為「學生讀完返屋企,會突然發現老竇讀o左幾十年o既字好多都讀錯,但係咪讀錯o左呢?」──事實上不少家長都讀過書,都未必會讀錯字。將學生和家長醜化,再將學校和家庭放在對立面,以「破壞家庭和諧」作理由推銷自己一套理論,對家長、學生和我們一班校內的老師來說又是否公道?
遺憾的是有些學生在網上看到這些以為粵語是方言,講的時候可以漫無標準,或者讀粵音根本沒有正音不正音的歪論後,竟相信考試讀音可以完全沒有準則,回來學校時對我們在課堂上所教的讀音抱著懷疑的態度。作為多年來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心痛的是這種不學無術的次文化,可以藉著傳媒散播到社會上,不但為今後語文教學工作平添了困難,而且實質上否定了我們多年來教學上的努力。
會考中國語文科口試期近,希望本地稍有一點社會責任感與良知的文化人,可以真的為教育做點工作,至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請不要再拖語文教學工作的後腿。

楚腰纖細掌中輕




落魄江湖載酒行, 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 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的名句。然則酷愛纖體並非現代女性的專利,平日大街小巷,一抬頭,冷不防給性感的少女壓住眉睫,動彈不得!幕牆上掛滿了巨幅橫披,壯觀如清明上河圖,而尤令人目眩神惑!海底隧道入口是商家必爭之地,各人氣女星穿得性感冶豔,衣著單薄得叫人噴嚏連連。手如葇荑,膚如凝脂的少女攔腰擋路,叫衛道之士搖頭掩面而過,不過,請小心開車啊!

聽聞外國不少交通意外的肇事皆由美女海報而起!香港麼,前年有人偷了某牌子內衣在地鐵的大型廣告海報,以女性模特兒展示非凡魅力,証明是成功了。回頭想,廣告的對象是女性還是男性?如果顧客是女性,那擺出一副誘惑的眼神,以及窈窕的胴體,銷售的到底是有形的內衣,還是大膽的意識?

談到意識,目下爭議最大的是中文大學學生報增加「情色版」,一時成為城中熱話。「人獸交」、「亂倫」公開討論,是否合適?且按下不表。我不是保守派,但認為在大學討論亦宜小心處理。你可以在學府探討同性戀,能夠從文獻學角度找出我國同性戀的証據麼?屈原跟楚懷王是否好此道者?儘管你不同意,有人嘗試拿出証據來。你不認同的話,又來一個論証,這才是像樣的討論,才是學術的探討。「情色版」的主編有沒有理論依據?有沒有文獻探討?沒有的話,還是好好地多讀幾本書,無謂再糾纏於人家對你的批評。請各位大學生看看胡適,他要推動白話文運動,不是口舌招搖而已,人家寫了厚厚一部《白話文學史》。我們的大學生又可以怎樣?

香港九成以上是中國人社會,道德有一定的禁忌,社會有一定的規範。要保持個人的自主,不隨波逐流是不容易的。正如時下小姐們不惜一切纖纖纖,為的是一條小蠻腰,有道是「楚王愛細腰,國中多餓死」,想起埃賽俄比亞的饑民,那是真正的纖腰,不過,又有誰願看到一具具骷髏在你跟前走過?夏日將至,電視、報章、廣告無孔不入,「一寸脂肪一寸金,寸金難解寸脂肪」,少女們以梁詠琪、張柏芝為典範,瘦風襲港,已成時尚。太太小姐們且別上當,這是商人的玩意,男人大概不會認為女伴腰纖如蛇才是美。

目前流行的是露露露!低腰褲令人想入非非,股肱之後,連肚臍也失守了。再下去已不敢想象!所以,男士們買鞋時得小心,以免給人誤會你在偷窺。其實,穿著是個人自由,不過既然選擇了,也得接受春光乍現的風險,正如少女們在地鐵坐下來,拉拉裙子,也不過是心安理得而已。反而是男子漢們,得學會目不斜視,甚至視而不見,難度甚高也!

2007年5月8日星期二

寫於西安回來之後



四月的西安遍地花海,桐樹成蔭。看完了兵馬桶、華清池,與好友登上了華山,險峰如刀削,方明白國畫山水景致之不虛也!

從西安回來後立心要開始寫博客,又名網誌。有很多事情想做,總覺時間不夠用,結果很多事情不了了之。現在想來,人生不過一場大夢,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何須執著?

天天事忙,難道就不能完成一樁心事?每天,總堅持寫一篇,有時候真的寫不出來,也只好把部分舊作拿出來。重讀之際,又勾起不少回憶,往往重讀再三,不覺夜已深沉……。

那是意想不到的收獲了。最近,特別是幾首舊詩,竟在無意中找到,如果不是寫博客,也許就從此消失,想來也覺有點可惜。如今,把博客傳給新知舊雨,昔日的情懷今天的思緒,可坦率地向各好友展示,在忙碌中算是最大的慰藉了。

我如今正埋首工作,有時忙得連喝水的時間也省了!每天只好用寫網誌的方式向各位問好,在香港,雖然大家都忙碌,知道朋友的情誼是不會斷的,打開網誌一看,有一點共鳴,想起一個朋友,應該也是十分愉快的吧!

2007年5月7日星期一

恭賀南京市二十九中學六十周年校慶


弘文建業八斗才。
華夏薪傳六秩開。
勤學力行應致遠。
崇德篤志莫徘徊。
石城虎踞情不絕。
鐘山龍蟠客自來。
鳳凰本具凌霄志。
龍江玉泉再舉杯。


註:致遠、鳳凰、龍江、玉泉是南京廿九中學四個校區;勤學、力行、崇德、篤志是該校校訓。

恭賀南京市二十九中學六十周年校慶


六十載耕耘建業樹人育德名重華夏
廿九中設教石城講武修文聲播維揚

2007年5月6日星期日

聯語二則



香江設杏壇 勵德樹聲揚海外
石城振木鐸 育材建業耀四方


惠澤香江卅載薪傳勇毅鑄就千秋業
僑居海隅八方擁戴忠勤堪為百世師


註:勇毅忠勤為該校校訓

黃山共醉後贈劉博士﹝打油詩﹞



送往迎來西復東
天上人間喜相逢
杯杯酒來杯杯醉
醉臥樓臺煙雨中

遊黃山和陳校長對對子


吾曹順天應民祥和紫氣生玉海
汝陳偉績豐功佳作紛呈滿容芳

贈陳校長



偉事偉人偉功偉業千秋偉績
佳山佳水佳風佳月絕代佳人

贈劉博士﹝打油詩﹞



劉伶酒醉千秋名
偉哉僊客功業成
榮華富貴不足論
佳人翠袖已心傾

上海衡山路與諸友共醉後作



金色年華醉夢中
今宵一別各西東
千杯酒來皆不醉
人間何處不相逢

多情偏似東籬月



在人民大學,沒有看見一片銀白色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
一個無眠的晚上,獨自在校園內漫步,我開始明白,「甚麼都可以想,甚麼都可以不想」是個怎麼樣的境界!從此,我開始喜歡黑夜!
很多年了,我看過月亮,在北京。
我寫過蘆溝橋的月,在研究院入學試的答卷上,卻到如今仍未寫下北京的月亮,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我欲乘風歸去」,此刻我是如此地留戀,留戀一個老地方,而我實在也從未如此留戀過,像北京。天上人間,截然是兩個世界,而在人生世相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們究竟都在大千世界之內,你挨著我,我挨著你。

2007年5月5日星期六

上海衡山路與諸友共醉後作


金色年華醉夢中
今宵一別各西東
千杯酒來皆不醉
人間何處不相逢

2007年5月4日星期五

救救白話文


因為談普通話教中文的問題,自然想起白話文和白話文運動。

在美國,學習中文的不僅來自華裔家庭的學生,一些非華裔的學生也加入其中。中文熱的報道不僅見於美國華文報端,美國主流媒體也載文報道「中文熱」。《時代》周刊曾載文指出﹕二十世紀掌握英語是領先一步的關鍵,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掌握漢語則成為佔據優勢的體現。

今天是五四運動八十八周年,想起白話文運動大師胡適,他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佩服的學者,如果他泉下有知,恐怕也對於今日的情況憂心忡忡!外國人在努力學漢語,為恐落後於人,而我們的母語教育,來來回回,到如今仍然爭論不休,中文教育不受重視,語文水平早已為人疚病,香港學生普通話水平也不見得進步了多少,反而偶然聽見一些來往內地香港的商人,語感不錯,語音面貌中規中矩。

美國《僑報》報道稱,一個國家外語教育常常跟世界政治和經濟氣候密不可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美國和蘇聯展開太空競賽時,許多美國學校開始教授俄語﹔而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強勢的經濟,也促使當時不少美國學校轉而教授日文,而如今無疑是中文的天下。

世界各地流行學習中文,那是漢語,口語是普通話,不是香港人日常所說的粵方言母語。香港的下一代,怎樣迎接地球村,如何邁向國際化?

看來,正值曾特首建立新班子,是時候聽聽各方之士的高見,救救白話文、救救普通話!

2007年5月3日星期四

名師何處尋?

國家總督學張民生先生於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期間曾為本港57所學校進行「學校的學與教領導效能」重點視學,今天﹝2月18日﹞,一個春雨綿綿的早上,張總督學在紅磡高山劇場為老師們分享他的視學結果。

為全港中小學把脈

張總督學在會上語重心長地談到他的觀察所得,絕大部分都命中本港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無法一一回應,其中他認為「選才育才,培養專家」是他到本港57所學校重點視學以後,發現沒有一所學校有提到的,而他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因此,本文打算以此為重點,談談對本港「名教師」問題的看法。


張民生總督學認為「沒有名教師,就沒有好學校」、「有了好的教師,就甚麼都有了」。他認為學校應致力培養各科目專家,培養優秀教師,他認為每科至少一人,如此說來,全港四百多所中學,按理應該每科都有四百多位科目專家,每科都有四百多位優秀教師了吧!但事實是否如此?我想目前離這個目標還有一段相當遠的路要走。

為甚麼沒有名師?

如果說一所學校不一定都有名師,那麼,把全港學校加起來,又有多少名師呢!主持教育的官員又能找出多少名師,足以在各個科目裡充當專家,以便為教改課改出力呢!

在沒有名師的年代裡,我們的學生─如果大家都認同羅太說「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看法,那麼,學生心目中的名師是誰?以中文科為例,是某知名補習社的何某、徐某、蕭某嗎?恐怕沒有多少教師會認同,但學生似乎一窩蜂似地追捧他們,把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自願地送到他們手上。這點值得我們深思!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但香港的文化土壤亦不見得肥沃,至少與我們的祖國比,與台灣比,甚至與一水之隔的澳門相比,確實如此。我們的教育生態又怎樣?聽說羅太曾表示香港的好教材太少,認為大家應設法編寫好的教材以提高教學水平等。如果用張民生總督學的話作回應,問題的核心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生態之中沒有名教師,沒有名師也就沒有好教材,優良的教學方法也就無法傳揚開去。

為甚麼沒有名教師?那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培養名教師的沃土?以下談談個人的淺見。

最近在大學圖書館借得一本好書,名為《陳湛銓先生講學集》﹝鄧又同編,學海書樓1989年出版﹞,是國學名宿陳湛銓先生的講學精華。據「編後記」載,「存稿百餘篇,近四十萬字,最後選獲附有釋義而完整無缺者,僅得五十篇」。即尚有一半未能出版。像陳先生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曾留下多少寶貴的教學經驗、教學心得,一時間似乎不易一一整理出來,但香港開埠以來,單以中文教學而言,有多少寶貴的教學經驗、教學心得隨著「名師」的去世而湮沒無聞的,恐怕亦無法估計。「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能不令人唏噓?

再進一步,一些好的教學錄像,優秀的教案、筆記講義、簡報資源,目前藉不同的渠道保留了一部分,例如課程發展處、資訊教育城、幾所大學的教育學院等,似乎仍以資料保存為主,對於名師的培養關係不大,培養名師仍只屬起步階段。

韓愈〈雜說〉值得各位主持教育的高官們細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教統局應銘記古文大師韓文公的話,充當教育界的「百樂」,四出尋找千里馬以便儲材,儲材以便推動教改、課改,推動教改、課改以便令我們的學子可以與世界一流的教育接軌。因為一切的教改課改任務最終必然落在教師身上,一切的教改課改最終的成敗關鍵亦在教師,一切的教改課改最終亦必然從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提升及提升多少為成效指標。

因此,教師才是最主要的。

名教師可以成為教師的典範,是帶領所有教師前進最重要的動力。這是教改課改的核心,是不能拖延的。

大文豪王安石認為先要發現人才,然後任用人才,認為「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望教統局各位主事者,幾所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學院,以及各教育團體、各校校長等,盡快召開聯席會議,集中人力資源。以張總督學的話來說,是「沒有重點,就沒有工作」,最終也就只能是「計劃計劃,紙上劃劃,牆上掛掛」而已,也只會引起更多無休止的爭論,對教育有甚麼好處?最終誰也不是贏家,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女士有一次演講,題目是「教育改革─策略與優次」,題目定得很好,但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似乎行不通,而筆者認為「選才育才,培養專家」才是正本清源的首要之務。

最後,以韓愈的話總結,他認為在位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願我們主持教育的高官們深思!

海難書懷




人面對大自然,有時顯得手足無措,以至於無能為力!

蘇學士認為浪花濤盡了幾許風流人物,而濁浪滔滔,亦足以令多少生命毀於一旦!當大詩人杜少陵於江畔獨步尋花之際,多少生命,消逝於兵燹之中?而當大家正陶醉在迎接元旦的喜悅當中,多少生命已在海嘯海難中給淹沒了!無論賢愚賤不肖,在死神的面前都只能束手無策。在南亞海嘯過後,在報章讀到很多感人的片段,但實在不忍讀下去了……

一瞬間至親離去的震撼,試問誰能忍受?
清代詞人朱彝尊有一首《桂殿秋》,詞云: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想想看,一對戀人,共眠一舸,你思念著我,我也思念著你,卻無法相見相擁;而秋雨淅瀝,點滴直到天明。讀之不禁悽然!更何況是陰陽相隔?年年腸斷處,不是明月夜,沒有短松崗。腸斷之處,只能是椰樹下、沙堆旁!

當有一天,倖存者已兩鬢染霜,而回想起昔日一幕又一幕的歡樂情景,除了嘆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之外,生者又能為死者做甚麼呢?

別時容易,管他是少年中年,一個人聽雨,總免不了帶點傷感!而何況浪花如雨,淚,也如雨?

萬事到頭都是夢,明日黃花蝶也愁。

古人嘆良宵苦短,逝者如斯。悲夫!在一切不幸的事情過去以後,我們當學會好好把握今天,憐取眼前人!

2007年5月1日星期二

遊九寨溝



山雄水媚罕荊扉
淡抹蒼煙塞雁歸
汩汩江聲隨白浪
瀟瀟暮雨逐餘暉
鳥鳴聲聚潛溪壑
風漾波興映翠微
書劍寧妨拋世外
豪情揮盡意忘機


作於1988年